高职公共英语——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贯通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2021-09-12李国荣
李国荣
[摘 要] 基于高职公共英语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策略性,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英语教学中,并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明是非、辨美丑、乐观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关 键 词]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2-0144-02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在改进中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余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大学生是国家各项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未来各项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的人格培养、身心健康发展、各项知识技能的形成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贪图享乐、自由主义泛滥、各种网络游戏等不良诱因使自主学习能力不足、辨别是非能力差的大学生沉迷其中。这必定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将结合我院高职英语课程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深入探讨新时代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高职英语教学中,对高职阶段课程思政的实践进行初步研究,培养学生明是非、辨美丑、乐观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为其他高职院校课程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一、高职公共英语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从理论层面来讲,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育人,不仅要不断改进和优化思政理论课教学,更要实现其与其他课程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
从实践层面来讲,英语是高职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有:
1.以我院石油化工专业为例,每个班的高职英语课周课时量为4课时,开课时间为一年,如果以每学期18周为标准,高职英语课在高职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涯中占到大约144课时,课时占总课程的比例较大,开课时间较长,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在英语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授课内容便于思想教育的结合与展开。作为一门语言文化课程,高职英语课的授课内容多为语言知识与文化学习,便于与具有较高思想性的材料相结合。
3.高职英语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是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敬业精神、团结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道德素养、英语文化意识、跨文化能力、竞争合作意识,而这些能力、素养都是思想教育的载体。因此,将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进行充分结合不仅能有效满足高职英语课程的要求,还能为课程思政的实现提供坚实的保障。
综上所述,高职英语课程较大的课时量,便于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授课内容及隐性思政教育功能使高职英语课程可以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加强与深化思政教育,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二、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实践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与思想要素,构建英语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育模式。
(一)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贯通式教学改革总体思路,使之与高职教育改革“同原则”
课程思政贯通式教学改革总体思路是在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新时代思政教育理念的同时加强英语课程系统性与思想教育协同性的同步发展,有效统一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的人文价值与语言工具價值。
(二)研究高职英语课教学目标,使其与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同方向”
在高职英语课程体系中落实育人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侧重点,这是因为基础英语、行业英语等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是不同的,其所体现的思政教育目标也是不同的,一般而言,要在基础英语课程中融合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行业英语课程中渗透职业精神与工匠精神。
(三)整合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使之与新时代思政工作“同载体”
高职英语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其涉及内容较广泛,不仅包括语法、单词、修辞等,还包括翻译、文化传播等,将上述教学内容与思政性较强的教学资源进行结合,在经过内容整合、优化之后的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与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工作便有了同一个载体,因此,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整合、优化其中具有共享价值、思政价值的内容。
(四)改革高职英语教学,使之与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同行动”
相较于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课程思政较为柔和,更加符合高职生的身心特点,因此教师要不断优化和改革英语教学方法,具体而言:(1)尊重潜移默化的思政工作规律;(2)尊重知行合一的教育规律;(3)尊重以人为本的认知规律。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的开展必须严格遵守上述规律,积极探索和应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预期的育人效果。
(五)改革高职英语课程评价模式,使之与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同标准”
不同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进行高职英语课程教学评价时也要采取针对性、多样性的评价模式,在引导学生鉴赏中华语言之美的基础上使学生感悟欧美语言之美,进而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使学生体会、领悟语言文化之美,尊重、包容不同的语言文化,这也极大地顺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