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学学科基础与前沿课程建设及改进

2021-09-12李轩然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硕士模块设置

李轩然

摘 要:地理学科前沿类课程是许多学科教学(地理)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开设的专业课。本文介绍了赤峰学院地理学学科基础与前沿课程的设置原因、内容安排、思政元素融入情况以及过程性考核方法,并对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总结,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法。

关键词: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思政;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1)08-0111-04

1 引言

为贯彻落实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加快基础教育师资和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基础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1996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决议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于1997年开始招生试点工作。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的初衷是为中小学教师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动向并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提供渠道。自2009年起,我国开始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到2015年,为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教育硕士的培养范围扩展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及管理人员。

在过去的25年间,教育硕士在中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通过对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发布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2021年中国大陆的31个省级行政单位均设置有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江苏省最多,有13所院校具有教育硕士学位授予权,其次是湖北省和吉林省,分别有10所和9所院校,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最少的省份是海南省、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各有一所院校,分别是海南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和西藏大学。2021年全国共有157所大学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中,有66所大学设置了学科教学(地理)培养方向,占比为42%。除宁夏回族自治区外,其他省份均有培养学科教学(地理)方向研究生的高等院校。

在2017年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修订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之一是通过培养,使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并在设置课程时建议在专业必修课中开设“旨在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学科素养类课程”,凸显出掌握学科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发展前沿的重要性。徐宝芳(2002)通过梳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和课程体系的关系,提出培养21世纪需要的专家型中学地理教师所需构建的课程体系,其中在学科类课程中应当设置地理学前沿理论专题讲座。钟盛楠(2019)对比分析了部分地方师范院校学科教学(地理)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并提出了从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方面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张广花等(2017)结合部分高校的具体实践,对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如何优化进行了探讨,强调了对地理学相关课程进行补充和拓展的重要性。在实践层面,辽宁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师范类高校在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硕士的专业知识类课程中均开设了“地理学发展前沿专题”或相近的课程。

赤峰学院从2020年开始招收学科教学(地理)方向硕士研究生,鉴于地理学一直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认知的深入而不断发展,无论现在作为学生的身份进行博学审问慎思,还是将来作为中学教师的身份传道授业解惑,都需要用笃定的真学和实践筑牢专业基础,用发展的眼光和头脑了解专业前沿。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赤峰学院参考前述办学历史较长的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也开设了“地理学学科基础与前沿”课程。在2020-2021学年的第一学期,该课程已经完成一轮的教学实践。然而,该课程内容设置是否合理?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存在哪些不足?如何针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本研究将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2 地理学学科基础与前沿课程建设及开展情况

2.1 研究内容设置,构建有广度的课程

在进行本课程内容设置之前,课程团队成员认真研究了针对学科教学(地理)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以及前人关于学科教学(地理)专业培养目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成果(鲁瑞梅,2016)。培养方案从思想认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理念与能力、写作与科研五个方面提出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具体目标,其中明确提出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从事中等教育学校地理教学所必备的专业基础,了解地理学科前沿与发展趨势,明晰新时代地理学的核心素养”“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在培养方案中设置的5门专业必修课程和8门专业选修课程中,本课程是唯一一门涉及到地理学学科前沿与发展趋势的课程,对于达成上述培养目标无可替代。通过分析,既明确了本课程的作用,也明确了本课程内容设置的总体方向。总体来说,本课程内容设置时应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和前沿性的特点。同时,考虑到课程体系中还有中学地理课程与教材研究等详细分析中学地理教材内容的课程,因此把本课程的重点更多侧重于学科前沿。

在课程具体内容的设置过程中,参考了陕西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的相近课程,以及教育部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陕西师范大学的“地理学科发展前沿专题”课程共设置人文地理学、灾害地理学、旅游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环境地理学、健康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和区域地理学等8个方向下的15个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地理学基础与发展前沿”课程则按照面向21世纪的地理学,自然地域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水量转化、河流系统与环境,地表元素迁移集散与环境保护,全球变化和土地覆盖被变化,极地与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研究,黄土高原与黄河泥沙,黄淮海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城市与区域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等内容设置了11个章节。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学情分析结果以及师资力量等因素,赤峰学院的地理学学科基础与前沿课程设置了课程导引、数字资源普及、地理教育模块、地理信息技术模块、自然灾害模块、人文地理模块、经济地理模块、旅游地理模块、全球变化模块等9个模块,各个模块下设主题如表1所示,授课内容由邀请的校内外专家学者,结合地理学基础知识、地理学研究方法、相关主题国内外研究动态和专家自身研究实践确定。通过专家讲授,本课程能够满足研究生对专业知识扩展的需要,使研究生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应用和前沿研究动态,培养研究生关注学科发展、追踪学科前沿的意识和不断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中学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2.2 融入思政元素,构建有深度的课程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对非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思政教育曾提出明确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对研究生专业课程而言,同样需要将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纳入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编排等方面,利用好专业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好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承之间的关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专业能力和思想素养的同步提高,实现“全课程,全员,全时空”育人。

在讲授地理学学科基础与前沿课程过程中,课程团队成员主要利用两种方法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一种是今昔对比法。比如在讲授中国3S技术发展部分时,中国在2020年6月已经成功完成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因此在回顾北斗导航系统从立项论证到启动实施再到覆盖全球的30多年探索实践、三代北斗人接续奋斗历程时,重点突出中国卫星导航人的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自我超越的精神品格;讲授北斗导航卫星导航、定位、授时、服务于科研等多种功能时,通过与以前中国利用美国的GPS系统相对比反映中国科技的进步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结合此前美国悍然发动贸易战,对华为、中兴等企业无端制裁、对中国芯片断供,说明只有自己的科技做强做精做尖,只有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摆脱时时受制于人、处处被人“卡脖子”的困境。讲授自然资产的价值核算时,则重点突出以前人类只重视自然资产的物质价值和使用价值,现在通过对自然资产服务价值的核算,发现自然资产的服务价值远远高于物质价值的今昔对比,强调环境保护、人地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同时用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今昔对比,既有变的要素,也有不变的要素。在授课过程中,课程团队成员也在利用今昔对比时保持不变的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研究历史时期气候状况的方法中,有一种是取湖相沉积物岩芯的方法,在高原上进行相关操作尤其困难,风大浪急,空气稀薄,对研究人员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都是严峻的考验。2020年8月3日下午,中科院青藏高原科考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在纳木错湖获得长144.79米的岩芯,预计可以获取过去15万年以来第三极地区气候环境变化序列,为我国古环境古气候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些科学家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精神,正是来自于传承了几千年而不变的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精神谱系,这些千古不变的优良品格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第二种方法是橫向对比法。课程团队成员主要抓住身边事例和时政热点,渗透思政思维。比如在讲授应对全球变暖,各个国家应当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义务时,引用了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于2020年7月历数的这些年美国退出的那些“群”,例如2001年,美国宣称由于履行环保义务不符合美国国家利益,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2017年,美方认为《巴黎协定》阻碍美国经济的发展,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等,说明美国的价值判断标准是合则用,不合则弃,与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积极奔走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形成鲜明对比。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通过引导学生讨论“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全球变暖谁能独善其身?”“什么样的表现才是真正的大国担当?”“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们普通民众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目的。2.3 探索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有温度的课程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专题讲授外,还安排了课外阅读和文献综述任务。对于专题讲授部分,为加深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每周的主题讲座完成之后,需要学生写一份学习心得作为平时作业,内容包括学习收获、体会、讲座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师授课的优点与不足、意见与建议。课外阅读任务安排学生阅读一定量的专业文献和专业书籍,主要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文献综述任务训练学生通过查找、阅读文献,凝练科学问题,进行文献综述写作,旨在锻炼学生分析与总结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术研究规范,为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打基础。相应地,该课程的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占比为20%,主要考查学生出勤情况和平时课堂表现;第二部分是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占比30%,根据学生每周提交的学习心得的质量和认真程度综合评分;第三部分是文献综述与讲解,占比50%,由学生选择一个地理学科学问题,进行文献检索与阅读,提交一份word版文献综述,并利用PPT以现场汇报的形式进行讲解,根据提交材料的质量(word版文献综述和PPT)和现场陈述的表现分别评分。通过构建综合的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力争使学生成绩的每一分都有据可依。

从最终成绩来看,11位同学中81-85分2人,86-90分5人,91-95分4人。每位同学在学习过程表现和平时作业完成情况方面差距不大,除个别同学存在病假外,均能按时出勤上课,课堂表现积极活跃,课后的平时作业也能认真总结收获、反馈存在的问题,为后续该课程改进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造成成绩差距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行文献综述时,不同同学的文献阅读量存在较大差别,这直接影响了提交的文献综述材料的质量;二是讲授文献综述时的现场表现,反映出部分同学在教姿教态、讲课技巧、语言表达等方面需要更多的锻炼。

3 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和一个学期的授课实践,地理学学科基础与前沿课程圆满完成了第一轮的教学任务。通过对学生的调研发现,该课程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加深了学生对地理要素时空分异规律的理解,锻炼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专题检索、信息过滤和文献综述的能力,激发了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增强了对学科的认同感和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同时为后续的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积累了大量的课堂素材。然而,由于每一次课聚焦于特定的专题,容易使授课专家陷入其中越讲越细越讲越深,对研究生而言,也难以建立起相对上位的学科大概念,形成具有综合性的学科核心素养。通过邀请评审专家对本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编制的教学大纲进行审核,以及学生的课后反馈,也反映出该课程的建设及实施过程在以下两个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一是课程主题数量太多,导致每个主题授课时长偏短;二是部分主题讲授的内容过深、过于专业化,不利于学生掌握。

针对以上问题,课程团队成员从学科大概念的角度出发,在综合考虑地理学的几大分支学科,以及中学地理必修、选修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的研究和讨论,对课程模块进行了重构,把课程内容凝练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四大模块,对每个模块中的主题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根据与本课程的相关性,剔除了第一轮教学中设计的数字资源及应用管理和地理教育模块中的两个主题,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极培育一般方法、中国3S技术发展、中国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等过于专门、偏窄的主题进行了调整,最终在自然地理学模块形成地理学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趋势,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和灾害概论3个专题,在人文地理学模块形成地理数据分析、可视化与智能社会,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和中国的城市化三个专题,在区域地理学模块形成内蒙古自然资源禀赋与旅游产业发展和蒙东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两个专题,在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模块形成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前沿研究中的应用和遥感技术在地理学前沿研究中的应用两个专题。通过调整,精练了主题的数量,删减了过于专业化的主题,加强了与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联系,延长了部分主题的授课时长,对于日后将走上初高中地理讲坛的教育硕士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鲁瑞梅.学科教学(地理)专业培养目标体系构建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6.

〔2〕徐宝芳.地理教育硕士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5(02):58-61.

〔3〕张广花,邹宁,王晓俊.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硕士课程设置优化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07):76-7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钟盛楠.地方师范院校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地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硕士模块设置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浮窗手势让手机操控更轻松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唐维泽、段立作品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
法国优秀硕士奖学金项目:France Excell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