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重建:有机农业追溯-信任体系的区块链嵌入探索
2021-09-11崔占峰徐冠清王瑾珑
崔占峰,徐冠清,2,王瑾珑
(1.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烟台 264005;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1 研究背景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有机农业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从仅靠低价出口赚取外汇发展成为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家庭收入的持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不断改变,推动我国逐渐成为包括美国、德国、法国在内的世界四大有机农产品消费国之一[1]20,但国内市场在扩大的同时却未对我国有机产业产生预期的强烈带动效应,国产有机产品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占比依旧较低。消费者购买国产有机农产品比例较小,究其原因,顾客信任度较低是其中的关键。许多研究认为,通过模仿发达国家建设有机农产品追溯体系可提高信息透明度,进而达到巩固信任关系的目标,但这些研究者或许尚未认识到我国还不具备完善的供应链纵向一体化,难以为追溯体系提供有效的组织基础,完全复制国外有机产品追溯体系的做法并不可行;不仅如此,追溯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在实践中也屡遇挑战。
近年来,在技术创新领域出现的一项重要成果,即区块链技术,在农业中的初步应用有望解决上述难题。这是因为区块链技术具有信息同步记录的特点,尤其是具备信息不可篡改的特性,不仅能够实现信息真实连接以及信息的透明化,而且消除了传统追溯体系中信息被人为修改的机会主义。这被认为是区块链技术有望完善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机制的重要理由。此外,由于有机农业利润高,有条件承受新技术嵌入过程中增加的额外成本。因此,本研究以有机农业为切入点,试图论证区块链技术嵌入现代食品质量安全体系中的可行性,以期为我国未来食品安全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参考。
2 相关文献综述
有机农业的概念在不同国家略有差异。我国对有机农业的定义主要包含以下标准:在遵循农作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前提下,采用可持续农业技术,不使用基因技术和化学物质的农业生产方式。由于有机农产品在购买使用后也难以直接辨识其质量,则属于典型的信任品,因此建立持续稳定的交易关系需要依托更加牢靠的信任关系。在有机农产品交易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常导致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信息透明化的诉求远远高于普通农产品。徐文成等[2]认为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导致消费者对有机产品了解不足,打击购买欲望,另一方面还会引发机会主义行为,即有机生产和经营者可能会利用自身信息优势欺骗消费者,因此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可能会严重阻碍消费者与经营者、生产者三者之间信任关系的稳定性。Yee等[3]的研究也证明,提供可靠信息是建立信任关系的最重要因素。当提供的信息缺乏真实性时,信任关系就会被破坏,准确可靠的信息能够消除消费不确定性和恢复消费者因食品安全恐慌丢失的信心。信息不对称制约了消费者信任关系的建立,也阻碍了我国有机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解决有机农产品消费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做法都是建立以“认证+追溯”为核心的有机食品质量安全体系。部分学者将我国有机农业发展落后的现状归因于有机认证制度的不完善,如单吉堃[4-5]指出我国有机认证及实施机制不健全是阻碍有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原因,有机认证在有机农业中发挥的作用恰恰是基础性的;邱信丰[6]认为有机农业认证方面重认证、轻监管的现象突出,在认证时符合有机标准,而认证后则存在不符合标准的情况,认证后的监管力度明显不足,直接原因在于非公益性认证机构基于节省执行成本的动机往往会减少和忽略认证后的监督步骤。尽管如此,大多数学者仍将有机农产品追溯体系的完善作为解决有机农业质量安全问题的突破口,如崔春晓等[7]提出追溯体系为整个食品生产过程提供质量及安全方面的信息,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困境,减少食品消费的风险顾虑,增强食品安全信心。
对现有文献整理后可以发现,对有机农产品追溯体系的研究多是围绕提高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各个环节的信息管理水平开展的。无论各国产销体制有何区别,供应链都是客观存在的,食品从生产源头能否安全到达消费者手中与供应链上所有行为主体密切相关,因此欧洲国家选择供应链综合管理作为食品质量安全保障的重要途径[8]。张云华等[9]认为供应链的纵向契约协作或所有权一体化有助于对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全流程的各个阶段进行质量控制,有利于追溯系统建设。可见无论基于认证制度还是追溯体系,有机农产品管理都依赖于相对完善的供应链一体化,这是传统“认证+追溯”的质量安全体系在我国并未实现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但我国在短期内难以建成完善的一体化供应链,因此有机农产品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就难以保证。
由于区块链技术与农业相结合的理论探讨已初成体系,这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方向。淘启等[10]曾以大米质量的安全追溯为例,论证了区块链技术在实现低成本、建立高效率信任机制方面的优势,提出了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系统的设想;汪普庆等[11]认为区块链技术与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结合契合度极高,有利于实现食品信息全程可追溯,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减少欺诈等机会主义行为,提升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本研究试图论证在当前“认证+追溯”体系中嵌入区块链技术如何保证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形成“认证+追溯+区块链”的新型信任机制,推动我国有机农业高质量发展。
3 以有机农业为试点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机制
3.1 信任关系是有机农业安全机制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有机农产品的价值在于摒弃了普通农产品中危害健康的负面因素,其溢价部分无法直接通过外观表现出来,只能借助销售方主动提供的信息予以证明。有机农产品安全的特征是基于信息的真实性存在的,而验证信息真伪的渠道同样由销售方而非第三方提供,这种监督与被监督于一体的机制是造成信息不对称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在结果上更容易造成买方主观判断上的信息失真,最终导致信任关系难以建立或无法继续维持。有机农产品的信息诉求源于消费者试图降低感知风险,使产品信息与产品价值匹配,进而建立信任关系。在对有机农产品缺少认知的情况下,第三方的客观信息有利于推动建立信任关系,这也是国际上一般采用“认证+追溯”制度为消费者提供相对可靠的有机农产品信息的重要原因。
3.2 有机认证在有机农业安全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如前所述,独立的第三方介入是增强消费者信任的重要手段。有学者已经关注到认证制度的不完善是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最重要阻碍。有机农产品认证制度是根据认证标准对生产者的资格进行认定,同时对认证后的生产过程进行监督,以保证农产品符合有机标准。有机认证初衷是为满足市场上有机农产品数量、种类日益增多后适应消费者识别有机农产品的需求。由于只有获得有机认证机构认可的生产者才能拥有市场准入资格,这也决定了有机认证在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基础性地位。国际有机认证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但我国有机认证体系尚处于相对混乱、不完善的阶段,不利于有机农业的发展。
国际有机联盟(IFOAM)为世界有机农业标准的制定建立了4 条基本原则,即健康、生态、公平和关爱原则,这四项基本原则有丰富的内涵,为世界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基本框架,为各国有机标准的制订和认证提供了参考。我国《认证机构管理办法》在2015 年修订后,国内认证机构的数量尽管已由2015 年的24 家快速增长至2018 年的64 家,但获得IFOAM 认可的仅有国家环境保护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一家,与国际标准对接是我国有机农业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出路。
欧盟、美国和日本是主要的有机农产品进口国家和地区,有机农业标准、认证体系和追溯制度相对完善,对进口有机农产品规定了严格详细的要求。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鼓励有机产品(主要为野生采集农产品)出口,通过创汇为国家的早期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我国既是有机农产品出口大国,同时又是有机农产品进口大国,只有实现有机农业认证和标准国际化才能进一步扩大有机农产品贸易以增加出口。另外,有机认证的国际化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市场对国产有机农产品接受程度较低的尴尬局面,有助于增强消费者对国内农产品的信任和信心。
3.3 以有机农业为试点开展全国性标准化追溯体系建设
有机农产品具备更多隐性的产品信息,这些无法从外观上辨识的信息是其价格较高的原因,因此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信息的数量和真实性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追溯体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制度。我国有机农业追溯体系建设起步晚、发展慢、不完善,制约着我国有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与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差距明显。
欧盟的追溯体系建立时间最早。20 世纪80 年代,疯牛病的蔓延造成大量经济损失,牛肉巨大的出口量使损失蔓延诸国,1996 年欧盟迫于各方压力首先在牛肉产业建立追溯体系,2002 年将可追溯范围延伸至所有农产品,2005 年出台新法规强制所有食品和饲料行业实现可追溯。欧盟的追溯体系是基于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由欧盟及各国政府共同建设,以财政拨款为主要资金来源,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强制实施。
“9·11”事件后,美国民众将对安全问题的担忧转移到食品上来。2002 年6 月美国国会通过《2002 年公共健康安全及生物恐怖主义的预防及对策法案》后,2003年5月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公布的《食品安全跟踪条例》标志着美国追溯体系建设的开端,要求所有涉及食品运输、配送和进口的企业记录并保存食品流通全过程的信息。美国农产品追溯体系的建立依赖于大型农业公司或合作社,政府的角色强调外部性的支持、监督以及法律法规制定,农场主加入各种各样的合作社,农产品信息在内部的一体化供应链上传递,形成完整的追溯体系。
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发现:第一,政府在追溯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依靠政府监督和强执行力加快追溯体系建设,同时凭借公信力为农产品追溯作担保,加快农产品市场同消费者之间构建更加稳定的信任关系;第二,发达国家完善的供应链一体化为追溯体系提供了完整的组织结构基础,使信息能够完整、流畅地汇集,数据的缺失或“有问题”将首先引起内部追溯;第三,各国建立的追溯体系是以某种产业化程度较高的产品为试点展开,构建全国性而非地方性的追溯体系;第四,全流程追溯是追溯信息完整性的重要保证;第五,追溯体系的建设是迫于某些事件的负面压力建设的。
3.4 区块链嵌入有利于提高食品质量安全体系的信任度
区块链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与传统的中心化数据处理方式具有本质区别。区块链有3 个主要特征,即开放性、数据不可篡改和去中心化,这也是保证区块链信息可信的重要基础。其中,开放性源于每一个参与者信任的不再是其他成员而是整个系统本身,这就要求每一位参与者披露更多的信息且信息是公开的;数据的不可篡改性并非数据真的不可以修改,而是要求数据修改必须获得超过50%的参与者的同意才能够实现,因此链条越完整,信息真实性越可靠;去中心化是指数据和信息将不再由一家核心成员把控,数据将同步记录在每一个节点上,即使核心参与者修改了信息,在其他节点依旧存有原始数据。可见,在保证信息真实性方面,区块链技术与追溯系统存在较强的耦合性,因此二者的结合存在广阔的前景。
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信息的信任程度是影响其购买意愿的重要因素,追溯与认证信息是有机农产品信任传递的重要媒介,因此在“认证+追溯”体系低效的现状下,嵌入区块链提高追溯系统和认证制度的可信度是重建我国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的重要出路。
4 我国有机农产品市场现状与有机农业发展的困境
4.1 我国有机农产品市场现状
我国有机农产品市场规模是伴随着21 世纪后消费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而扩大的。农户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逐渐背离了农业的自然农法,大量使用了农药、化肥、激素等提高产量,这使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关注逐渐转移到健康和是否安全上来,这是有机市场增长的决定性因素。2001 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与收入的提高推动有机农产品概念逐渐在国内传播,国内有机农产品市场逐渐扩大,至今已经成为世界四大有机农产品消费国之一。
生产方面,2010—2015 年间,我国认证的有机农地面积经历稳定增长阶段后,在2014 年出现下降,回落至2011 年水平;2015 年有机认证制度改革后,伴随认证机构数量增长,2019 年获得认证的有机农地逐渐增至375 万hm2,有机农地面积一直保持世界第三[1]26。我国在部分有机农产品生产领域一直位于世界前列,2019 年有机谷物产量为586.7 万t,是最大的有机谷物生产国;有机水产养殖产量为56.12万t,是最大的有机水产养殖国;有机蔬菜年产量为81.9 万t,是最大有机蔬菜生产国[1]26-27。
市场方面,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是有机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国,其2010 年的有机农产品消费量占全球有机农产品市场的高达96%,但值得注意的是,受健康和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以及欧美经济增速持续低迷等因素的影响,其他经济体市场的有机农产品消费量不断增加,2018 年欧洲和北美有机市场比重已经下降到90%左右[1]19。中国已经是世界第四、亚洲第一大有机农产品消费市场,2018 年有机农产品市场规模达81 亿欧元,但与发达国家国家相比增速较慢[1]13。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有机农业无论生产还是消费都拥有巨大潜力,另一方面出现了国内有机农产品生产规模增长缓慢甚至下降与有机农产品消费快速增长的异常现象,其差额主要由进口有机农产品补充。究其原因,一是我国有特有的有机农产品结构,出口品种单一导致难以依赖国际市场拉动增长;二是国内有机市场相对分散,发达国家有机市场相对成熟,出口成本低、价格高,导致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属于出口导向型;三是我国有机农业信任体系尚未建立,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转而购买认证相对完善但价格相对较高的进口有机农产品。其中,信任体系缺失导致消费信心不足是本研究认为造成国内上述异常现象的关键因素。
4.2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我国有机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然而国内需求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带来国内生产规模同步增长,消费对生产的带动作用有限。有机消费者购买国产有机产品比例较小,国产有机农产品被挤出市场,不得不寻求出口,这使我国有机产业面临严峻的困境。国际上普遍使用的“认证+追溯”机制在我国并未实现预期目标,供应链不完善、有机生产的分散性等严重阻碍了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
4.2.1 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柠檬市场”现象出现
“柠檬市场”是指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交易中,顾客会试图通过低价购买产品,卖方为在交易中攫取超额利润会采取出售低质产品的策略,长期如此,会导致优质产品逐渐被劣质品驱逐出市场,当低质产品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时,市场就会开始萎缩。我国国产有机农产品在生产和供给过程中普遍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信息博弈关系中,买方处于弱势地位,买卖双方难以建立信任关系。一方面有机生产者面对有机生产资料供应商处于信息弱势地位,生产者难以辨别生产资料的真伪,生产资料的信息由供应商提供,无法保障信息真实性;另一方面顾客在面对有机生产者时处于信息弱势地位,同样无法从外观辨识有机农产品真伪。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构建供求双方信任关系的关键。有机农产品的价值无法从外观上表现出来,依靠产品本身打破信息不对称是难以实现的,只能借助独立的第三方提供可靠的信息构建信任体系。
4.2.2 认证、认可体系失效与标准统一困境
有机认证是指对有机生产者生产资格的认定,是有机农产品按标准生产并进入市场的保障机制;有机认可则是根据标准对有机认证机构进行资格认定。截至2019 年年底,我国认证机构已经发展至68家,但获得国际认可的仅有OFCD 一家[1]23。认证体系的失效实质是认证认可监督机制的失效,而认证机构在缺乏监督的状态下,其自身的认证后监督职责自然缺失。另外,有机认证标准的不一致性也是阻碍有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1)监管、监督失效。在国际上通行的有机认证制度在我国失灵主要表现为认证后监督和认可后监管双重失效,导致大量上市的有机农产品并不符合有机标准。监管和监督的双失效是认证制度未能实现巩固信任关系目标的直接原因。有机认证一是能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信息,帮助消费者识别符合标准的有机农产品;二是认证后的监督能够保证有机农产品按照标准生产,而认可则是有机认证有效的重要制度保障。我国认证、认可后监督难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供应链体系不完善,纵向一体化程度低;二是有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生产分散。这两个基本现状导致监督难度大、成本高,非公益性的认证机构为节省成本而减少必要的认证后监督环节。
(2)有机认证标准尚未统一。有机认证标准的统一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全国与地方标准的统一,二是国内与国际标准和认证的对接。我国目前仅有最早成立的OFCD 真正实现了国际化,是我国最具权威的认证机构,经过其认证的有机产品能够直接出口欧盟、日本、美国等市场,执行各进口国认证标准,其他认证机构并未真正获得国际认可。
国内有机农产品标准尚未统一,主要表现在地方特色农产品标准尚未纳入国家级标准,不利于地方特色有机农业发展。长期以来我国有机农产品以出口导向为主,地方性特色有机农产品尚未获得国际市场普遍认可,各国亦未作出相应标准制定,形成了事实上的贸易壁垒。近年来随着我国有机市场份额的扩大,地方特色有机产品迎来发展契机,各地方政府为了支持有机产业发展热衷于制定地方性有机标准,而地方有机认证标准未纳入到全国体系中是制约我国有机产业进一步增长的重要阻力。
国际方面,由于各国生产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在制定有机标准时有所不同,因此有机农产品出口到不同国家时需要获得不同认证机构的认证,执行进口国的有机标准,这会增加经营成本与出口难度。认证标准的等效性即贸易国之间互相承认对方的有机标准,或两国认证机构之间签订等效协议。2002年成立的国际有机农业一致化和等效性研究工作组(ITF)致力于推动各国有机标准的一致化,但受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尝试多年未见明显效果,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推进标准和认证等效性上,将一致化作为工作的长期目标。
(3)追溯体系低效。我国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时间稍晚,追溯制度低效加剧了有机农业信任危机。2001 年起,我国最早在一线城市实行农产品可追溯制度,这是地方性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早期探索,但各地的自主建设也为后期国家整体追溯体系的零碎化、难以联结布局埋下了隐患。一定意义上讲,构建完善的有机农业追溯体系是建立信任机制的关键,但这样的追溯体系显然需要建立在一个利益共用体的基础上才更加牢固。
第一,供应链纵向一体化程度低是追溯失效的根本原因。企业内部追溯的优点是成本低、效率高、建设速度快,缺点是企业内部及相关企业间的信息传递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极易造成信息失真,同时由于企业信息扩散的局限性,安全问题发生后风险控制效率低。内部追溯是追溯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外部追溯则是将供应链各节点的内部追溯信息串联的过程,供应链的长度与完整度决定了追溯系统的有效程度,供应链是追溯信息的传导媒介。我国供应链一体化水平低,直接增加了追溯体系建立的成本与难度,追溯体系全流程化难以疏通。供应链节点信息断裂为食品安全埋下隐患,任一节点数据的丢失都可能造成危害或数据不真实,追溯系统则失去实际意义。
第二,全国标准化的困境:主体缺失。追溯体系建设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其中政府和企业是关键的组成部分。美国是在立法强制和政府监督下以大型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为主体构建追溯体系,日本则是在政府代言人——农协对农业的全方位渗透下建立追溯体系的,可见政府在追溯体系建设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企业则是建设主体。政府在这项治理工作中的行动边界在哪里,究竟是直接参与还是以农协形式出现,都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答案的问题。
5 实现有机农业“追溯+认证”机制向追溯-信任体系转变
理论上讲,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实现传统的“追溯+认证”机制向更加高效的追溯-信任体系转变、为进一步摆脱有机农业发展困局提供了技术可能,但由于制度设计尚不完善,导致区块链技术在有机农业中的应用面临较严峻挑战。追溯-信任体系为消除“柠檬市场”现象提供了较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促使各方利益在相互联系和制约中得到保障。这一机制如图1 所示。
图1 区块链嵌入有机农业追溯-信任模型
5.1 构建有机农业的追溯-信任体系
区块链技术为解决有机农业信任危机提供了技术性路径。构建追溯-信任体系需要在内部形成多维度支撑,有机认证制度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有机农产品质量需要认证机构监督,而认证机构需要依靠政府监管;同时,由于我国缺少完善的农业供应链,全国范围追溯平台的建设需要政府协调,尤其是跨区域合作等方面。因此,只有在合理的制度设计下,追溯-信任体系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5.1.1 实现区块链的有效嵌入
追溯-信任体系与“认证+追溯”机制相区别的关键就在于区块链技术在信息形成和信息传递方面的特殊性。追溯体系解决的是农产品信任信息流动的问题,由于这些信息是由不同的责任主体提供,信息传递过程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信息失真,那么信息的真实性就需要额外的机制来保证,而区块链在数据传输处理的每一个节点上都会对数据进行同步记录,并且每一次的数据记录都是不可更改的,这样的数据记录方式会使得维护运营成本大幅下降,同时可以保障数据的真实性与透明度。由于区块链数据加密及其不可更改的特性,区块链与追溯系统的结合在理论层次已经得到论证,同时国内外许多企业已经提出嵌入区块链技术的追溯模型并投入实践。
5.1.2 构建统一的全流程标准化有机农业追溯体系
依托“政府+企业”的建设模式,一方面,强化政府的组织与监督职能,尤其是面对更加多元的行动主体时政府必须转变定位,更好地发挥元治理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有机农业领域强制生产主体与企业积极加入并建设全国有机追溯体系,保障有机农业食品安全,实现有机农业追溯平台的统一,将追溯信息高度集中来弥补供应链纵向一体化的不足是我国追溯体系建设的重要出路。此外,还应注意加快修改我国有机农业标准,将地方性标准纳入到全国体系中,尽快实现与主要出口国有机标准具有一致性;同时要积极扩大有机农产品认证范围,鼓励符合有机标准的农产品纳入有机市场,提高我国有机农产品消费比重,重建国内有机农业信任体系,将有机农业从出口导向型逐渐向国内消费转变,提高国产有机农产品市场份额。
5.1.3 健全有机认证制度
认证制度在重建有机农业信任体系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由于现阶段有机认证制度在后监督方面缺失,没有发挥出全部的监督功能,反而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困境,因此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变得尤为重要。在供应链一体化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信息的有效汇集需要各方共同参与,社会共同治理是有机认证制度有效的要求。认证机构必须落实认证后监督职责,上传并公开认证信息;经营者应当上传连续的供应链节点信息,防止出现过程性质量问题;政府则只需通过链上监督认证机构行为,有利于节省监督成本。改变经营者单方传递有机农产品信息现状,向两级监督机制转变有助于增强消费者对国产有机农产品的信任,打破柠檬市场困局。
5.1.4 政府承担统筹组织职能
考察国际追溯体系建设经验,追溯系统各节点显然增加了额外成本,这会导致企业主动承担建设责任的动力不足,分散建设的企业内部追溯系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面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当成为追溯体系建设的发起人与监管主体,依靠政府的强制力将各节点纳入到统一的追溯体系中。依托政府系统,以有机农产品追溯作为试点,将有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信息联结一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供应链纵向一体化建设。政府要加强监督职能,中央与地方协同配合,特别是跨区域管理问题,对未通过认证、未纳入到追溯体系中的生产主体严格打击。完善市场准入机制,与国内、国际有机农业组织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将主要精力落脚到认证机构上,主要依靠认证机构保障有机农产品按标准生产。
5.2 区块链嵌入追溯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20 年随着新冠疫情的暴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关注度不断增加,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快了将区块链嵌入农产品追溯中的探索与实践。有机茶叶是我国有机农产品的重要组成,在我国有机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典型的“信任品”,对追溯需求较高。2020 年6 月,云南省政府率先在普洱茶领域建设区块链追溯平台,该平台执行统一的国家标准,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负责产品认证认可、检验以及标准建设,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监督,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和数据不可篡改的特性,将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联结起来形成信息闭环,使产品数据从茶园到成品全流程上链记录,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可追溯。区块链为上链的企业和产品提供背书,向市场传递可信信息,构成了良好的追溯-信任体系,通过增强消费者信任有效提高了上链企业普洱茶的交易量。基于区块链形成的一物一码为普洱茶贴上了“身份”标签,随着更多的企业和产品不断上链,迫使生产者按照标准生产,未经认证的“劣等品”将逐渐被逐出市场,有利于改善市场环境。上述案例表明,政府和企业已经认识到区块链技术在农业尤其是追溯需求高的有机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已经在部分领域开始了初阶段的探索。实践表明,依托区块链的追溯体系有助于重建市场机制、规范生产者行为和提高监管效率,是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5.3 区块链有效嵌入面临的难点与路径选择
在实现区块链有效嵌入有机农业过程中存在技术、消费者认知、利益协调等难点,认清并分析其内在逻辑是加快有机农业追溯-信任体系建成的关键。
5.3.1 区块链有效嵌入的难点
(1)技术性难题。区块链技术应用尚处于发展初期,在嵌入有机农业、与传统追溯系统结合时面临的技术性难题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信息安全风险,二是如何实现更高效率的技术嵌合。区块链技术开放性的特点导致链上商业信息将处于公开状态,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信息保护的难度,引发一系列潜在的信息安全风险,这可能会使企业对上链产生抵触情绪。由于现阶段国内追溯系统建设较为分散,且执行的技术标准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如何实现区块链技术同有机追溯系统高效衔接将成为技术难题。
(2)消费者认知偏差。由于区块链的应用早期主要集中于比特币等加密数字货币,导致消费者对区块链技术存在较大认知偏差,往往将区块链等同于加密数字货币,对区块链技术本身了解较少。数字加密货币市场的火爆,一方面,使区块链概念逐渐进入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由于假借区块链名义的非法集资、传销等事件频发,降低了民众对区块链的信任。
(3)利益协调的新机制有待重建。新技术的应用会冲击当前有机产业链条中部分主体的利益,主要包括传统追溯系统运营商和违规生产的有机农产品经营者。新技术的嵌入不仅会产生额外成本,还会导致未及时采用新技术的运营商失去竞争优势,可能会引发其向市场释放区块链技术的负面信息。对于违规生产的经营者而言,区块链技术将在较大程度上消除信息不对称为其带来的优势而令其丧失获取不正当利润的条件,由此可能会导致部分企业拒绝上链。另外,由于使用区块链技术的追溯系统开发较晚,系统相对不成熟,操作人员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后才能使用,成本上升可能会打击小规模企业技术升级的积极性。
5.3.2 区块链有效嵌入解决方案
上述3 个难点是区块链嵌入有机农业过程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挑战,以下将从4 个角度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减小嵌入阻力提供理论参考。
(1)协调信息保护与开放。新技术走向成熟需要经历较漫长的过程,实现区块链有效嵌入有机农业追溯体系需要在实践磨合中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在对新追溯制度设计时,要在信息开放的基础上做好信息保护布局,打消企业上链顾虑。有学者提出,可以尝试将私有链与公共链相结合,即部分私密信息仅上传至私有链中,在公共链中公开相对完整的追溯信息。上述解决方案为协调信息保护与开放的矛盾提供了一条重要方案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私有链信息的监督要求对第三方开放,如政府、认证机构等。
(2)进一步降低成本。成本问题是困扰有机企业参与区块链追溯体系建设的重要原因。实际上,长期来看,利用区块链构建追溯-信任体系不仅能够提高收益,在节省成本方面也能取得明显效果,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通过提高监督效率节省监管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去中心化节省运营成本,因此,成本问题主要集中在初期引进费用及人工成本。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政府可以适当给上链主体发放补贴,实现成本分摊,提高企业上链积极性;二是从技术端出发,开发操作简单的系统,降低人工成本;三是尽快提高追溯上链规模,特别是要大量吸引小规模企业,有利于缓解技术引进的资金压力。
(3)强制上链。区块链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但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应用较少的农业领域。食品安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因此,建设新型有机农业追溯体系应当带有一定强制性,减少经营者投机行为。强制上链有助于通过有机认证信息识别经营者是否具备有机生产资格,尽快实现规范有机农产品市场的目的;另外,强制性有利于尽快形成规模效益,降低上链成本,一定程度缓解利益冲突。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当配合认证机构,限期整改或依法取缔违规生产经营者。政府在建设追溯-信任体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多维度开发区块链应用场景。区块链本身能够发挥增强信任的功能,前提是需要提高社会群体对区块链技术的信任程度。面对部分消费者对区块链存在负面认识的现状,需要做好区块链技术的社会价值宣传,特别是在民生领域,要扩大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有助于增强消费者对“区块链+有机追溯系统”的了解。多维度开发区块链应用场景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建立强信任关系、培养全社会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责任意识,实现社会共同治理。
6 结论
本研究论证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追溯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明晰各方主体的责任,提高农产品质量,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追溯闭环,最终重建信任关系。有机农产品对追溯信息真实性需求较高,在有机农业领域进行试点能够较好地验证区块链技术嵌入追溯体系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区块链嵌入有机农业过程中存在技术、消费者认知、利益协调等方面的难点,解决这些问题依赖于有机农业整个产业链的所有参与者在重建信任关系方面的一致努力。通过协调信息保护与开放、降低嵌入成本、强制上链、多维度开发区块链应用场景等,有助于尽快实现区块链有效嵌入。此外,区块链技术对行动主体的约束是一种客观机制,如果没有参与者在主观上对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视和初衷,降低成本和追逐利润的机会主义行为将使其付诸更多的努力在对技术监督机制的研究和对抗方面。因此,既要实现区块链技术的有效嵌入问题,长期还要致力于培养全社会对粮食安全责任意识,使其成为国内有机农业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