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思考
2021-09-11王栋
王栋
摘要: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日渐发展的教育背景下,计算机应用能力引起了教师的关注和重视。职业教育是向社会输出职业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这就需要毕业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更好地适应不同行业、岗位提出的要求。但是,在传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得课堂氛围较为枯燥,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再加上缺乏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科学的评价机制,学生计算机应用和操作水平很难得到提高。本文立足计算机教学实际,提出了几点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提升
在互联网覆盖率日益提高的社会环境下,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成为推动各个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工具,更加快了教育教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和变革。目前,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不同行业人才必备的技能。作为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中职学校应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和发展竞争力。在以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教师过多地停留在知识讲授、实践演示层面,未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缺乏自由操作和实践的时间、空间,其自主学习能力、綜合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基于此,教师应创新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围绕学生动手实践需求优化各个教学环节,制定个性化、科学化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自觉强化自身操作能力。
一、关注职业发展,强化自学意识
激活个体学习趣味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路径。因此,教师应从中职生特点入手,围绕学生心理需求、动手操作需要设置课堂活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授课环节,在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上,多是由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形式进行,再加上中职生对知识、技术缺乏深入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成为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中职生在毕业后就会进入社会岗位就业,所以,教师首先要向学生强调计算机基础与未来发展的关联性,激发其自主发展和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讲授计算机应用工具的使用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岗位需求,灵活选取Word、Excel、PPT等工作案例,在课堂中再现职场中工作任务的下发,如模拟企业会议场景,组织学生一边观看视频动画,一边运用工具记录会议内容。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素养
教师专业素养、实践操作素养是影响学生能力发展、教学质量提高的重中之重。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顺利开展,要以教师职业素养提升为前提。为此,学校应建立面向教师职业素养的考试机制,将教师测评成绩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将其与教师薪酬相挂钩,以定期考核形式督促教师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强化职业教育素养。再者,学校应加大教师培训和继续提升力度,通过组建计算机教研小组,让计算机教师统一明确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目标,在团队中围绕教学策略、教学方向、教学策略、课堂评价进行经验交流、计划分享,以不断地提升中职生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针对性。此外,学校也可以加强与企业计算机技术人员、行业人员的联系,邀请业内高技术人员到校内开展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方面的讲座、培训活动,既能加深教师对职业素养了解,教师也可以借机与技术人员沟通,关注行业、企业对职业人才的吸纳要求,精准地了解计算机技术行业动态,以更好地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让学生了解更多先进的行业技术、专业知识。
三、注重学生评价,建立约束考核机制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管理、评价机制的约束。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校、教师未能对其管理、评价和考核机制进行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计算机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创新能够得到重视,但以往计算机教学生态未能得以转变。鉴于此,学校和教师应注重教学实践经验总结、问题梳理和反思,以精准地制定解决对策。例如,对于既定且单一的课堂评价形式,往往很难起到激励和约束学生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评价小组,使其结合个人、小组的课上学习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面对计算机考试存在的疏漏之处,学校和教师可以重新统筹考试模式,实行分批化考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社会需求人才的重要路径。因此,学校和教师应抓住中职生的学习、发展特点,结合社会对职业人才的计算机技术要求,建设趣味化、科学化的教学、管理体系。具体而言,通过创设个性化情景、加强教师职业素养、优化约束考核机制等方式,刺激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动手操作的热情,使其在课堂中掌握与社会岗位需求衔接的操作技能,使其在科学、公平的监督评价机制下检验自身能力,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 曹荣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职业模块教材开发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9(6):95-98.
[2] 吴培烟.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32):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