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名师旗帜 促质量提升
2021-09-10汪月明
汪月明
襄陽市保康县黄堡镇中心学校是保康县唯一的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近年来,学校在县教育局的关心指导下,充分发挥教师团队优势,坚持名师引领带队伍、狠抓质量促提升,学校连续九年获县教学教研成果奖,多次中考获全县第一名;2019年全市教学质量抽测获评“襄阳市教学质量优秀学校”;2020中考再获全县第一,荣获“保康县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的主要做法有:
培植成长土壤育名师
坚持把打造一支骨干精英团队作为引领教师成长、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多措并举培养名师队伍。
一是建立名师成长机制。2012年1月,保康县教育局为贯彻落实襄阳市人民政府“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培养教育领军团队,制定下发《保康县名师培养方案》,要求各校把名师名校长培养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抓实抓好。学校借此东风,顺势而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形成培养名师的长效机制。在名师培养工作中,坚持实行“五个优先”,即外出学习优先安排,培训经费优先报销,工作调整优先落实,信息技术优先保障,专业需求优先考虑,尽一切力量为名师成长提供良好土壤。
二是加强名师高端研修。抓住一切机会为名师培养对象提供学习平台,先后选派多名骨干教师参加市县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襄派教育家培训”、华东师大及华南师大高级研修班学习、华东师大“卓越工程”培训、湖北民族大学研修,安排10人次在湖北文理学院参加国培项目培训班学习,组织课改骨干15人赴宜昌分乡中学学习考察。通过研修学习,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名师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打造名师文化乐园。为了营造人人崇尚名师、争当名师的浓厚氛围,学校依托校内自然风光,设立了名师路。将沿路的广玉兰、香樟等树木命名为名师树,在树上为每位名师制作发光灯箱,介绍名师事迹与成果。名师灯箱在照亮行道的同时,也照亮了名师的前进之路和全体教师、学生的进步之路,让名师骨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师生成长。
通过持续培养,学校名师人数直线上升,近三年,学校实现了一年一名师的目标,这些优秀教师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力保障。
实施青蓝工程带队伍
充分借助学校名师资源较多的优势,实行师徒结队,引领全体教师队伍成长,形成齐头并进的强大合力。
一是明确结对职责。学校为每名新上岗教师和青年教师指定一位名师为指导老师。学期初,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开展师徒承诺,签订责任状,明确导师“六导”和徒弟“六学”的基本任务。“六导”,即导学、导备、导听、导评、导讲、导研;“六学”,即学理论、学思考、学提问、学听课、学实践、学研究。
二是开展指导检查。学期中,学校坚持对“青蓝结对”工作开展检查,采用徒弟反思、导师点评、教研组梳理、教导处督办整改的方式,全面掌握师徒结对具体落实情况,进一步总结经验、梳理问题、明确重点、调整思路,提高帮扶实效。
三是落实考核制度。学年末,依据考核制度对结对工作进行考核,奖优罚劣,对落实指导过程的老师,每承担1人次指导工作,工作量记1课时。被指导老师教学成绩达到县均水平的,指导老师奖励0.5分,超过县均5个百分点,奖励1分。对指导帮扶效果较差的,扣除相应分数。
通过实施青蓝工程,结对帮扶工作落地生根。“隆中名师”崔德丽先后为学校培养了三名教导主任,其中胡娟老师成长为保康名师、“襄阳市优秀教师”,并于2019年获得“马云乡村教师奖”,成为学校第二个获此荣誉的老师。青年教师陈天丽通过指导老师三年的培养,在“全县青年教师大比武”中获一等奖,2020年中考获“全县教学成果一等奖”。青年教师黄晓娟,在2名保康名班主任的指导下,在今秋“全县首届班主任能力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参加市级竞赛资格。
立足教学本位展风采
坚持以名师为标杆,以课堂为主阵地,抓紧抓实教学教研,实现教学相长、质量提升。
一是在校本教研中勇立潮头。围绕全县生本课堂改革主题,坚持名师骨干先行,学校提前以课题的形式安排名师承担专项研究任务,在学习与实践中积极探索推进。先后开展了“三学小组”模式感知培训、模式切块培训、模式应用培训、模式深化培训等课题项目,以及合作学习、评讲策略、记忆策略、点拨技巧等专题培训,从整体到部分,从全面推进到问题改进,系统开展培训研究,提高全体老师驾驭新课堂的能力。有10名教师被评为生本教育改革优秀教师,11名教师研究课题项目顺利结题,200余篇教学论文、案例在各级各类媒体发表或获奖。
二是在全员练课中共同提升。开展全覆盖的全员练课活动,将开学的第一个月作为名师骨干示范月,首先由名师骨干带头讲示范课,从备课、说课等方面引领;第二个月为达标教师晋级月,由达标教师讲晋级课,在名师骨干指导下按优质课标准练课;最后一个月为青年教师展示月,由青年教师讲学习汇报课,指导老师进行点评,调整培养策略。通过全员练课,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和队伍素质整体提升,目前,学校县市级优质课教师达到19人,占教师比例的53%。2017年以来,有15人次在县级以上教学比武和竞赛中获奖,20人次获得“全县教学成果奖”。
三是在区域协作中实现共赢。利用名师工作室开展送教活动。学校现有3个市、县、镇三级名师工作室,所有名师都纳入工作室,所有名师培养对象都进入名师工作室接受培养。依托工作室,定期开展全县、全镇师德报告、业务培训和送教下乡活动。其中,市级崔德丽名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作师德报告10次,送课24次,范围覆盖保康全县所有乡镇,参训人数达1200余人次,先后培养了丁小英、张锐、黄修娥、张继娥、胡娟5位县级名师及多名英语骨干教师,有效辐射带动了全县名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在活动中,崔德丽老师自身也逐步成长为“保康名家”“隆中名师”“襄派教育家”和“湖北省特级教师”。利用学区开展联校教研。保康根据地理位置和学校特点,将12所中学分为三个学区,以学区为单位开展联席会议、联校教研、联合考评“三联”活动。学校充分利用学区这一有利平台,将名师示范课与青年教师学习课有机结合,让名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在学区协作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展示。今年10月,学校成功主办了全县第二学区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联研活动。三年来累计举办学区“三联”活动15场次,收到良好效果,促进了区域内学校协同发展。工作室辐射全县英语学科,推动全县质量提升。工作室与学区活动的常态化、科学化,全县各学校有35名英语教师加入了崔德丽名师工作室,为全县所有的学校开展送教活动,提升了全县生本课堂改革水平,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了全县教学质量,保康县连续两年教学质量居全市第三,县教育局局长范友文两次在市教学质量工作会上交流经验。
责任编辑/陈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