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春夜喜雨》中的通感

2021-09-10李保雪

高考·中 2021年1期
关键词:杜诗通感杜甫

李保雪

摘 要: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花重锦官城”一句,学界多以为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本文发现,历代注杜者均未将“花重”释为颜色浓艳,杜甫之后的诗人在使用“花重”或类似语词时,其意义亦均指重量而非颜色。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五)之“红绽雨肥梅”所写物象与“花重锦官城”相似,从此句亦可证明“花重”所指为花朵经雨而增加重量。花朵经雨而重亦是唐诗中常见的物象。因此,所谓“花重”并非指花经雨而颜色浓艳,而是指花经雨而重,可见杜甫的“花重锦官城”并未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关键词:杜甫;杜诗;《春夜喜雨》;通感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的年底,杜甫带领全家自秦陇抵达成都。杜甫最初寓居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草堂寺,次年春开始在浣花溪畔营建草堂。经过一番忙碌,草堂的主体部分建成,杜甫在成都过上了相对平稳的生活。上元二年(761)春天的一个夜晚,春雨飘洒,滋润万物,杜甫作《春夜喜雨》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是杜诗中的名篇,经常被选入各种教材和诗选,其中“花重锦官城”一句多被解释为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本文拟结合杜诗文本及相关文献对此问题进行辨析。

关于通感,钱钟书先生研究较早,他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制。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钱钟书先生以通感重新释读古代诗文,颇多发明。自通感之说出现,许多古代诗句都得到新的解释,多有胜意。杜甫《春夜喜雨》一诗表现了杜甫面对成都春夜所降春雨的喜悦心情,诗中的“好雨知时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数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雨的特征,亦表现了杜甫对事物观察的细密。关于诗中的“花重锦官城”一句,学界多以为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如朱徽《中英诗歌中的通感》一文认为:“‘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重’字形象地描绘出分外浓艳的花色。”②王晓军《英汉诗歌中意象的通感》一文也认为:“‘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重’字形象地描绘出纷繁浓艳的花色。”③可见,他们都认为这里的“重”指“浓艳的花色”而非“重量”。感觉“花色”需要使用视觉,感觉“重量”则需要触觉,此是视觉和触觉的相通与转换,故属于“通感”。

当前学界一般均同意这种说法。如彭雯娟《常用修辞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一文说:“‘花重锦官城’,着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雨的盛赞之情。”④此文显然没有将“重”理解为“重量”,而是理解为颜色的“红艳欲滴”。王飞在《论杜诗中的花》一文中指出:“从(《春夜喜雨》)诗题可知,尾联所写,是诗人想象中情景。好雨润泽,万物滋长,而最能代表春天的花,必定会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经过一夜春雨,诗人料想,晓来锦官城将是一片红湿;明艳艳、沉甸甸的鲜花,汇成花的海洋,装扮满城春色。”⑤此文将“重”释为“明艳艳”和“沉甸甸”,虽较为含混,且欲调和两说,但其中亦包含以此句为通感之意。此外,《唐诗鉴赏辞典》云:“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⑥此将“重”释为“红艳艳”、“沉甸甸”,一方面认为此句为通感,同时也有调和两说之意。

上述解释粗看没有问题,细味却未必符合杜诗原意。本文认为,杜甫的“花重锦官城”并没有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杜甫的“花重锦官城”并不属于通感,首先是因为历代注杜者都把其中的“重”释为“重量”,而非颜色。如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卷二十三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赵(次公)云:梁简文帝《赋得入阶雨》云:‘渍花枝觉重。’”此处《九家集注杜诗》引梁简文帝《赋得入阶雨》以证杜诗,“渍花枝觉重”意为花着雨而重量增加,故承载花朵的枝条仿佛也感到增加了重量。显然,此句中的“重”只能释为“重量”,而不能释为“颜色”,可见《九家集注杜诗》认为杜甫“花重锦官城”中的“重”当指重量,其意为“轻重”之“重”。明谭元春《唐诗归》卷二十一云:“‘红湿’字已妙于说雨矣,‘重’字尤妙,不湿不重。”谭元春显然认为所谓“花重锦官城”,是指花朵被雨水打湿而重量增加,所以他才说“不湿不重”。清代顾宸《辟疆园杜诗注解》云:“红湿花重,承‘润物细无声’,却不见承上痕迹。”又云:“红湿则花重,公但看红之湿,花之重,初不觉雨之有声也,而已细润物矣。雨之润物而无声,尤可喜也。”细味其意,顾宸云“红湿则花重”,显然也是将“重”释为重量而非颜色。又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云:“云黑火明,雨中夜景。红湿花重,雨后晓景。”此语虽稍显含混,实际也是将“花重”释为花朵着雨而重量增加。自宋代至于清代,注杜者多释“花重”为花着雨而重量增加,未见释“重”为颜色浓艳者。

其次,杜甫之后在诗词中使用“花重”或相近语词者,其含义也均指重量而非颜色。如宋赵闻礼《风入松》云:“麹尘风雨乱春晴,花重寒轻。”宋庠《郡圃观春物有感》:“露痕浥浥添花重,风意沾沾助絮轻。”文同《永泰刘令清曦亭》:“露下蒙花重,风来泛竹轻。”此三处均是以“轻”与“重”对举,证明句中的“重”乃是“轻”的反义,故“重”显然指重量而非颜色。又宋代解昉《永遇乐》(春情)云:“风暖莺娇,露浓花重,天气和煦。”辛弃疾《临江仙》云:“一枝风露湿,花重入疏棂。”宋韩淲《眼儿媚》云:“东风拂槛露犹寒,花重湿阑干。”陆游《夜雨感怀》云:“白帝草生时入梦,锦官花重更关情。”范成大《夏夜》云:“露气濛花重,风声入树多。”宋伯仁《夜过乌镇》云:“荻芦花重霜初下,桑柘阴移月未沉。”释绍昙《偈颂》云:“山雨酿春寒,晓湿梅花重。”陈景沂《山茶花》云:“伟哉红百叶,花重枝不胜。”周必大《丁巳二月甲子蜀錦堂海棠盛开适有惠川绣昼锦堂记者招伯威德源为齐年会次旧韵》:“花重锦官思杜老,鹤飞沙苑看徐仙。”此数例中的“花重”亦应指花朵重量增加,由此可反推杜甫诗中的“花重”亦是此意。

可见,从历代注杜者对杜甫“花重锦官城”的注释以及宋人相关的诗词作品看,杜甫句中的“花重”所指均是花朵重量增加,而非颜色浓艳。对于通感,钱钟书认为“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⑦。但是,从古代诗评者和诗人对“花重”的认识看,他们显然并没有将“花重”理解为色彩浓艳。如果他们知悉通感的理论,他们一定不会认为杜甫的“花重锦官城”属于通感。

杜甫此句不属于通感,这在杜诗中也可以得到证明。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五)云:“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此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夏,郑广文指郑虔,天宝年间曾为广文馆博士。何将军山林,故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东南何家营一带。此诗写杜甫与郑虔游览何将军山林的所见所感,其中的“红绽雨肥梅”一句,与“花重锦官城”所写内容颇为相近,足资参考。

此诗中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两句,大意是说,绿色低垂的是风中折断的竹笋,红色绽开的是雨水滋润的梅花。杜甫写诗注重诗句锤炼,这两句属于杜甫所创的独特句法,其特征是将表颜色的词放在句首。除此之外,杜甫还有“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翠深开断壁,红远结飞楼”、“翠乾危栈竹,红腻小湖莲”、“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紫收岷岭芋,白种陆池莲”、“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等,均是使用这种句法。

关于此二句,仇兆鳌《杜诗详注·补注》卷下云:“‘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盖绿而垂者,风折之筍;红而绽者,雨肥之梅。”汪灏《知本堂读杜诗》云:“绿垂垂而动者,风吹折之笋;红殷殷而绽者,雨所肥之梅。”可见,“红绽雨肥梅”所写,乃是花朵吸收雨水而绽开的景象(浦起龙谓“梅”为梅实,似不妥)。由此可见,“红绽雨肥梅”与“花重锦官城”所写的都是花朵经雨,只不过一为花经雨而绽开,一为花经雨而加重。由此也可以看出,杜甫很关注和喜爱这种花朵经雨的景象,故屡以入诗。又杜甫《曲江对雨》云:“林花著雨燕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其《花底》云:“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所写亦是此种景象。也许正是出于对这种景象的关注和喜爱,杜甫才在《春夜喜雨》中写出“花重锦官城”的诗句。以上诗句表明,杜甫所关注的乃是花朵经雨,而不是花朵色彩浓艳。

杜诗描写的这种景象也出现在唐代其他诗人的诗作中。如杨浚《题武陵草堂》云:“雨来花尽湿,风度松初冷。”此描写雨打花湿的景象。元稹《赋得雨后花》云:“红芳怜静色,深与雨相宜。馀滴下纤蕊,残珠堕细枝。”此描写雨润花蕊。李频《送友人喻坦之归睦州》云:“山花含雨湿,江树近潮欹。”此描写山花含雨。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云:“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此描写雨润桃花。赵虚舟《戏赠》云:“砌下梧桐叶正齐,花繁雨后压枝低。”此写花朵经雨而重量增加,压低了枝条,与杜甫的“花重锦官城”更为类似。这些诗句证明,花朵经雨或花朵经雨而重量增加是唐代诗人惯写的物象。也就是说,无论是杜甫还是其他诗人,他们的关注点均在于花朵经雨,而不是花朵的颜色。由此可证明杜甫的“花重锦官城”所写乃是花朵经雨而重,而不是花朵经雨而颜色浓艳。这也说明,杜甫的“花重锦官城”并没有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综上,学界多以为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花重锦官城”一句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本文发现,历代注杜者均未将“花重”释为颜色浓艳,杜甫之后的诗人在使用“花重”或类似语词时其意义均指重量而非颜色。其次,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五)之“红绽雨肥梅”所写的物象与“花重锦官城”颇为相似,从“红绽雨肥梅”的诗意亦可证明杜诗中的“花重”意为花朵经雨而增加重量。花朵经雨而重量增加是唐代诗人颇为关注的物象,在许多诗人的作品中都曾出现。可见所谓“花重”实指花经雨而重,并非指花经雨而颜色明艳。也就是说,杜甫的“花重锦官城”一句并未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从今人诗歌鉴赏的角度看,将“花重”释为“花朵经雨而色彩浓艳”,似较“花朵经雨而重量增加”更为合理和妥帖,但是这种解释并不符合杜诗原意。

参考文献

[1]钱钟书《通感》,《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5页。

[2]朱徽《中英诗歌中的通感》,《现代外语》1989年第1期,第60页。

[3]王晓军《英汉诗歌中意象的通感》,《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50页。

[4]彭雯娟《常用修辞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广州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5]王飞《论杜诗中的花》,《杜甫研究学刊》1994年第2期,第25页。

[6]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526页。

[7]钱钟书《通感》,《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3页。

猜你喜欢

杜诗通感杜甫
登高
说通感
通感修辞很美妙
例谈“通感”修辞手法
贫困无田杜太守
清真词之“词中老杜”说
绝句
从源于杜诗的成语看杜诗的锤炼艺术
从“春秋五例”分析杜甫诗歌含蓄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