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阿Q正传》中的“精神胜利法”
2021-09-10方向清
方向清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小说。该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反映了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传播了民主、共和的先进思想,但是广大人民依然受到封建地主和帝国主义殖民势力的双重压迫,身体和精神都饱受摧残。在《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是众多受压迫民众的一个缩影,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迷信思想的毒害。在强者面前,他卑躬屈膝,一脸的奴才相;在弱者面前,又无比霸道,专干些欺凌弱小的事情。在这篇小说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直是广大读者讨论的重点话题。今天,笔者就结合作品详细谈谈。
一、什么是“精神胜利法”
在小说中,阿Q很穷,靠给人做短工养活自己。每当他和别人有了矛盾或者发生口角时,就会进行自我催眠,如“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将来我的儿子会阔多了”,而事实上他连老婆都娶不上,更别提生儿子了。阿Q过得不如别人,便找各种理由安慰自己,这就是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这种“精神胜利法”其实是自卑的人对自己进行的一种心理补偿,靠幻想来使自己暂时得到一点精神上的满足,却无法真正改变现状。
阿Q无权无势,备受压迫,没有人尊重他,就连同为贫苦下层平民的吴妈都瞧不起他。挨打受饿是常有的事,在被人打时,他自然感到“没面子”,觉得受到了侮辱,可是“精神胜利法”可以拯救他:“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是不像样……”彷佛嘴上占了便宜,就能扳回一局。
阿Q身上有着明显的国民劣根性,那就是“欺软怕硬”。他被王胡揍了一顿,却不敢还击,只是骂道:“假洋鬼子!”再次被“假洋鬼子”打时,他也只敢找更为弱小的小尼姑出气。欺负了小尼姑之后,他内心就释然了,心理上得到了满足,仿佛已经“大仇得报”了。这其实是懦弱的表现。他不愿或者不敢反抗所谓的“强者”,只能靠“幻想”或者欺負“更弱的人”来寻求心理安慰,获得一时的心理平衡。这种病态的“精神胜利法”阻碍了国民的觉醒。
二、“精神胜利法”在小说中的作用
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精神胜利法”使阿Q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了。
在小说中,阿Q受尽欺压凌辱,不懂得也不敢反抗,反而自我安慰,甚至在莫名其妙要被杀头的情况下,他还以为自己是精神上的“胜利者”,这说明他是一个懦弱无能、善于自欺欺人的人。比如,有一次,他赢了许多的钱,却被人毒打了一顿,钱也被抢走了。遭遇这种事,阿Q是怎么做的呢?“他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的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刺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觉得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最终,阿Q心满意足地睡了。又如,他经常说:“没关系呀,我是能够自轻自贱的大人物!”“大人物”一词能使他感到飘飘然,浑然忘记自己是弱小的受害者。他常常以此化解心中的悲痛、苦闷和不平。
除此之外,阿Q也是一个自轻自贱的人。有一次,他被人揪住了辫子,因为害怕太疼,便捏住自己的辫根,自己骂自己:“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虫豸”是畜生的代名词。就算阿Q自我贬低,依然没有好果子吃,没有免掉一顿毒打。可转眼问,他又“神气活现”了,因为他又从精神上获得了解脱:他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第一”,状元不也是“第一”么?
2.凸显作品的主题
“精神胜利法”凸显了作品的主题。
阿Q是最底层的平民,他没有办法摆脱现实的困境,只能靠“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鲁迅塑造这样一个可怜可叹、毫无尊严的形象,在令读者唏嘘不已的同时不禁开始思考:阿Q的“精神胜利法”从何而来?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关注小说中的社会环境。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广大人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在阿Q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被奴役者所受的身体创伤和精神创伤。而“精神胜利法”就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可以让被奴役者通过自我欺骗的方式得到短暂的安宁。可是这种“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不去反抗,没有斗志,永远处于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成为了封建统治者的奴才。鲁迅先生想借此批判阿Q的“精神胜利法”,引起广大民众的注意,希望人们可以砸烂这个精神枷锁,站起来奋力抗争。
总而言之,“精神胜利法”不仅丰富了阿Q这一人物形象,还凸显了作品的主题,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福建省邵武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