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探究
2021-09-10王颜锋
王颜锋
摘 要:随着新时代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国家教育部门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更加符合学生和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而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将核心素养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是如今教育教学的一大教学主题。怎样提升每一位高中学生的生物素养,加强高中阶段每一位学生对生物的认识是现阶段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本篇文章主要描述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概念,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素质的策略,借此不断推动高中生物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教学模式
前言:现阶段国家对教育事业的要求逐渐增多,教师应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教师要认识到生物学科是高中主要课程之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植物与动物的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个性化性格,继而不断增强课堂的教学效率。当前高中生物除了教授学生生物知识,培养每一位高中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外,还应该更加重视对每一位高中阶段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每一位高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正式成为当前教育体系讨论的新话题之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高中阶段的学生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是新时期优秀人才的基础能力之一;第二,高中阶段的学生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是融合了情感价值观和知识技能,这种学科核心素养是一门学科的精髓所在。
一、生物核心素养的概述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在21世纪,逐步成为了教学内容的核心要求。因此,教师要有效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就要对核心素养的观念有清楚的认识。在生物课堂内,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站在高层次角度,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特点进行正确的评估,以此有效增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高中生物较多的知识原理是与人身体结构相关的,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性,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学科。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生物思维,帮助学生通过知识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加强学生的理性思维,从而有效推动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能力。
二、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
(一)高中生物学科的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和灵魂。高中生物学科的文化基础强调在生物人文知识、生物科学实验等领域获取相应的生物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掌握和运用生物知識的卓越成果,培育内在精神,追求对生物人文知识和生物科学实验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一个有着深厚生物文化底蕴和较高精神追求的人。
每一位高中学生的文化基础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人文底蕴。主要是每一位高中学生在学习、理解和运用生物知识时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二,科学精神。高中生物的教学不仅仅是教会每一位学生记住生物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科学精神,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二)高中生物学科的自主发展
高中生物学科的自主性是学生作为主体进行生物学习的基本属性。自我发展是指每一位高中学生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基本生活,认识和发现自己在生物学习中的价值,发掘自己对于生物知识学习的潜能,有效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成就辉煌的人生,成长为一个有明确人生方向和生活品质的人。
每一位高中学生的自主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学会学习。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每一位学生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生物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更好的进行生物知识的学习,怎样去学习,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生物学习情况进行怎样的综合评价。第二,健康生活。在每一名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健康的生活,只有有了健康的生活,所做的一切才是值得的。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己的身心,规划生物学习及自身发展的计划。
(三)高中生物学科的社会参与
高中生物学科的社会性是学生进行实践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强调的是处理每一位学生与社会不断发展之间的关系能力,培养每一位学生牢记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必须遵守和执行,增强学生们对于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一位学生个人价值的有效实现,同时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最终让每一位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有理想、信仰和承担责任的人。
每一位高中学生的社会参与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责任担当。在高中生物的教学时,每一位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生物知识,还应向学生传授要做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人,将所学的生物知识灵活的进行运用,肩负起为国家发展而奋斗终生的使命和责任。第二,实践创新。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付诸于实践之中,在日常的学习活动、问题解决等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生物知识系统解决或解释一定的难题和现象,要学会学以致用,灵活应对。
三、高中生物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创设真实的情境,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作为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提升作用,可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主学习意识。所以,教师要依据课本的知识点内容,创设具体情境,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带领学生深入教材内容,帮助学生不仅了解理论基础,还要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继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
比如在学习《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时,教师就要通过真实的情境引领学生认识基因的分离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将先前准备的教学工具带入课堂,并说明两颗种子以前的外貌。其次,在黑板内指明两种基因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豌豆杂交出现这样的情况,活跃学生思维大脑。以此借助现实的实验结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孟德尔的实验研究方法,加深学生对“同一性状具有不同的表现模式”的印象,继而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
(二)借助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为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通常会布置相关的实验活动,引领学生验证猜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但是在日常的生物课堂内,教师并未采取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对生物的兴趣逐渐降低。为此,教师要合理安排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实验结果,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带领学生认识生物规律,以此纠正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要摒弃应试教育的思想,逐步改善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攻破重难点内容,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学习印象。
(三)将理论与生活化内容结合,促进学生的责任意识
根据中国著名思想教育家的描述,学生的责任是对社会进行服务的,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洗礼后,要发挥自身的价值,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所以,教师要在生物课堂内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结合生活化内容促进学生对生物的认知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整理相应的生物材料,促进学生对生活生物内容的理解。而后,教师要将生活化案例引入课堂,增强学生对显性与隐性基因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人类活动现象的理解,继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挖掘学生的学习欲望。
比如在学习《DNA的复制》时,教师就要引入生活化案例,加强学生对DNA遗传情况的认识。首先,教师要通过情境模式引导学生思考的分离20年后找到父母,是怎样鉴别是亲生父母的?而后带领学生大胆猜测,DNA分子中的链条是通过复制合成的吗?并借助多媒体工具展示DNA的复制过程,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然后引领学生根据生活内容说出具体原因,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仔细观察真核细胞中DNA 的复制内容,进而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推动学生对遗传物质的理解与运用。
(四)提高学生的生命观念意识
生命的出现是经过千亿次的变化不断形成的,是个人在成长阶段自身能力的提升,是个人通过意识的变化形成的独特存在。所以,作为高中生物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含义,加强学生对自身生命的爱护。在生物课堂内,教师要逐步讲解生命的概念,利用生物学结构与生物学功能逐步深化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继而不断增强生物课堂的作用。并且,教师要依据人体的结构引导学生掌握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包括神经元、血液等内容,以此增强学生的生物素养。
(五)利用分层教学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个班级里面有生物学习好的人也有生物学习差的人,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所以,高中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结合本节课所要教学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一节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达到最高。因此,首先教师要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如优秀组、发展组和基础组,分组只是教学的第一步。其次,在生物课堂教学时要不断组织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提出一个问题,让小组内的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表达,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生物课堂中来,还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的进行思考,不断探究,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所讲的进行总结并给与表扬;最后,教师在进行生物课外作业的布置时,也要针对不同的组别制定不容的课外作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充满挑战的作业中及时的完成相应的题目。教师在对课外作业进行反馈和评价时,也要分层进行,针对不同的组别进行有效的评价,更好的激励每一位學生的发展,培养每一位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结束语:总而言之,为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生物素养,加强每一位高中学生对于生物知识学习和运用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每一位高中生物教师不仅要传授生物的基础知识,还要开展课本中相应的实验活动,提高学生对于生物实验操作的实践能力,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实现教材的最大价值,建立逼真的场景,加强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生物问题,提高学生的生命观念,进而增强教学质量,推动学生的生物思维。
参考文献
[1]祁晓冉、杨继红.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66-68.
[2]俞红成.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培养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16,(8).18-19.
[3]吴春月.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