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读书的阅读社交化特色分析
2021-09-10孙可欣白辑瑞
孙可欣 白辑瑞
摘要:数字技术的更迭逐渐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传统的沉浸式阅读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已慢慢褪色。移动互联时代,基于智能终端而普及的众多移动阅读类App已成为人们阅读的首要选择,其中微信读书以强大的好友链所打造的社交式阅读,在阅读市场中开创了移动阅读的新形式。本文以微信读书的阅读社交化特色为分析重点,并对“社交+阅读”模式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进行思考。
关键词:微信读书;阅读;社交化;移动阅读
中图分类号:G23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1-0237-02
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成熟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我国已进入了移动阅读的高速发展阶段。区别于纸质阅读,移动阅读更加方便快捷,迎合了互联网时代用户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因此,移动阅读类App已成为人们日常阅读的重要工具之一。《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6.2%,相较于有38.4%的成年人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40.2%的人更倾向于“手机阅读”[1]。由此可以看出,在未来,以移动端为代表的数字化阅读方式将成为更多用户的选择,这也为各种移动阅读类App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不管是早期积累大量用户的咪咕阅读,还是拥有丰富内容资源的掌阅iReader,都有不错的反响。而2015年上线的微信读书,是第一个真正打造出“阅读+社交”新型阅读模式的App,更契合了社交时代年轻用户的需求,已成为越来越多读者的选择。
一、微信读书的社交化阅读理念
微信读书App是腾讯公司于2015年8月发布的一款主打社交化阅读的读书App,与市面上主流移動类读书App不同,其创新性地将社交与阅读相结合,是基于微信关系链打造的一种全新阅读生态。长期以来,读书本身是一种私密行为,而社交是一种公开化的活动,微信读书把多数人眼里“读书是件私密的事”转变成了“读书,可以是一群人的事”。传播学家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提出,受众不是被动的,而是有特定需求的人,受众总是主动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如果说以前是有什么用户读什么,那么在电子阅读时代,受众作为阅读的主体,其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阅读的需求和体验也有了更高要求。微信读书则为用户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阅读生态圈,在微信读书中,除了可以阅读各类书籍,还可以基于个人的阅读历史享受个性化推荐,查看好友阅读书籍,分享笔记,记录读书时长参与排名等,让用户有更多的阅读体验。
在微信读书中,主要的四大功能区都带有社交属性。“发现”功能标签中,有“组队抽取无限卡”“朋友们在读”等模块,用户可以查看朋友最近的阅读动态,也可以通过好友阅读的书籍发现适合自己的读物,使用户的主动性大大提升。“书架”功能标签中,用户看过的书籍会在书架上展示,它是查看朋友阅读书籍的一个重要展示平台,在这里,用户可以自己设置公开阅读或者私密阅读。第三个标签是“看一看”,这里的推送与公众号相连接,可以评论、点赞、直接分享给微信朋友。最后一个标签是“我”,这里可以看到用户阅读时间的长短以及好友的读书排行,了解好友阅读情况。可以说,基于微信用户强大的社交链,微信读书实现了阅读不再是一种私人行为,私密的阅读空间也慢慢具有了公共性和共享性,真正实现了“让阅读不再孤单”。
二、微信读书的社交化特色分析
在当前数字出版市场上,不乏很多阅读类APP试图将社交融入阅读,但大多数都是以陌生人为主的弱连接社交,社交的方式主要是单向的评论;而微信读书背靠强大的国民社交软件微信,凭借其独有的优势,将强大的微信好友链社交融入阅读,互动和共享是其主要特征,真正创新了传统的社交阅读形态。微信读书的社交属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熟人圈子里的阅读互动
1.书架的选择性展示。在微信读书中,微信账号是登录微信读书的唯一方式,微信读书与好友列表会自然链接匹配,用户可通过好友列表选择关注的朋友,也能够查看朋友阅读的书籍。而书籍则通过书架进行展示,因此“书架”区即相当于用户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一方面,用户可以从他人的书架寻找自己喜欢的优质书籍,每一个人的好友基本都是与自己相关的人,朋友圈算是社会交往中各共同体的一个小集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朋友圈有一半以上的人与自己有相似的兴趣、品位、经历或教育水平,因此好友书架是用户获取阅读资源的一种便捷方式。另一方面,书架可帮助用户构建正面的自我形象。在书架中,用户可以选择书籍的公开阅读和私密阅读,而朋友只会看到公开阅读的书籍。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的“拟剧理论”指出,在日常生活与交往中,人人都是表演者。而人们的表演有前后台之分,前台是人们展现自我的舞台,后台则是不想让他人看到的私密空间。一个人的书架本应是“后台”,而微信读书的书架却可以选择性展示,让用户把不想给别人看到的书隐藏起来,在这里书架既是前台,也是后台,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表演”,塑造部分真实的自我。
2.阅读时长的良性竞争。借鉴微信运动所打造的“运动+社交”成功模式,在微信读书中同样设置了好友之间的阅读排行榜,与大部分人都会每天查看自己的微信运动排行榜一样,微信读书的用户也会关注自己的读书排名和时长。与书架可以设置隐私相比,用户的阅读时长和排名则会在排行榜中如实体现,每周日晚24点进行结算,相应的时长可以兑换无限卡。通过好友阅读排行这种良性竞争方式和相应的奖励措施,既可以激发用户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热情,也间接增强了微信读书的用户黏性。
(二)陌生人形成的新社交互动
1.情感的共享。学者彭兰曾指出,移动互联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人们依托于这种背景可以通过文字或其他形式互动交流,构建出一种虚拟的在场感[2]。在微信读书这样一个虚拟的场景中,针对同一本书,用户可以看到当天有多少人和你一起阅读了这本书,以及这些书友的阅读进度、想法和笔记。其次,在阅读过程中,用户可以点击书籍中划线的句子,查看他人的想法,与陌生人互动,对与自己有相同感悟的书友,还可以对他的想法进行分享和评论,甚至加为好友。这种开放式的笔记分享更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强用户的归属感。微信读书中,社交互动满足了用户身体在场的要求,尽管这种互动不是同时同地进行的实时交互,但这种互动却构造了一个公共的虚拟空间,参与阅读的用户可以在其中感受到与他人一起阅读,营造出一种共时性和虚拟在场感的阅读体验,陌生用户之间也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
2.社群的延伸。在微信读书中,不少陌生用户通过平台成为相互关注的好友,并将这种关系延伸到微信读书外的QQ群或者微信群当中形成社交团体。这些群体有的基于相同的读书品位和兴趣爱好,有的是相互促进打卡或者组队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在群内,既有好书分享,也会有相关的书籍话题讨论,对彼此感兴趣的书友也可以加为好友,与线下读书沙龙成本较高相比,微信读书搭建了一个可以平台内外互动的读书交友圈,既具有线下互动的群体性和共享性,又具有线上知识互动的便捷性。
三、对微信读书“阅读+社交”模式的思考
“阅读+社交”的模式丰富了目前的阅读形式,用户不仅可以主动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优质书籍,用户之间的互动性也大大提升。但这种形式未来如何更好地发展,如何实现社交和阅读的完美配合以实现效能最大化仍值得我们思考。
(一)平衡阅读与社交的关系
閱读长期以来以私人行为存在,“阅读+社交”的模式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个人封闭式的阅读环境,但阅读的本质在于通过阅读书籍来达到知识的输入,而社交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一系列社会化的关系,因此,用户在社交状态下一定要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例如,用户也许为了包装自我只放置书籍进行简单浏览而不是深入阅读,通过“书架”选择性展示书籍来达到虚拟的社会化自我形象的设定。因此,社交式阅读更需要平衡阅读与社交的关系,不能偏离阅读的初心,毕竟阅读仍然是个人化、主观性的深入思考的行为,而不是公开化、娱乐化的人际关系。
(二)回归初心关注阅读质量
社交式阅读是以熟人为基础的强关系链打造的阅读生态圈,在这样的阅读生态中,微信读书所记载的阅读时长,既可以兑换书籍,也可以与好友进行排名,不可否认,其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户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可以激励读者读书。但阅读时长并不是衡量阅读效能的唯一指标,如果片面追求阅读时长排名而不注重阅读质量,也难以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将阅读变为一种游戏或竞争则违背了阅读的初衷。同时,在社交化阅读模式中,好友成为阅读的伴读者和分享者,书籍内容可能不再是读者关注的目标,阅读时书友想法的点赞、评论和分享,互相交流的信息都在无形中分散着阅读的注意力,使原本碎片化的读书时间更为零散,阅读的形式也更加粗略和浅显。因此,社交式阅读是否消减了阅读符号本身所具有的含义而更注重社交关系的维系仍值得商榷。
四、结语
正如英尼斯在其著作《传播的偏向》中提到的,每一新媒介的诞生以及它自身的优势,都会促进另外一种新文明产生。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媒介形态的升级演变,社交媒体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移动阅读则改变了人们的阅读行为,二者结合产生了“阅读+社交”的新型阅读模式。微信读书将社交、互动等元素注入阅读中,可以说是社交时代发展的产物,让目前身处快节奏下的年轻人可以重新投入阅读;但另一方面,如果过于看重社交关系,则可能动摇阅读的主导地位。在未来发展中,微信读书仍要明确把提供有价值的知识服务放在首位,社交元素只是丰富用户的阅读体验,切不可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1] 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J].新阅读,2019(05):45-47.
[2] 常璐.当阅读遇到社交,能否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J].传媒,2017(4):53-55.
作者简介:孙可欣(1996—),女,河北邯郸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出版史。
白辑瑞(1996—),男,北京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