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后广东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情况分析

2021-09-11李秋实吴幸雷邬亚男

科技管理研究 2021年16期
关键词:进步奖科学技术广东省

李秋实,吴幸雷,邬亚男,钟 全,徐 军

(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广东广州 510070)

1 研究背景

科技奖励制度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激励自主创新、激发人才活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1]。科技奖励制度为支撑国家科技战略发挥了积极作用[2]。为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深入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启动了科技奖励制度的一系列改革,尤其是大幅减少奖励数量,鼓励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其中,规定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以下简称“三大奖”)总数由每年不超过400 项减少到不超过300 项,减少25%,科技进步奖数量减少超过100 项,减幅近40%,获奖难度进一步加大;三大奖占比分别从过去的10%、15%、75%调整为15%、25%、60%,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激励[3]。近年来,广东省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扎实推进创新强省建设,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稳步提升,自2017 年起,全省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首位,但广东省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数量未居全国领先水平。

目前针对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和广东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情况的研究较少,其中,有如孟宪飞等[4]对比分析了改革前后国家科技奖评审过程中行动者网络构建和发展的特点,提出在科技奖励结构中要回归激励创新,继续推进深化改革;刘蕾等[5]对广东省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现状及实施效果进行了归纳分析,提出培育多元化科技奖励设奖主体、引导科技奖励差异化发展等对策;唐敏珊等[6]聚焦2000—2019 年度广东省获得的国家级和省级科技项目成果,分析了新世纪以来广东省科技奖励工作的特征,提出优化个人奖励设置、引导社会力量参评科技奖励等建议。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对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背景下广东省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情况的分析非常匮乏。本研究通过对国家深化科技奖励制度以来,2018—2019 年度广东省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广东省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研究存在的问题,为广东省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提供参考。

2 广东省获国家科技奖励总体情况

本研究分析对象为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后广东省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项目,数据来源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公布的正式受理项目和2018—2019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公报》。

2018 年度,广东省单位和个人参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共有45 项(通用项目41 项、专用项目4 项),包括自然科学奖2 项,均为二等奖;技术发明奖7 项,均为二等奖;科技进步奖36 项(含专用项目4 项),其中一等奖4 项(含专用项目1 项)、二等奖32 项(含专用项目3 项)。在广东省参与获奖的45 个项目中,由广东省单位或个人牵头完成的项目共有9 项,包括自然科学奖2 项,均为二等奖;技术发明奖1 项,为二等奖;科技进步奖6 项,其中一等奖1 项。二等奖5 项。

2019 年度,广东省单位和个人参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共有50 项(通用项目48 项、专用项目2 项),比2018 年度多5 项,增长11.11%,包括自然科学奖3 项,均为二等奖;技术发明奖8项,均为二等奖;科技进步奖39 项(含专用项目2项),其中,特等奖1 项、一等奖8 项(含专用项目1 项)、二等奖30 项(含专用项目1 项)。在参与获奖的50 个项目中,由广东省单位或个人牵头完成的项目共有10 项,包括自然科学奖1 项,为二等奖;技术发明奖2 项,均为二等奖;科技进步奖7 项,其中一等奖1 项、二等奖6 项。

这些优秀成果的涌现,充分展示了广东省大力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强省取得的突出成效。

3 广东省获国家科技奖励具体情况分析

3.1 获奖项目数量

3.1.1 占全国总量比例

2018—2019 年度,三大奖获奖项目分别为278项和296 项,各奖种获奖项目数量及占比情况如表1 所示。其中,广东省单位和个人参与获奖的项目数量占比远远高于广东省单位和个人牵头完成获奖的项目数量占比,且科技进步奖尤为突出;此外,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后,大幅增加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比例,这两个奖种授奖项目数量占比达到近40%,但广东省获得这两个奖种数量的占比较低,尤其是自然科学奖。

表1 广东省获三大奖数量及占全国总量比例

3.1.2 与其他省市比较

因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的专用项目不公开公示,这里将广东省获奖的通用项目数量与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湖北省、浙江省、湖南省、陕西省和山东省(以下简称“样本省市”)等几个历年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数量较多的省市进行对比分析。

2018—2019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奖励分别为224 项和239 项,样本省市参与获奖情况如图1 所示。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市参与获奖的项目数量均超过半数,在全国各省份中遥遥领先,这与全国多数“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层次科研院所、央企等设在北京市有一定关系。在两个年度中,广东省参与获奖项目数量在全国均排在第3 位,紧随江苏省之后。

图1 样本省市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数量

2018—2019 年度,样本省市牵头获奖通用项目数量情况如图2 所示。在两个年度内,北京市牵头完成的获奖项目数量占获奖通用项目总量的比例均为30%左右,远超其他省市;广东省牵头完成获奖项目数量占比分别为4.02%和4.18%,在全国排名分别为第7 位和第8 位。广东省虽然参与获奖的项目数量在全国排名前三,超过湖南省、湖北省、山东省等省份,但牵头获奖的项目数量和这几个省份仍有差距。

图2 样本省市牵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数量

3.2 获奖等级

2018—2019 年度广东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等级情况如表2 所示。其中,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项目均没有广东省参与;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项目中,2019 年广东省有1 项共4 个单位参与;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中,2018、2019年广东省牵头完成均为1 项,分别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新一代刀片式基站解决方案研制与大规模应用”和华南理工大学陈克复院士牵头完成的“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表2 广东省获三大奖项目等级情况

2018-2019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共授奖2项,北京市和天津市各牵头完成1 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共授奖3 项通用项目,北京市牵头完成2 项,湖南省牵头完成1 项;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共授奖2项通用项目,北京市和上海市各牵头完成1 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共授奖27 项通用项目,超过3 项的省市共4 个,其中北京市牵头完成7 项,湖北省、湖南省、辽宁省各牵头完成3 项。相比较而言,广东省获奖项目等级不高。

3.3 网评通过率、初评通过率和获奖率

以2019 年度为例,分析广东省参与项目的网评通过率、初评通过率和获奖率,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广东省参与三大奖项目的初评通过率和获奖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网评通过率约33%,而广东省牵头完成三大奖项目的网评通过率为39.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牵头完成三大奖项目的初评通过率和获奖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提名科技进步奖的项目尤为突出,初评答辩环节淘汰项目较多,牵头完成项目质量相对低于参与完成项目质量,同时提名自然科学奖项目的初评通过率和获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

表3 2019 年度广东省三大奖项目初评通过率和获奖率

3.4 获奖项目领域分布

2018—2019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分布在49 个学科(专业)评审组,广东省2018 年度参与获奖的41 个通用项目分布在其中的22 个评审组,2019 年度参与获奖的48 个通用项目分布在26个评审组,参与项目在医药卫生、通信、养殖、金属材料等领域获奖较多。以2019 年度为例,技术发明奖医药卫生组授奖项目共3 项,均有广东省单位参与;科技进步奖通信组授奖项目共3 项,均有广东省单位参与;科技进步奖养殖业组授奖项目共6 项,其中5 项有广东省单位参与;此外,科技进步奖机械组、交通运输组、轻工组和中医中药组的授奖项目中,广东省参与的项目数量均接近或超过一半。广东省参与获奖的项目领域分布较为集中,近一半评审组的授奖项目没有广东省参与。2018—2019 年度,广东省牵头获奖项目主要分布在自然科学奖基础医学组、生物学组,技术发明奖机械与动力组、工程建设组,科技进步奖通信组、养殖业组、金属材料组、土木建筑组、轻工组、机械组、环境保护组、内科与预防医学组、外科与耳鼻咽喉颌组、中医中药组、农艺与农业工程组。

3.5 获奖项目来源

3.5.1 获奖项目来源

2018 年度,广东省共有46 个单位参与了获奖的41 个通用项目,其中:企业29 个,占比63.04%;高校4 个,占比8.70%;科研院所10 个,占比21.74%;医疗机构3 个,占比6.52%。2019 年度,广东省共有60 个单位参与了获奖的48 个通用项目,其中:企业39 个,占比65.00%;高校9 个,占比15.00%;科研院所7 个,占比11.67%;医疗机构5个,占比8.33%。在所有获奖通用项目参与单位中,企业的比重最大,超过其他性质单位数量总和,高校获奖的项目数量不多。2018—2019 年度,华南农业大学共参与获奖8 项(其中4 项牵头完成),是广东省参与获奖项目数量最多的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参与获奖4 项(其中1 项牵头完成),是广东省参与获奖项目数量最多的企业。2019 年度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项目“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的完成单位中共有4 家广东企业,分别为广州文冲船厂有限责任公司、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

2018—2019 年度广东省牵头完成获奖的19 项项目中,牵头单位(人)为高校的10 项、科研院所4 项、医疗机构2 项、企业3 项,企业作为广东省的重要创新主体和生力军,牵头获奖数量不高(见表4)。

表4 2018—2019 年度广东省牵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来源

3.5.2 高校项目情况

2018 年度科学技术奖共授奖通用项目224项,113 所高校参与获奖185 项,占授奖总数的82.59%;76 所高校牵头获奖147 项,占授奖总数的65.63%。其中,高校牵头获得三大奖的比例分别为76.3%、75.5%、59.1%。2019 年度科学技术奖共授奖通用项目239 项,144 所高校参与获奖198 项,占授奖总数的82.85%;91 所高校牵头获奖159 项,占授奖总数的66.53%。其中,高校牵头获得三大奖的比例分别为69.6%、83.0%和60.3%。2018—2019年度,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奖的通用项目和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项目均由高校牵头完成。2018 年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共授奖14 个通用项目,其中8 项由高校牵头。2019 年度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共授奖2 个通用项目,其中1 项由高校牵头;一等奖共授奖12 个通用项目,其中7 项由高校牵头。高校在基础研究中的关键性作用不断提高[7],在国家科学技术奖上大放异彩[8]。

广东省2018 年度有2 所高校牵头完成获奖项目3 项,仅占全国牵头完成获奖项目数量的2.63%,占全国高校牵头完成获奖项目数量的2.04%;2019 年度有5 所高校牵头完成获奖项目7 项,仅占全国牵头完成获奖项目数量的5.49%,占全国高校牵头完成获奖项目数量的4.40%。

2018—2019 年度全国牵头完成获奖项目累计达5 项及以上的高校获奖情况如表5 所示,其中北京市、上海市、湖北省、湖南省均有至少两所高校,浙江省、江苏省、陕西省、四川省、安徽省、黑龙江省、辽宁省均有1 所高校,但没有广东省的高校。

表5 2018—2019 年度三大奖主要获奖高校及获奖数量

3.6 专用项目获奖情况

近年来,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的专用项目数量和比例较大、获奖率较高。2018 年度授奖的278 个项目中,专用项目54 项,占比达19.42%;2019 年度授奖的296 个项目中,专用项目57 项,占比达19.26%。尤其是特等奖和一等奖授奖项目中,专用项目占比较高。2018 年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共授奖4 项,其中2 项为专用项目;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授奖项目共2 项,均为专用项目,一等奖授奖共23 项,其中9 项为专用项目。2019 年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共授奖3 项,其中2 项为专用项目;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授奖项目共3 项,其中1 项为专用项目,一等奖授奖共22 项,其中9 项为专用项目。国家科学技术奖专用项目获奖率明显高于通用项目,2018 年度专用项目获奖率为30.17%,而通用项目获奖率为17.07%;2019 年度专用项目和通用项目获奖率分别为24.78%和18.51%。以技术发明奖为例,2018—2019 年度专用项目的获奖率均超过30%,而通用项目的获奖率均为20%左右,相差均超过10%。

而2018 年度广东省参与获奖的项目中,仅有4项专用项目;2019 年度参与获奖的项目中,仅有2项专用项目。在两个年度内广东省均没有牵头完成获奖的专用项目。

综上分析可知,广东省的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牵头完成获奖的项目数量和等级不高,初评答辩环节被淘汰项目较多;三大奖中获奖的奖项不均衡,获得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的项目占比偏低;获奖项目的领域分布过于集中;企业和部分重点高校牵头获奖的项目较少;获奖的专用项目过少。存在这些问题,可能是由于广东省挖掘提名项目不深入、科技奖励服务不充分等原因所致。因此,系统分析存在的以上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方案,是广东省国家科技奖励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4 广东省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本研究分析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12—2019年度的《广东统计年鉴》。

4.1 提名和获奖项目数量及等级不高

国家科学技术奖2018 年度通过广东省提名的项目仅26 个,2019 年度为28 个,低于北京市、上海市、湖北省等省份。以2019 年度为例,国家科学技术奖正式受理的通用项目共1 291 项,广东省牵头完成63 项,占比4.88%,其中通过广东省提名的比例仅为2.17%。广东省牵头完成的获奖项目提名等级偏低,2019 年度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和一等奖的通用项目共85 项,提名一等奖的项目中广东省牵头完成的仅2 项,占比仅为2.35%。提名和获奖项目数量及等级与广东省的研发经费投入及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不匹配。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广东省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研发经费投入保持快速增长,全省研发经费支出从2012年度的1 236.15 亿元增加到2019 年度的3 098.49 亿元,占广东省生产总值比重从2.17%提高到2.88%,研发经费投入额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跃居全国第4 位、第1 位(见图3)。广东省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聚焦国家关键领域和广东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了一系列重大项目,省级重大科技成果从2012 年度的1 799 项增加到2019 年度的2 755 项(见图4)。

图3 广东省研发经费支出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图4 广东省省级重大科技成果数量

4.2 获奖项目奖种和领域分布不均衡

广东省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项目比例远高于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尤其获得自然科学奖的比例偏低,与广东省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和产出成果不匹配。近年来,广东省瞄准科技前沿,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2019 年度基础研究投入达141.86 亿元,较2015 年度增加87.65 亿元,基础研究占研发经费的比重达到4.58%,比2015 年度提高1.57 个百分点(见图5)。广东省前沿科技创新部分领域进入领跑阶段,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广东省牵头和参与完成的成果共有3 项。

图5 广东省基础研究投入及占研发经费的比重

2018—2019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均设置49 个学科(专业)评审组,其中约一半评审组的获奖项目没有广东省参与,广东省获奖项目领域分布不均衡,与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评选出的获奖成果情况不匹配。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每年度评审一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评审组设置情况如表6所示,除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工人、农民技术创新组和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组外,其他评审组均有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评审组与其相对应。在2018 年广东省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前,每年评选出超过230 项获奖成果,改革后提高获奖项目质量,降低数量,每年评选出不超过185 项获奖成果。

表6 国家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评审组设置

表6(续)

4.3 提名和获奖项目来源不广

“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创新资源加快聚集提升,以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为目标,完成3 批共10 家省实验室布局,引进国家级创新资源在粤建设近20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实验室体系不断完善,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30 家,建设2 批共20 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吸引了国内高水平研究机构来粤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但布局和引进的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没有提名和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019 年度提名的广东省牵头完成的63 个获奖项目中,47 项来源于高校、10 项来源于科研院所、15 项来源于企业,企业作为广东省的重要创新主体和生力军,提名和牵头获奖项目数量不多。近年来,广东省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十三五”期间,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从2015 年的1.1 万家增加到5.3 万家,居全国首位;企业的研发支出不断加大(见图6),2019 年度企业研发经费支出2 740.77 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总量的88.5%,其中工业企业的研发支出达2 374.63 亿元。此外,2016—2019 年度牵头完成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总数达到5 个以上的高校共有25 所,没有广东省的高校,广东省高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项目数量与高校逐年增加的研发支出(见图7)结果不配。

图6 广东省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

图7 广东省高校研发支出

5 进一步做好国家科技奖励工作的对策建议

为使广东省在国家科技奖励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全面激发创新活力,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5.1 加强具有潜力的项目挖掘和培育

一是随着广东省高校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深入挖掘和培育高校的科研成果,特别是曾获得省部级奖项和知名社会科技奖励的成果[9],以及广东省引进的各类创新平台、创新资源和创新团队的科研成果。二是瞄准国际科学前沿,聚焦广东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资助体系支持的项目,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优势,积极开展海内外合作[10],对标国家自然科学奖进一步开展研究,抢占源头创新制高点。三是鼓励与省外有合作研发基础的企业在广东省内建立创新平台[11],聚集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团队和创新资源进一步深入开展创新活动,推动广东省企业牵头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四是充分发挥广东大力引进的军工创新资源的作用和“民参军”的技术创新优势,深入挖掘广东省为国防安全作出重要贡献的成果,推动相关专用项目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

5.2 强化与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对接和激励服务

一是鼓励和推荐广东省高水平专家进入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库,参与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使广东省专家充分了解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的技术水平和评审标准,提升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的评审水平。二是大力支持获得广东省突出贡献奖的个人、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项目及三大奖提名项目。三是加强与国家科技奖励体系及国家奖励办工作体系的有机衔接,使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出的获奖项目契合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要求。四是积极宣讲国家科技奖励政策,通过多种途径报道广东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成果,推动对获奖项目的进一步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的大力扶持。五是宣传广东省对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配套奖励政策,目前省财政对广东省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或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和个人给予配套奖励,在此基础上,推动各地市和单位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激发广大科研工作者参与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积极性。六是及时掌握广东省科研成果新动态,提前开展对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培训、指导和服务,提升提名书质量和提名项目答辩水平,提高获奖率。

5.3 建立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工作后评估制度

2017 年5 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科技奖励工作后评估制度。科技奖励后评估是科技奖励工作在提名、评审、授奖结束后的延伸[12]。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工作应全面落实国家科技奖励改革的重点任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评估机构,按照规范化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由技术体系、组织体系、制度体系、信息体系等组成的后评估体系[13],对广东省科技奖励工作的目标、实施情况、工作质量、绩效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客观评估,诊断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工作各环节中的问题和成因,从而改进相关环节的工作;建立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工作的第三方监督机制、信息反馈机制、漏洞识别机制和修复机制[14],形成科技奖励工作全周期的完整闭环[15],提升科技奖励工作的质量,进而评选出具有实力的冲击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项目。

5.4 鼓励广东省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

2018 年10 月25 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明确提出要规范科学技术奖设置权限,除深圳市作为计划单列市可单独设立科学技术奖以外,省政府所属部门、省级以下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其他列入公务员法实施范围的机关以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均不得设立由财政出资的科学技术奖。因此,应充分发挥广东省市场体系完备、民间资本发达、创新氛围活跃的优势[16],鼓励省内学术团体、行业协会、企业、基金会及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17],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的社会科技奖励[18],使之成为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的有效补充[19],共同构成广东省科技奖励体系,有效拓宽能够充分体现广东省综合创新水平的项目来源。

6 结论

本研究总结分析了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后广东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情况,并通过与近年来广东省研发经费支出、基础研究投入、企业和高校研发经费支出、省级重大科技成果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广东省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存在提名和获奖项目数量和等级不高、获奖项目奖种和领域分布不均衡、提名和获奖项目来源不广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加强具有潜力的项目挖掘和培育,强化与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对接和激励服务,建立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工作后评估制度,鼓励广东省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等对策建议,为广东省进一步做好国家科技奖励工作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进步奖科学技术广东省
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部分)(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及一等奖)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广州市园科院科研成果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低纬高原种花技术获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适地适花”构建“云南模式”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2019年PALM展参展商产品技术进步奖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