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扩招视域下在现代学徒制学生的专业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的策略
2021-09-11胡延华
胡延华
摘要: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中美竞争加剧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转变,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迅速培养这类人才,我国推出了高职扩招;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我国推广了现代学徒制。本文在这一背景下结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探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策略。
关键词:学徒制;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生产管理
为满足国家对技能人才需要的同时缓解就业压力,国家实行了高职扩招。为保证扩招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质量,有双元制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成为理性选择。相对于传统学徒制,现代学徒制进行了大胆扬弃,让在职员工同时拥有大学生身份,将就业培训教育延伸至正规职业教育,将终结性教育发展为终身教育,形成了一套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现代学徒制最主要的特色是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共同培育人才,将理论基础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以及职业素养教育融合在一起。毕业生在毕业时不仅因为增长技能、知识获得职业院校颁发的毕业证书,而且积累了职场经验和工龄,毕业后能为企业和产业发展做更大贡献,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自身价值。高职扩招和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更应注重对这部分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策略。
国内外学者对于如何培养工匠精神已经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在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上,政府企业以及职业院校各自具有职责,政府政策支持、经费扶持、环境营造,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包括工匠精神在内的的职业精神。另外,完善技能人才职业精神评价与惩戒机制、建设高品质的消费市场、完善技能型人才的薪酬体系、发挥职业院校的职业精神再造职能等,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和高职现代学徒的工匠精神现状分析
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职业心理素质、职业能力素质。高职现代学徒在四个方面的现状如下:
(一)职业道德的内涵和高职现代学徒的职业道德分析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工作中所体现出的基本道德,也是社会道德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诚信、爱岗、公平、敬业、奉献等。在企业现有员工中招生的现代学徒,因其基础学历普遍较低,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的职业道德水平比较低,对待本职工作不是那么认真负责,职业道德水平整体而言不太高。
(二)职业价值观
个人的职业价值取向和信念取决于职业价值观念,而职业价值观也对职业态度具有重要影响。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为讨生活过早工作的学徒们受过度逐利等错误的价值观念影响,部分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具有功利性。这些学徒普遍对职业具有较高的期望,但是却并不愿付诸行动,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也缺乏进取精神,一味追求高薪资待遇、期望一夜暴富却不愿意付出相应的辛劳,岗位忠诚度低,跳槽频率较高;在评价岗位工作好坏时,更关注于眼前利益,而未着眼于长远发展。
(三)职业心理素质
一个人在处理岗位工作时的心理状态以及内在品质就是职业心理素质。心理素质脆弱,抗压力能力较差,自我管理能力也较弱,这些都是当前高职学徒存在的不良心理素质。他们往往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能力就比较弱,不受教师和父母的重视,存在自我放弃的心理,也有一部分学徒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因为不能正确地适应工作岗位的压力,不能正确对待领导的批评,岗位工作效率低。整体而言,高职扩招的学徒制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较差。
(四)职业能力素质
岗位工作效率、工作技能都属于工作能力素质。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但是高职扩招的学徒制学生技能马马虎虎,基础知识薄弱,岗位能力素质较差,无法高质量地完成岗位工作。
二、高职扩招和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工匠精神培养策略
(一)营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氛围,达成价值共识
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我国职业教育一直不受社会重视,技术人员相对于从事学术性知识性研究的人员被社会的认同度也降低。在这种环境下从事技能工作的人员很难真正热爱工作,也很难从工作岗位上获得价值感和满足感,进而也就无法养成工匠精神。社会上仍然有部分技术工作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在专业教育工作中必须要加强氛围营造和价值宣传工作,让学生树立“技能宝贵,劳动光荣”的价值理性,并且联合企业一起宣传工匠精神,在社会上营造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識的观念和意识,使技能型人才都能感受到被尊重后的满足感,体会到自我价值,进而更加热爱本职业工作不断在职业工作上进行创新,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牵引发展出工匠精神。高职还可以联合企业举办一些技能比赛,在比赛中向学生灌输工匠精神,在学徒班甚至整个企业中引领工匠精神潮流,使扩招的学徒能够越来越热爱本职工作,越来越在专业领域上投入。
(二)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育工匠精神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双主体的教育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因此,要在专业教育中向学生渗透工匠精神,高职院校需要联合企业共同培育学生。首先,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可以结合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本专业的特点,明确工匠精神的内容,并且和企业内指导学徒(学生)的师傅有效配合,从理论和技能两方面的学习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渗透教育。为了保证双主体的教育质量,企业内师徒管理制度须严格,以严格的制度让学徒认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比如,通过考核制度,按照专业的技术标准和职业准则,对学徒进行不定期考核,以检测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否达标。其次,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还可以与企业的师傅进行合作 将基础理论教育工作和实践技能教育工作有效结合,帮助学徒制定一套完善的职业发展规划。基于这份职业发展规划,学徒可以清晰知道自己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进而在跟随专业教师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可以更积极投入学习,更积极地使自己养成应有的职业素养;在整个培育工作中,学校可以和企业的师傅进行协商实施淘汰机制,以激励学生养成职业精神;学徒在企业师傅的指导、考核下工作、学习,学生也能更加投入,努力学习专业技能,夯实理论基础,并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投入到生产实践中,进一步促进工匠精神的养成。再者,学校还可以和企业合作,让学徒在节假间去学校体验学习氛围,养成“争分夺秒、惜时如金”“迎难而上,攻克科学难关”的学习韧劲,有预期地提升自己的理论基础,让自己养成应有的职业素养,逐渐使学徒成为一个理论基础较为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同时学校专业教师还可与企业中学徒的师傅共同合作开展一些关于工匠精神的专题讲座,可邀请企业内的优秀人才来向学生宣传工匠精神,在学徒班和企业内形成一种工匠精神。
(三)明确工匠精神的内容
在现在学徒制下,高职院校要在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必须要明确工匠精神的内容。首先,明确素养目标。结合企业需求,使学徒将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与企业的文化进行融合,增强学徒的企业归属感,可通过让企业内师傅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严格监督学徒,加强日常记录和检查,培养学徒的认真品质。同时高校专业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徒进行引导,让他们更加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和人生规划,同时向他们渗透奉献精神。其次,明确岗位成长目标。在目标的激励下,学徒制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再加上师傅对学徒不定期的检查和督导,学徒参与工作的投入度更高;明确企业内部实施的奖惩制度,使学徒以更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使学徒的工匠精神能获得进一步发展。最后,提高学徒的职业认知。学校和企业可以对学徒制学生进行阶梯式的考核,在毕业时让学生达到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期望的技能水平。在这期间,教师可定期让学徒制学生做工作汇报,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使他们不断进行工作反思并且吸取教训,螺旋式提升;教师可以要求学徒制学生在每天的工作中,用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养成正确的工作态度,每日三省,并逐步制定明晰的职业发展规划,不断发展工匠精神。
(四)建立教師(师傅)工作标准,在教师(师傅)言行中渗透工匠精神
现在学徒制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签订学徒合同,并且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使学徒获得相应的岗位技能。在学徒期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交替,学生能够获得一定报酬,并且在结业后可以获得高职毕业证书。教师和师傅可以在日常教育过程中以个人魅力影响学徒制学生,向学生渗透工匠精神。
传统学徒制下师傅几乎决定了徒弟在专业上的发展高度以及徒弟对待工作的态度,这是因为在传统学徒之下,徒弟形影不离地跟着师傅,师傅的每日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徒弟,因此传统学徒之下,师傅是通过言传身教来教学生的。而现代学徒制则是通过教师和师傅共同培育学生,教师影响了学生对待理论知识的态度,而师傅则深刻影响着学生对待实践工作的态度。因此现在学徒制下,教师和师傅都必须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在工作中保持一颗匠心,使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形成工匠精神。学校内专业教师需要在理论与技能两方面对自己做严格要求,既有企业的实践经验,对岗位核心技能有一定的了解,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有效结合。
三、结语
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对于中国制造的升级具有重要影响。工匠精神是新时期技能型人才必备的素养,职业院校应该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而扩招背景下现代学徒制招收的学生整体素养下降,企业的师傅和高职的专业教师都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倩慧.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2]张绍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3]杨军虎.中职学校“现代学徒制”实施现状个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9.
[4]于文婧.我国中职教育“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