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学校建设的转型性实践探索
2021-09-11崔静
崔静
内容摘要:学校发展因应教育发展的走向,建设现代化学校也就成为了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目前当前学校发展状况进行审视,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建设现代化学校需要在学校治理的各个领域实现转型,由传统学校转型为现代学校。而其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应该是管理的转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转型。其理由为,管理的转型为学校转型提供整个学校生态的变化土壤,而教师培训的转型则为现代化学校建设提供最为关键的人力支撑。
关键词:现代化学校建设 转型性实践 管理变革 新型教师培育
进入新世纪,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愿景之一,享受更好的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在新的十四五规划中,教育被列为先手棋,提出在全面实现小康之后,将进一步实现基本现代化,并在2035年建成全面现代化的强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之相应的是,教育发展也绘制了路线图,即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到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并最终建成学习大国。
学校发展因应教育发展的走向,建设现代化学校也就成为了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目前当前学校发展状况进行审视,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其一,目前学校的管理机制还停留在工业时代的样态,行政意味很浓,具体体现在强调层级,强调控制,强调统一,管理过度而领导不足,导致学校办学活力不能彰显,尤其是办学自主权受限,成为了学校发展的很大阻力。
其二,作为教育最为活跃的力量: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同样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目前教师编制还是因循传统的师生比配置,这种配置方式已经完全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了,更将严重制约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为什么这样判断?因为进入新世纪,随着工业革命4.0的到来,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以研发和创意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密集型行业”的出现,为美国提供了超过4000万工作,占美国总就业人数的27%。为欧洲提供了超过8200万工作,占欧盟总就业人数的40%。欧美已经达到1/3,中国以同样比例,就有2亿人会在研发和创意相关的行业工作。这也就意味着,教育个性化成为了刚需,但由于教师编制的问题,很多学校目前的教室里依旧满满地坐着50多人,有专家曾经指出,当一个教师面对超过45人的群体的时候,她只能进行统一的教学。为此,学校的编制必须改革,要增加教师数量。其次,目前教师专业培训的方式还是沿用工业时代的思维,也就是供方市场为主,各级部门积极性很高,组织了很多统一的校外培训,有的学校因为培训人员过多,甚至影响了学校日常的工作,与之相应的,基于学校的校本培训则成为了薄弱之处,这样的状况其实并不利于教师提高其专业水平。
建设现代化学校需要在学校治理的各个领域实现转型,由传统学校转型为现代学校。而其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应该是管理的转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转型。其理由为,管理的转型为学校转型提供整个学校生态的变化土壤,而教师培训的转型则为现代化学校建设提供最为关键的人力支撑。
一.构建互动的领导和管理体系,塑造积极简单的现代学校文化
管理的本质是寻求合作,领导者不是让下属去服从,而是让自己和下属服从于共同的目标;优秀的管理者是让人感到自由自在而不是感到受控制;领导就是要确立愿景,要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挖掘每个人的潜能。这些对管理的新认识,就是实现从传统的“控制”转变到“激活”,让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焕发活力。
1.管理方式的转型。就是由控制转型为激活,打个比方就是将教师置于管理层的服务对象的地位,管理的一切努力就是让教师能更好地工作、学习与成长,提供展现创造性和主动性的时空。这是新型的领导与管理方式。主要有三个措施,一是要深入基层发现亮点,寻找教师工作中的创造之处;二要培育亮点,帮助教师解决困难,提供支持与服务;三要辐射亮点,和教师一起提炼总结,借助学校全员研修平台展示教师的创造成果,实现无边界的分享和共享,形成组织学习,借此建立组织知识。
管理方式的转型在我们学校就产生了效果,很多创意都来至于基层,并得到鼓励。比如数学组根据教师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开展团队主题研修;中层干部创新了部门联合工作法;语数外教师创造了特殊的寒假作业展。这些都是源于基于规律的管理方式的转型而出现的。当沿着规律前行的时候,就会呈现勃勃生机。
2.工作方式转型。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一个运转良好的组织必然是尊重每一个成员的工作方式的组织。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彼此相互学习共同创造个体无法完成的成就的组织。李希贵校长说:不要奢望去统一思想,但一定要统一目标。其实还可以加一句,也不要去奢望统一工作方式。因为每一个个体是如此的不同,怎么可能要求独特的个体都用一种工作方式去做事情呢?可是现实管理中,我们经常用自己的心智模式强加给和我们完全不同的人,希望每一个人都按自己的工作方式来。于是就导致了很多管理上的矛盾。在统一的目标下,让每一个人以自己的工作方式去完成工作目標,效果效率应该更高。若没有完成任务,他们自己就会反思自己,改变自己,改进工作方式,因为没有实现目标就是最好的评价。比如迎检工作,有的进行了顶层设计,每天都有任务,越到最后越轻松,这是一种工作方式;有的突击准备,临时组建攻关团队,加班加点,凝聚团队,锻炼队伍;有的点面结合,统筹兼顾,把日常工作与检查标准有机结合,做一点就是做全面,这也是一种工作方式。没有必要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优劣,只要是适合自己的,擅长的就行,只要达到目标就可。
过去学校的开学准备都是由校长室统一布置,现在则是由各个部门自主安排。行政会大家各自汇报自己的开学准备工作,然后校长针对各部门的工作做了一些补充。这样的工作方式提升了整个团队的管理效能。从干部的安排来看,一是对自己的管理职能更清晰了,二是自主策划实施。
校级干部丰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对青年干部是很好的培训,蹲点制、重指导的策略以及重要性被年轻干部认同了,重反馈、重心下移的工作方式也在团队中形成了共识。大家也更进一步认识到周清月结期表彰这个机制是很重要的,并提出了各项常规工作需要建立标准。
3.运行方式的转型。学校管理方式的转型,工作方式的转型,必然要求学校的运行方式的转型,整个管理的结构都要调整过来,其特征就是:重心下移,多核管理,学习中心。重心下移指的是管理者要抵近一线,兼顾指挥与赋能,甚至鼓励一线教师决策,尊重一线教师决策,这是对传统学校管理者的巨大挑战。多核管理指的是在学校的每一个层面培育领导力,在目标统一的前提下,鼓励各部门自己决策,自动自发自主自为,打破传统的层级管理格局,让整个学校释放出活力和创造力。要实现中心下移、多核管理的运行方式,必须以“学习”为学校的主要业务工作核心,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转变观念,提高认知,形成能力。
在我們学校,设计了行政干部蹲点制,学科负责人制,实现重心下移;开展项目管理,提升干部的领导与管理能力,项目的策划、实施、总结的过程,就是干部锻炼成长的过程,也是形成多核的过程。我们还通过举办从容智慧地走过论坛,建立学校360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教研组团队学习等方式,为教师赋能,形成比较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
二.培养学生喜欢敬佩、胜任力强的现代型新教师
一所对学生负责的学校,必定要首先承担教师专业发展的责任;一所能够承担教师专业发展责任的学校,才能真正成为一所对学生成长负责任的学校。现代化学校建设的教师培训要把重心放在以校为本的培训上,精准研究教师的发展需求,区别对待,差异发展,定向发力。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个措施。
1.“三专模型”助力青年教师从平凡到优秀。有一本书《再加10%:从平凡到卓越》中说到,一个老师要从“平凡”走向“卓越”,只需再加“10%”。那“再加”的“10%”是什么?记录与反思。一天工作8小时即480分钟,每天“再加10%”即48分钟用以记录,记录与反思当天教育的喜悦、烦恼、小失败、小智慧,记录三年,从“平凡”走向“优秀”,再记录反思五年,从“优秀”走向“卓越”。
我校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型来助力教师从平凡到优秀。三专模型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团队。专业阅读两个方面:功利性阅读(指为了工作的阅读)与闲适性阅读(素养与爱好的阅读),两个层面:个体阅读(基础)与团队阅读。专业写作两个类型:日常化的积累性写作(教育教学随笔),阶段化的功利性写作(科研论文)。
我区有一所学校鼓励教师撰写微博工作日志,从2014年10月开始撰写工作日志到2018年10月,4年的时间,教师共撰写微博日志2万篇,按每条140字计算,共计280万字。这280万字记录了这4年学校管理、教学、班级、学生、教师各方面的教育教学生活,见证着学校、教师、学生的成长。事实证明,教师“三专”成长模式确实是一条好路径,专业阅读与专业写作的结合与互动,让教师不断实现学习借鉴转化,不断反思积淀实现超越和蜕变,不断生发自我成长的动力。而微博平台形成了一个“学习型”社区,大家相互开放,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形成了专业成长共同体,共享的力量巨大。
2.在深度“嵌入”日常教学中开展研修,实现学校教师共同成长。所谓深度“嵌入”日常教学,就是聚焦教育教学问题,把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作为学习的资源,实现工作、学习、研究的结合,可以分三个层面开展日常研究:第一个层面:每个学期结束,教师发现教学改进点和课程突破点。每个学年结束,教师整理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苦难,然后汇总成若干小课题,进行基于问题的行动研究,在研究中逐个突破,获得改进。第二个层面:开展教学小问题征集,组织教师整理问题,按问题进行排序,一个学期或两个学期解决一个小问题,以教研组为单位,整体呈现教研过程,研究成果,交流与分享。第三个层面:每学年开展一次研修成果发布会,收集各教研组研修取得的成就,帮助教师和教研组整理成册,或推荐参评。同时将这些研修成果放到学校资源库中,供教师学习使用。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育红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