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珍藏在书信里的温情
2021-09-10徐艳霞
徐艳霞
早春的午后,下着蒙蒙细雨,局促一室之内,翻出自己读书时的一个日记本,里面竟掉下一些泛黄的旧信件。信封还是平平展展,信封上亲朋好友的字迹清晰可见。看着这些发黄的纸片,穿越漫漫时光隧道去回味曾经的心情、曾经的思想。那个岁月特有的快乐或忧伤原汁原味地渗入泛黄的旧信纸,怎么叫人忘怀?
收到第一封信时,我读中师二年级,信来自北京,一个陌生人写来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中师生报》的“凡人格言”征稿信息,也写了两句,用信纸誊写好就寄了出去,没想到后来竟然发表了,有些意外的惊喜。大概过了两个多月,我收到了一封信。信中,她告诉我在《中師生报》看到了我的这句格言,赞赏我小小年纪思想如此深邃、语言表达也很深刻,但通过文字,她更能感受到我内心的压力和迷茫。她在信的结尾写道:“人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努力,而是努力之后才能看到点点的希望。我希望你快乐地追求梦想。”读完信,我那颗脆弱敏感的心瞬间温暖了许多,看看信封上只有“北京市”三个字,落款是:一个和善的人。于是,我收藏了这封信,珍藏了这份温暖。
中师毕业后,我和同学们各奔东西,我被分配到一所乡村初级中学,闭塞的村庄、陌生的环境,天生一张娃娃脸加上娇小的个头,站在讲台上,心里没底,生活也是没着没落的。于是想着跟同学们交流“计策”、排解苦闷的情绪,其中和同学华书信来往较多,一封封信笺件把彼此纯真的情谊连成一条线。偶尔从邮递员手中接过信件,迫不及待地拆开,照旧是熟悉的飘逸潇洒的字迹,开头照旧是“见字如晤”,舍不得一眼就看完内容,总是等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寝室里,安安静静读起来,信中他总会说到乡村教书生活的乏味和琐粹,后来的书信中我们多交流学习的方法、考试的心得,最是华对自学考场上的半老徐娘描写生动,每每让人读起来忍俊不禁。在那个精神和物质同样匮乏的岁月里,对于难以逾越的时空距离,华的一句“见字如晤”,就让山水相隔的我通过手书笔迹感受到他内心的真诚,也平添了一份寻找自我、战胜自己的力量。
这是一封特别的书信,没有邮票、没有邮戳。记得那天同事强在教工食堂看到我,顺便从衣兜里掏出一封信,很淡定地说:“昨天去教研室开会,碰到你的师范同学,托我给你带了一封信。”我接过信,表示感谢,回到寝室,拆开信一看,竟是一封滚烫的情书,看得我面红耳赤、心花怒放。原来不善言辞的强喜欢上了我,一封信点燃了一段纯洁的感情,让我的生活从此灿烂起来。
一封封的信件拆开、阅读、折叠……仿佛过去的无数白天黑夜被我随意地翻阅,恍如隔世,依然温暖。
现如今,收到的书信少之又少,夜晚灯下写信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言而无信”的年代,当年的友情是否还新鲜如初?远方的你们是否安好?想到这些,内心不禁又回想着那单纯而美好的岁月。
责任编辑/黎修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