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葡萄园病害发生危害及防治用药情况调查*
2021-09-12李兴红
高 琪,李兴红,刘 梅
(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100097)(2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葡萄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水果,酸甜味美,营养丰富,除鲜食外,还可酿酒和制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根据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最新统计,2018年全球葡萄种植总面积达到7.4×106hm2,葡萄酒产量达2.92×1011L,是过去15年来产量最高的一年。其中,我国葡萄种植面积为8.75×105hm2,居世界第二,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12%,葡萄酒产量为9.3×109L,居世界第十,葡萄及其相关产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1-2]。
然而,在葡萄种植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类病虫害的威胁[3],部分葡萄病害的发生及危害程度日趋严重,严重威胁着葡萄产业的安全[4-5]。为了解我国葡萄园病害发生危害及防治用药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查,以期为葡萄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调查方法
于2020 年6—8 月,采用“问卷星小程序”线上答卷的方式,对葡萄园的种植相关人员进行了调查。本次共完成调查问卷444份,均为有效问卷。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样本基本情况、葡萄园种植基本特征、葡萄园病害发生及危害情况、葡萄园病害防治用药情况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共收到调查问卷444份,1个葡萄园为1个调查单位,参与调查的人员均为葡萄种植相关人员,其中葡萄种植技术人员127人,占比28.60%;葡萄种植户291人,占比65.54%;农药经销商(同时也种植葡萄)26 人,占比5.86%。调查范围涉及新疆、云南、宁夏、广西、浙江等主要葡萄产区,共25个省(市、区)。覆盖葡萄种植总面积为5 147 hm2,其中鲜食葡萄种植面积为2 608 hm2,占比50.67%;酿酒葡萄种植面积为2 539 hm2,占比49.33%。
2.2 葡萄园种植基本特征
经调查统计(图1)分析,我国鲜食葡萄主要种植品种有‘红地球’‘阳光玫瑰’‘夏黑’‘巨峰’‘克瑞森’‘醉金香’等,前2 位为‘红地球’和‘阳光玫瑰’,其占比分别为36.55%和22.65%;酿酒葡萄主要种植品种有‘赤霞珠’‘美乐’‘马瑟兰’‘霞多丽’‘品丽珠’‘黑比诺’等,前2位为‘赤霞珠’和‘美乐’,其占比分别为30.43%和25.36%。此次调查中葡萄树龄超过5年的葡萄园占66.89%,树龄3~5年的占18.47%,树龄不足3年的占14.64%,表明我国葡萄种植相对稳定,新发展的葡萄园相对较少。
图1 2020年我国葡萄园主要种植品种及其占比
2.3 葡萄园病害发生及危害情况
本次对葡萄园病害发生及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2 所示,葡萄霜霉病发生最为普遍,发生过葡萄霜霉病的葡萄园占91.89%,其他依次为白粉病、灰霉病、白腐病、炭疽病和枝干病害,发病葡萄园所占比率分别为79.73%、75.45%、63.51%、57.88%和48.20%;危害程度各种病害有所不同,多数是轻度和中度危害。霜霉病轻度、中度和严重危害的葡萄园所占比率分别为60.81%、23.87%、7.21%;白粉病轻度、中度和严重危害的葡萄园所占比率依次为52.93%、20.27%、6.53%;灰霉病轻度、中度和严重危害的葡萄园所占比率依次为53.83%、16.89%、4.73%;白腐病轻度、中度和严重危害的葡萄园所占比率依次为47.07%、13.29%、3.15%;炭疽病轻度、中度和严重危害的葡萄园所占比率依次为44.14%、10.36%、3.38%;枝干病害轻度、中度和严重危害的葡萄园所占比率依次为41.67%、5.63%、0.90%。
图2 葡萄园病害发生及危害情况
从图2可以看出,葡萄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白腐病、枝干病害发生较为普遍,所有病害发生在轻度水平占比最多,说明病害控制较为有效,但是霜霉病与白粉病中度发生水平超过20%,表明生产中葡萄霜霉病和白粉病发生较重,需要加强防控。
2.4 葡萄园病害防治用药情况
2.4.1 杀菌剂的选择依据及购买途径
对葡萄种植者防治病害如何选择杀菌剂进行了分析调查,在凭自己经验、网上查询、农药经销商推荐、咨询专业技术人员4 种方式中,68.69%的人会咨询专业技术人员,51.35%的人会根据农药经销商的推荐来选择杀菌剂,28.60%的人凭借自己的经验选择杀菌剂,还有9.23%的人通过网上自主查询来选择杀菌剂。种植者防治葡萄病害选择杀菌剂时主要通过咨询专业技术人员和农药经销商,表明现在葡萄种植人员科学用药的意识在增强,科技对葡萄安全生产的支撑作用在加强。
本问卷同时也对种植者购买杀菌剂的途径进行了调查,目前市场上购买途径主要有农药零售店、农药公司按需配送、厂家直销、网上平台这4种,其中在农药零售店购买杀菌剂的葡萄园最多,占比67.34%,直接从厂家购买的占比13.51%,还有10.59%的葡萄园选择在网上平台购买,由专业农药公司按需配送的占比43.69%。由此可见,病害的专业化防控前景广泛。
2.4.2 葡萄园防治病害的用药方式及成本
在葡萄病害防治中一些规模化的葡萄园及酒庄常按照防治历操作,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2.39%的葡萄园会定期按时打药,按照事先制定的防治历操作;30.18%的园区有一套用药方案,根据病害发生情况及当年的气候条件进行调整;而缺少防治历和防治方案,只是在出现病害后才开始用药防治的葡萄园占比仅为5.86%。在施药前进行配药操作时,81.08%的葡萄园会按照杀菌剂标签的使用说明的用量和倍数配药,配药时会高于标签用量的占10.81%,还有8.11%的葡萄园不会按照标签用量进行计算和配药,完全凭自己的经验用药。凭经验不准确用药和过量用药可能会导致药害的发生、防治效果差以及抗药性的发生。总体来说,用药量准确,按照杀菌剂标签用量施药的占绝大部分,但是仍有近20%的种植者施药时不按推荐的药量使用,缺乏科学性。
调查结果显示,葡萄病害不同,产区发生不同,各葡萄园一个生长季用药次数也存在差异。一个生长季内打药5次以下的葡萄园仅占18.24%,打药5~9次的葡萄园占32.66%,打药10~13次的葡萄园占23.87%,还有25.23%葡萄园打药次数在13次以上。杀菌剂667 m2投入成本也有较大差异,大于400元的葡萄园占比41.22%,300~400 元的占12.61%,200~300 元的占15.09%,100~200元的占19.82%,小于100元的占比最少,为11.26%。当某种杀菌剂防治效果较好时,71.17%的葡萄园会选择其他杀菌剂交替轮换使用,11.94%的葡萄园不会改变其使用次数,16.89%的葡萄园会选择多用几次。若擅自增加用药次数,可能会导致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
以上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种植人员能够做到科学合理使用杀菌剂。但是在调查中发现,部分种植人员在杀菌剂使用中混用现象严重。能够做到每种药剂分别喷洒的仅有11.71%,34.01%的人会将2~3种杀菌剂混在一起,40.77%的人会将杀菌剂和杀虫剂混用,其中有40.32%会将2~3种杀菌剂与杀虫剂一起混用。市场上经过农药登记的复配药剂都经过了严格的试验,药剂不合理混用会导致药效降低或药害发生,还有可能加大对环境或人畜的毒害作用,随意混用药剂会加大安全隐患。
2.4.3 杀菌剂种类及使用情况
(1)杀菌剂的种类、使用比率及一个生长季的使用次数。调查结果显示(图3),葡萄园防治病害使用的杀菌剂种类有19 余种,在被调查的444个葡萄园中,有358个葡萄园选用了苯醚甲环唑(80.63%),占比最多,其次为烯酰吗啉(80.41%);使用占比70%~80%的杀菌剂依次为吡唑醚菌酯(73.87%)、代森锰锌(72.30%)、嘧菌酯(70.27%)、嘧霉胺(70.05%);使用占比50%~70%的杀菌剂依次为戊唑醇(67.12%)、腐霉利(61.49%)、铜制剂(57.21%)、福美双(55.86%)、腈菌唑(55.63%)、硫制剂(50.23%);使用占比30%~50%的杀菌剂依次为氟硅唑(49.77%)、咯菌腈(44.56%)、啶酰菌胺(43.47%)、甲基硫菌灵(40.99%)、肟菌酯(36.26%)、百菌清(32.88%);被选用最少的杀菌剂是克菌丹(22.70%)。
图3 杀菌剂使用比率情况
各种杀菌剂在一个生长季的使用次数如图4 所示,有11.04%的葡萄园一个生长季使用4 次及以上苯醚甲环唑,分别有10.81%的葡萄园一个生长季使用4 次及以上烯酰吗啉、嘧霉胺;一个生长季施药次数为3次的杀菌剂中,选用最多的是吡唑醚菌酯(45.54%)、苯醚甲环唑(20.72%)、烯酰吗啉(20.27%);一个生长季施药次数为2次的杀菌剂中,选用最多的是吡唑醚菌酯(27.48%)、苯醚甲环唑(27.25%)、烯酰吗啉(25.45%);一个生长季施药次数为1次的杀菌剂中,选用最多的是代森锰锌(33.78%)、氟硅唑(31.53%)、硫制剂(31.31%)。这说明葡萄园单一杀菌剂连续多次使用现象普遍。
图4 一个生长季使用不同次数杀菌剂情况
(2)防治葡萄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的杀菌剂使用情况。防治葡萄霜霉病杀菌剂使用情况如图5-a 所示,使用最多的杀菌剂分别是烯酰吗啉(72.75%)、氰霜唑(39.64%)、代森锰锌(39.41%)、铜制剂(38.29%)、吡唑醚菌酯(34.68%),其他依次为氟噻唑吡乙酮(29.50%)、嘧菌酯(25.00%)、波尔多液(23.87%)、甲霜灵·锰锌(20.95%)、霜脲·锰锌(18.69%)、甲霜灵(13.96%)、唑醚·代森联(13.96%),选用最少的药剂分别是多菌灵(8.11%)和氟菌·肟菌酯(8.33%)。防治葡萄白粉病杀菌剂使用情况如图5-b所示,使用最多的杀菌剂分别是苯醚甲环唑(56.53%)、戊唑醇(54.50%)、吡唑醚菌酯(37.16%)、己唑醇(33.78%)、醚菌酯(27.93%),其他依次为嘧菌酯(27.70%)、福美双(25.68%)、三唑酮(23.87%)、氟硅唑(21.40%)、甲基硫菌灵(13.96%)、肟菌酯(13.06%)、硫制剂(12.39%)、多菌灵(6.53%),选用最少的药剂分别是武夷菌素(1.13%)和芽孢杆菌(4.05%)。防治葡萄灰霉病杀菌剂使用情况如图5-c所示,使用最多的杀菌剂分别是嘧霉胺(75.90%)、腐霉利(55.63%)、异菌脲(46.62%)、咯菌腈(26.58%)、啶酰菌胺(25.68%),其他依次为唑醚·氟酰胺(24.32%)、氟菌·肟菌酯(11.94%),选用最少的药剂分别是寡雄腐霉(4.05%)和多菌灵(11.49%)。
图5 防治葡萄霜霉病(a)、白粉病(b)、灰霉病(c)杀菌剂使用情况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调查分析了我国葡萄园病害发生危害及防治用药情况,葡萄生产中发生较为普遍的病害是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白腐病、枝干病害,总体发病程度是轻度到中度的水平,发病严重的占比均低于8%。说明葡萄园控制病害较为有效。随着葡萄树龄的增加,葡萄枝干病害有加重趋势,葡萄园中发生枝干病害的占48.20%,葡萄枝干病害在全球主要葡萄种植国家均有发生,严重影响着葡萄的产量及品质,有些地区葡萄枝干病害的发病率高达100%[6],葡萄枝干病害发生的严重趋势需要我们予以关注。
农药信息网上登记的防治葡萄病害的杀菌剂有效成分共137种[7],其中葡萄霜霉病24 种,白粉病18 种,灰霉病12 种,炭疽病8 种,白腐病7 种,枝干病害目前无登记药剂。本次调查得知,种植者防治葡萄病害选择杀菌剂时主要通过咨询专业技术人员和农药经销商,在农药零售店购买杀菌剂的最多。葡萄园常用的19 种杀菌剂均为已在葡萄上登记的产品,说明在杀菌剂的种类选择上较为科学规范。
调查结果显示,单一杀菌剂连续多次使用问题普遍。其中苯醚甲环唑和烯酰吗啉的使用比率均超过80%,在一个生长季中,有11.04%的葡萄园使用4 次及以上的苯醚甲环唑,各有10.81%的葡萄园使用4 次及以上的烯酰吗啉、嘧霉胺;一个生长季施药次数为3次的杀菌剂中,选用最多的是吡唑醚菌酯(45.54%)、苯醚甲环唑(20.72%)、烯酰吗啉(20.27%),杀菌剂的过量频繁使用易导致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增加防治难度和成本。据文献报道,在葡萄霜霉病的防治中,抗药性普遍发生,1999 年,法国和意大利相继报道发现抗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葡萄霜霉病菌[8];王喜娜认为在我国所有重要的葡萄产区,都出现了抗烯酰吗啉的霜霉病菌株[9];周连柱等发现我国主要葡萄产区霜霉病菌对嘧菌酯的抗性最为严重,其次是甲霜灵和烯酰吗啉[10]。在葡萄白粉病的防治中,三唑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使用最多,抗药性问题也需引起重视。1999年Chin等在纽约发现了葡萄白粉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降低[11];Miller 等测定了加利福尼亚的葡萄白粉病菌菌株对三唑酮的敏感性,结果显示有抗药性产生[12];Colcol等测定了弗吉尼亚州葡萄白粉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葡萄白粉病菌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抗性广泛存在[13]。在葡萄灰霉病的防治中,已经发现灰霉病菌对嘧霉胺、腐霉利等杀菌剂存在抗药性,张玮等认为我国葡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较为普遍,且存在交互抗性[14];郑媛萍认为多菌灵、嘧霉胺、腐霉利和异菌脲对在我国某些地区灰霉菌的抗性频率高达90%,甚至100%[15]。抗药性的频繁产生提醒我们应注意药剂轮换和交替使用,并建立相应的抗药性治理技术。
此外,葡萄园杀菌剂盲目混用问题突出,超过88%的葡萄园存在这种随意混用现象,不仅带来果品安全隐患,也易导致药害产生,甚至影响药效。应避免杀菌剂的过量频繁使用以及随意混用现象,加强病原菌抗药性监测,建立科学合理的葡萄病害防治技术,提高杀菌剂在田间的实际防治效果,并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