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使用学具操作,助力学生深度学习

2021-09-10顾媛媛

天府数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间隔学具植树

顾媛媛

摘 要:在课堂上,我们倡导给足学生探究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真正实现“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学生的探究就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实效的操作活动必须有恰当的学具做支撑,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出知识本质,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深度学习离不开直观操作,恰当的学具才能使操作落到实处,落实好操作活动,实现深度学习。

关键词:恰当的学具操作;深度学习

在小学数学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中,绝大部分内容都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掌握规律,进而内化成个人知识能量。在课堂上,我们倡导给足学生探究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真正实现“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学生的探究就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实效的操作活动必须有恰当的学具做支撑,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出知识本质,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笔者历时十年两次执教《植树问题》一课参赛,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真切感受到教师教学理念的变化,带来的教学行为变化。接下来结合这两堂课谈谈有效使用学具操作,助力学生深度学习。

一、深度学习离不开直观操作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植树问题》蕴含的数学本质是点段关系,它不仅仅应用在植树问题上,上楼梯、锯木头、公交车站点设置、栽电线杆等等,都是这一数学模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第一次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着眼点在于这一知识的表象,所以用生活中大量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来佐证,为此寻找了很多生活实景图片,希望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得出结论。因而所需要的学具几乎没有,学生通过看和数得出结论,辅以更丰富的实景练习,学生也记住了这一结论。当再次执教这一课时,笔者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个内容蕴含的数学本质是什么?通过怎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发现其本质?支撑这一学习活动的学具选什么?怎样能让学生自己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出去?

首先我们要思考,这一知识的来源。在等距离种树时,先有起始点,在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起点种一棵树,然后每量出一个规定长度就种一棵,也就是一个间隔对应一棵树,这就是植树问题中蕴含的“一一对应”思想。那么要想让学生透过文字,理解这一动作行为。可以观看视频,可以实际操作。笔者的第一次教学,就停留在“看”的层面,没有动态操作。看——只是找出了其中的数量关系,这一数量关系因何而来,却不得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做——在做的过程中,才能体会一个间隔和一棵树的对应关系。那么课堂上,不可能抗来真的树种一种,怎么办呢?——用学具代替。

二、恰当的学具才能使操作落到实处

用学具代替实物,一是便于操作,二是数学高于生活。在选取学具时,一定要联系学生认知水平,既让他们可操作,又能让他们从中有思考。接下来辅以例证。在二次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时,笔者准备了打印好的路、树。“路”的总长是例题的1:100缩小版,这也是数学上“化繁为简”的思想。“树”的选择就值得琢磨了。树干一定要细,树实质上就是点。所以给学生准备这一学具时,既要让学生一眼看出它就是树,还要化树为点,这是一棵树干细细的,树冠不大的树。有了这样合适的学具,学生就可以模拟生活情景“种树”了。在“种”的过程中,量一段间隔——种一棵树——量一段间隔——种一棵树,这就理解了间隔与树的一一对应关系。学生数形结合,看着自己“种树”的实景图,就可清晰地得出“间隔数”和“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我们继续把这一操作向纵深拉去。如果小路一端有房屋之类的障碍物,结果会怎样?如果两端都有障碍物,又会怎样?这时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在种树图上加“料”——障碍物,从而可以把三种情况综合起来思考,不变的量——间隔数,变的量——树的棵数。到此,植树问题的知识点就非常清晰了。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蕴含着此规律?这里的“树”可以替换成什么物体?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去比划,去画图都可以。这也是数学上的“模型思想”的体现。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模型”,而是在学生的比划、画图、思考中总结出的“模型”。

三、落实操作活动,实现深度学习

首先要多读、多听、多看,从数学知识实质思考。多读原著,教科书上所呈现的内容,要研究清楚这一内容蕴含的数学本质是什么?只有追根溯源,才能理解同一体系内容在不同年级所要达成的目标。有时候教师自己都不清楚这一知识的本质是什么,就需要多听名家解读。教研水平高的专家,研究层面往往很深,而且还能在课堂上深入浅出的带领学生学习,让人观课时,总有一种大格局中带着轻松感,所以多听专家讲座讲课。多看课,每一位教师在公开课上,在备课过程中,一定查阅了大量资料,凝结了集体的智慧,我們在观课时,都可以从每一节课中取长补短。

其次,精心准备每堂课所需要的学具。准备学具时,首先教师要亲身实践,多次论证。自己操作时,会遇到什么困难或困惑,只有自己做过,才能从操作者角度考量学具是否恰当。其次,在部分学生中进行前测。成人做和孩子做还有不同,教师是在实验自己学具的性能,而学生是被动者,起初并不明白操作会带来什么感悟,只有做了才带来思考。所以操作时,会发生什么状况,要在实践中才知道。再次,要多了解相关学具。不论是同仁上课用的,还是从商家购买,甚至是自制的,哪个利于操作用哪个。看似这一点很简单,实质上是最难的。因为好多我们理想中想要的学具,现实中无法制作出来,只能通过课件演示。但是毋庸置疑,做过就是比看过更刻骨铭心。

最后,在操作要求上下功夫。有了合适的学具开展操作活动,教师要有大智慧掌控这个操作。不是让学生按部就班的走过场,而是实实在在通过操作活动有所收获。教师要做个智者,仔细看学生的操作过程,认真倾听学生的操作想法,要读懂孩子,产生共鸣。我们每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会,而不是老师更会。要引着学生达到“学会”的目的,就要设计好操作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在操作中思考问题。有所做,有所思,才能实现深度学习。

从每一节课的数学知识本质出发,选用恰当的学具进行操作活动,以明晰的操作要求指导操作活动,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深入学生的操作活动,听取学生的探究观点,引领学生深度学习,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目标。

课题题目:YJKG18-110《阅海小学数学教具学具的有效制作与使用的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间隔学具植树
去植树
植树真快乐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间隔,是为了找到更好的自己
植树
上楼梯的学问
春天到了,植树去!
头夹球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