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析指导学生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方法

2021-09-10张瑛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1年1期
关键词:规划局身份角度

张瑛

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老师在《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一文中指出:“为了解决材料作文宿构和套作的问题……全国新课标甲卷和乙卷的材料作文都在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其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可见,创设真实情境,进行多元考查,已经成为当下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的考查重点。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呢?下面,笔者就结合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进行论述。

【例题】

某开发商宣传,将在一商业区和住宅楼盘之间配套建设一所中学。不少家长认为,学校应该远离商业区,给孩子一个纯粹的学习环境,周边最好没有餐饮、购物及娱乐场所。也有专家认为,校园是“小学校”,社会是“大学校”,没有必要刻意切断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开发商则认为,学校建在住宅和商业区之间最合理,能解决就近入学的问题,还可以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学生龚明的身份完成写作。

1.给规划局写一封信,展现你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写一篇“告家长书”,表明你的观点和态度,提出希望与建议。

3.给报社写一篇评论性文章,表达你的观点和态度。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是由材料、任务和写作要求构成的。这则材料的焦点议题是“中学是否应建在商业区和住宅楼盘之间。其中涉及家长、专家和开发商三方的态度。三方各有道理,各有侧重,都围绕“教育与环境”的关系展开讨论。题目设置了三个任务:一是给规划局写一封信,二是写一篇“告家长书”,三是给报社写一篇评论性文章。学生无论选择哪一个任务,都离不开核心问题,即“教育与环境”。命题者在材料中为考生搭建了“思维支架”,提供了多个思考角度,更容易让学生“顺着杆子往上爬”,最后“百川归海”。从文体而言,学生的选择空间并不大,只有书信、“告家长书”和评论。从这两点来看,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并不大,他们在写作时容易出现趋同化的问题。

都说写作就是“倾吐”。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往往要求考生按照具体的任务,向一定的写作对象“倾吐”。这里大致涉及五个问题:1.谁在说?2.向谁说?3.说什么?4.怎么说?5.在什么情境下说?学生在审题时需逐一思考,如此才有可能写出独具特色的文章。

笔者将这种审题方法简称为“5W审题法”,即Who(写作主体)、How(写作文体)、What(写作内容)、Whom(潜在读者)、Where(写作情境)。

笔者引导学生用这种方法来审题,并绘制了如下表格:

为了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个性,笔者让他们纵向检视表格的内容,明确写作的方向。对照表格,学生首先需要考虑这些问题:“龚明”是谁?他是什么身份?他可能是什么职业?他的处境如何?明确人物的身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作者的身份通常决定了其写作的目的和用语习惯。任务一中的“龚明”要写信给规划局,显然,写信的“龚明”应该是一名公民。既然是公民,那么就要明确指出公民的权利和政府的义务,同时委婉地提出问题:如此规划有没有经过认真调查?有没有听取大多数民众的意见?有没有考虑到商业区环境的喧嚣对孩子的成长会带来哪些影响?“龚明”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一谈这种规划布局会给公民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一些学生无法确定任务二中“龚明”的身份。如果不仔细考虑,学生可能会认为任务二中的“龚明”是以孩子的身份在给自己的家长写信,但这样从情理上说不通,因为孩子没有必要用书信的形式和父母讨论“教育和环境”的问题。此处的“龚明”不应是“子女身份”,而应是“开发商”的身份。为此,材料二中的“龚明”的措辞必须非常客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生态环境与人文精神等方面对“家长”进行解释,也可结合公司的设计理念进行阐释与分析。作为“读者”的“龚明”应该具有多重身份,他既可以是开发商,也可以是家长,还可以是身处事外的第三方。无论是哪种身份,都要弄明白一点:他既是“读者”身份,为何要给某报社投稿?“龚明”可能知晓该报社的价值追求、用稿风格等。为此,任务三中的“龚明”可以以老读者的名義给该报的“民生”栏目投稿,“借力打力”,期待报社为自己发声和立言。

引导学生明确了身份后,教师接下来还要引导他们关注文体的问题。写书信体时要注意称呼语、正文格式、祝颂语,落款与日期要准确。给报社投的稿要规范,观点需明确,文章要有理有据。文章无论是写给谁看的,都必须以理服人。根据作文评分细则,我们可以得知:给规划局写信,需从现实与理念、高度与眼光、责任与担当等角度入手;给家长写信,需从动机与结果、成长与规律、当下与未来的角度人手;给报社的投稿,需围绕“教育与环境”的话题展开。可选的角度比较多,学生无需面面俱到。

至于从什么角度去写,笔者以为,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来考虑。在现实生活中,开发商往往会有自己的“规划理念”,但“理念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偏差?关键在于开发商的“规划理念”是建立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基础之上的,他们通常会忽略学生与家长的诉求。究其根本,在于主体不同,价值诉求不同。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从成长所需要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角度考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喧嚣的环境会对个体的成长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除了结合生活经验,学生还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来选择写作的角度。惠特曼的诗歌《每个孩子每天往前走》主要阐述了环境与个体成长之间的关系。学生如果读过这首诗歌,就可以考虑从“环境与成长”这一角度进行写作。罗家伦在《知识的责任》里将“责任”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证据,进行严格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二是“除了负责任的思想之外,还要能对负责任的思想负责,即要有一种超功利和大无畏的精神去负责推广这种思想。真理是不应被埋没的,是要发表的。在发表以前,应首先考虑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在发表以后,若没有新的事实、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三是“应该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大的责任来”。参照罗家伦对“责任”的理解,学生可以推知:作为人民公仆的规划局,一是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展现科学严谨的专业精神,进行实地考察与论证,考证“在商业圈中配套建一个学校是否科学和合理”;二是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决不受利益的裹挟和左右,坦诚地公布调查的结果;三是本着“以民为本”的理念,坚持“最优”原则,在发展经济与提高教育质量之间寻找平衡点。

从阅读对象上看,笔者觉得,学生既要考虑显性的阅读对象,也要看到隐性的阅读对象。显性的阅读对象是规划局、家长和报社。学生要考虑到规划局、家长和报社的特殊性。结合不同的收信人,写不同风格的文章。“龚明”给规划局写的信应类似公文文体,用语需简明得体,有逻辑性;“龚明”给“学生家长”写的信,语气必须委婉,富有亲和力,体现“顾客是上帝”“服务至上”的理念。至于给报社投稿,学生可以从第三方的角度,以“超功利”的心态去进行理性分析,或者以一个“老读者”的身份,走情感路线,期待报社给自己的观点“点赞”。隐性的阅读对象则是阅卷老师。试想一下:阅卷者每天要批改大量的试卷,难免出现审美疲劳的情况,如何才能吸引他们的目光,让自己的文章“成功突围”呢?这是学生需要考虑的问题。

以上是笔者开展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的一些经验,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规划局身份角度
更正启事
神奇的角度
遇见“真爱”
绿色果品猕猴桃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跟踪导练(三)(5)
人啊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