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021-09-10文贵双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1年1期
关键词:人口数学知识分析

文贵双

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面对复杂的、海量的、动态变化的数据,学生要学会处理数据,依据数据判断形势、研究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引入一些与实际相关的数据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以锻炼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生活中有很多与函数知识相关的问题,如利润、人口调查、产品销量、样品抽查等,这些都要用到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将这些生活实际问题引人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整理数据,提取信息,构建模型,对信息进行分析、推断,得出结论,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还能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函数模型的应用”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下表是1950—1959年我国的人口数据资料。

(1)以各年人口增长率的平均值作为我国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率(精确到0.0001),用马尔萨斯人口增长模型建立我国在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的模型,并检验所得模型与实际人口数据是否相符;(2)如果按表中数据的增长趋势,大约在哪一年我国的人口会达到13亿?

解答这个问题,首先需分析表中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了解每年人口的增长率,这几年的人口平均增长率,马尔萨斯的人口增长模型;如何检测此模型与实际人口数据是否相符;哪一年我国人口会达到13亿;等等,于是笔者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究。

学生由图便可看出所得的模型与1950-1959年实际人口数据基本吻合。

对于问题(2),只需将y=130000代入y=55 196e

用计算器可得t=38.76.按照上表的增长趋势,那么大约在1950年后的第39年,也就是1989年,我国的人口就会达到13亿,由此说明,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而是让人口自然生长,今天的中国将面临难以承受的人口壓力。

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感悟体会,了解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调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提取有用信息——构建数学模型——分析、推断——得出结论,并且在整理、分析数据中认识到数据分析对结论的影响,提升了对数据的分析能力与鉴别能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背景与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从中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以培养其数据分析能力。

本文系甘本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数学教学中数据分析素养的形成机制与培育研究”(GS[2019]GHBl516)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一中)

猜你喜欢

人口数学知识分析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