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负荷理论浅谈学习活动观下的听力教学
2021-09-12朱陶燕
朱陶燕
摘 要:践行英语活动观,是建立英语学科素养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综合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听力教学成为了师生需要克服的一大难关。本文从认知负荷理论出发,探讨了如何从减少内在和外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三个方面出发,以此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英语听力的有效学习。
关键词:认知负荷;英语学习活动观;听力教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当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技能获取、梳理、整合语言和文化知识,深化对语言的理解,吸取文化精华,形成高品质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而听力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一环,却是目前我国中学听力教学仍然难以跨越的一座大山。从教材设计来看,情景流失是主要症结,从而影响了语言输入的品质。听力教学现有的两大难点:一是教学中过分关注技能训练;二是过分突出以考试为中心的听力训练,是导致学生综合表达能力缺失的罪魁祸首。
大多研究关注英语听力资源的输入、听力课堂的方式转变以及听说训练的结合等,忽略了听力理解是一个需要将输入材料进行信息加工的认知过程,其中工作记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从认知负荷出发,步步为营,方能大大提高听力教学的实效性。
一、认知负荷理论
把认知负荷概念引入教育领域,将认知负荷概括为三种主要类型: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以及相关认知负荷。内在认知负荷由参与认知加工的元素数量及其难度所引起,难以被教师或其他外在因素改变。外在认知负荷是信息呈现方式和教学设计所引起的。此外,相关认知负荷是指学习者在图式构建和自动化过程中产生的认知负荷。为了促进有效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应尽可能减少内在和外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从而使总认知负荷处于学习者承受范围以内。
二、认知负荷与听力理解的关系
听力理解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解析以及运用。感知即信息的输入过程,目标材料进入听者的大脑,被识别出来的单词、词语或句子被储存在短时记忆中。解析则是听者从句法、语义、语用等角度对输入信息进一步加工。运用即语言的输出过程,目标材料经过听者的分析辨认转化为完整的信息条,最后由听者进行阐述回应。因此,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对目标信息的加工处理伴随着认知负荷的产生。
认知负荷理论则为听力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整体框架。在减少内在认知负荷方面,教学者可以帮助或训练学习者进行图式构建和自动化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降低外在认知负荷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改进教学设计以及呈现方式使得学习者的工作记忆能够拥有足够容量来完成认知加工过程。在增加相关认知负荷方面,教师应限制外在认知负荷数量,从而提高相关认知负荷。因此,结合听力教学,可从以上三方面深入探究听力教学的科学方法。
三、英语听力教学中合理化认知负荷
(一)合理输入目标选材,减少内在认知负荷
内在认知负荷主要由学习材料本身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两者交互作用所决定。因此,在学生听力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学生听力障碍的根本原因是输入材料本身,包括主题难易度、语音辨析、句法叠加等。后人又将上述影响因素细化为六个认知负荷,分别为:
1.输入材料客观性;
2.主体事物相关性;
3.时间轴叙述;
4.空间关系;
5.语篇拆解独立性;
6.信息歧义性。
以上的六个维度为听力输入材料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因此教师在进行听力教学前应选择适当的输入材料。既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又要根据六个原则减轻外在认知负荷,只有科学的负荷输入才能帮助孩子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创造最大的效益。
(二)三步科学实践操练,减少外在认知负荷
在外在认知负荷方面,下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结合实例探讨听力教学中减少认知负荷的教学技巧。
1.背景知识构建
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框架构建并不完善,因此在听力训练中经常遇到超出自身储备的话题。一旦碰到此类主题,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增加,效率低下,长此以往便对听力失去信心和兴趣。在平时练习时,教师应当对新话题进行预先干预,准备背景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话题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通过建立背景知识框架,学生减少对听力文本的陌生感、提高对信息捕捉的灵敏度,从而减少外在认知负荷。
例如,在学生进行有关淘金热听力文本练习前,可以先为学生们进行5到10分钟的历史背景介绍,帮助学生了解淘金热的起源和发展。在介绍过程中,穿插专有名词的学习,如西进运动(Westward Movement)、人口迁移(human migration)等。经过前期知识输入,学生对文本内容建立了熟悉感,在正式听力时能够迅速对以上内容加工处理,以此降低外在认知负荷。
2.重难句独立分析
经过背景知识框架的建立,学生初步掌握了文本主题。但是,听力训练不仅仅是输入,更关键的是记忆和解析。当学生听到目标语句时,声音传递到脑干中,人脑的听力区在接收到语音流后,需要将英文信息转化为中文语义来记忆。作为高中阶段的二语习得者,学生们多数仍处于英译中的思维阶段,因此中英句法结构的差异性导致学生在加工长难句时出现信息偏差或遗漏。针对以上现象,教师应当在语篇听力完成后,再将重难句单独播放,引导学生口头复述或笔头听写,从而降低外在认知负荷,细化信息加工。
以淘金热听力文本练习为例,听力原文为:“A gold rush is a period of feverish migration of workers to an area that has had a dramatic discovery of gold deposits.” 陌生单词和定语从句两个因素成了学生理解时的障碍。“feverish”是一个难度较高的词汇,但形容词并不会对语义理解产生较大偏差。而作为修饰的定语从句由于在句法结构上处于后置位,学生往往会在理解前半句上消耗时间和精力,导致忽略或错失了从句。在复盘练习时,教师可以单独对这句话进行精听,让学生在精听时将主句和从句信息完整加工,從而帮助学生概括、梳理信息,建构新概念。
3.多感官结合
作为语言的4项基本技能之一,听力在英语教学中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而是与“说、读、写”紧密联系的整体环节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听”的过程主要是指教师通过播放语音材料,以声音的方式传递英语知识的过程。学生主要使用耳朵这一感官,单个感官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语言的整合能力。
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师不能将听力单独割裂出来,应当将听力与其他基本技能进行捆绑式训练,一方面减少学生在听力时因枯燥而引起的注意力分散、兴趣缺失的问题,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有效提升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在实践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时,也要注意视频材料的选择。与听力息息相关的视频主要有内容视频和语境视频两种,前者视频的画面内容与语音材料密切联系,如新闻报道;后者视频将场景和语音材料分裂开来,如演讲。目前高中生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因此建议选择画面内容与语音材料密切联系的内容视频,当画面与语音相匹配时,学生通过视听双通道扩大信息内存,有效减少外在认知负荷,提高听力效率。
(三)调控相关认知负荷,促进思维品质发展
相关认知负荷主要用于促进图式构建及自动化。在图式构建过程中,已有经验首先在大脑中形成信息组块,当新信息进入时,已知信息对新信息的加工并通过筛选,吸收或同化新信息。也就是说,图式构建及自动化的能力越强,对新信息进行解码或编码的能力越强。科学的教学设计应鼓励学习者参与同图式建构直接关联的认知加工活动,从而有效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听前介绍、听中辅助、听后整合带领学生调动大脑中的已有知识进行能动的认知推理,从而积极参与中来。
听力作为一项基本语言技能,对提升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认知负荷理论为则听力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通过“输入—加工—输出”三个层次细化授课技巧。教师听前严格筛选听力材料,听中构建背景知识、剖析重点难句、结合多种感官,听后促进图式构建,从而减少了内在认知负荷和外在认知负荷,增加了相关认知负荷,帮助学生的工作记忆拥有足够容量来完成认知加工过程,提高听力效率。
参考文献:
[1]丁宁.人教新版小学《英语》教材分析——基于“英国国家语料库”的视角 [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7(2):2-3.
[2]董亚男.激活听说教学促进深度学习 [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8(7):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