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深度学习
2021-09-10吴俭开
【摘 要】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探索实施“深度学习·思维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设计,实现深度学习的前提;优化情景导入、问题设计和学习过程,实现真正深度学习;优化课堂反思,提升深度学习的价值引领,让课堂学习成为可理解、有思想、显意义、能发展的过程。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经历,更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道德人格的完善。引导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培养关键能力,在思维课堂中学会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程;深度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初中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要适应当前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聚焦核心素养,探索实施“深度学习·思维课堂”教学改革,构建真实性、能理解、可体验、懂反思的课堂,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让课堂有深度、有力度,塑造学生的灵魂,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一、优化教学设计,实现深度学习的前提
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设计是教师能否把握好课堂,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因此,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彰显自己的教学特色,使课堂教学有思想、有深度、有效果,应该是每个学科教师的自觉追求。
要做好教学设计,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生学会什么、有没有学会、怎么学会。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教师要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并结合“三维目标”的具体要求,知道要带学生去哪;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全面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方式,重点难点的处理,知识的构建,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课内外练习资料的选择,知道学生现在在哪;在教学形式设计上,通过科学合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知道如何带学生去;在教学总结上,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善于反思,知道学生已经到哪里了。
整个教学设计也是教师给学生的学习任务清单,让学生明白自己现在在哪里,要去哪里、怎么去、怎么知道已经到那里了。当教师的教学设想是科学的、深入的、可行有效的,学生的学习必将是有目的的、真实的、高效的。因此,把深度学习方案设计出来,是让真实学习真正发生的前提。
二、优化教学过程,实现真正深度学习
根据能引导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一步步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现和发展过程,是学习最有价值的体现。
1.优化情景导入,促进基于生活体验的知识建构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活动体验,产生新的认识,可促进学生知识建构。
以成长过程中遇到并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为线索,以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为我们引导学生在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参与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体现价值观立意、包含清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技能、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有利于知识建构,有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如八年级上册《以礼待人》,教师必须思考什么样的情境能更有效开展课堂学习,提升核心素养。很多学校都有文明学生的评选,开展“做文明学生”等各种教育活动,我们可以结合学校的教育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情景创设。如把本班评为“文明学生”的同学请上来,让学生对照优秀学生说出“文明学生”的标准,并对照标准讲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经验,说明什么是礼、有哪些表现。将学生有意义的校园生活的情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抽象的知识,在情感表达中实现无痕教育,极大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提升认识的积极性。
如八年级《以礼待人》这一课的学习,关于“文明有礼”的名言和故事,引发了学生共鸣、触动了学生感情,唤起了学生对礼的敬畏。课堂上把“文明学生”请上来,组织互相评价、感受光荣、归纳概括、确立标杆等体验活动,学生强烈的体验使学习更具有深度,不仅学会本节课关于“礼”的相关知识,掌握了学科知识建构的基本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习、赏析和效仿也有了提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礼仪的研习中锤炼品格,润泽生命。
2.优化问题设计,以任务驱动思维交锋
根据内容需要,设计适当的问题进行思考,是实现深度学习,并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有效方法。因此,列出问题清单,以任务驱动,以解决问题为策略,引导学生开展体验和探究,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必经过程,也是发展学生学科能力,提升学科素养的根本途径。因此,教师列出问题必须瞄准目标,不能大而空,每一个问题都应有提出的价值和思维的碰撞,以任务驱动思维交锋。
如学习九年级下册《谋求互利共赢》一课,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当前全球疫情情况,利用时政材料加深感性认识后,引导学生自学思考,可设几个问题层层分析为什么要谋求互利共赢:除了我们知道的疫情,人类社会还面临哪些全球性问题?应对全球问题,中国提出什么解决方案?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什么要构建?如何构建?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合作探究与思维碰撞,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发展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引导学生逐步提升交流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可见,深度学习要求教师要通过有梯度有层次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根据知识和思维路径,拓展有意义的学习内容,挖掘思想深度,促进学生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提升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优化学习过程,以知行合一构建思维课堂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提出的“八个统一”中的内容,是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优化学习过程,以知行合一实现深度学习,构建思维课堂的准则。
道德与法治课堂推进深度学习,构建思维课堂,促进学生知行合一,需要摒弃假性学习和浅表性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即学生应在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情境体验、参与问题探究,培养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学目标达成以及重点难点突破的可操作性,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经历问题探究。不管是自学质疑、合作探究,还是交流展示、反思自得,每一个过程都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使学习过程更有实践性和挑战性。不管是自己独立思考,还是小组合作,都应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参与,自由表达。在展示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交流,实现道德知识到道德实践的对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实现知行合一。
如学习九年级下册《谋求互利共赢》一课,对中学生如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应有的贡献,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都会觉得课题很大,自己难于参与。对此,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形成观点;掌握为关注人类命运的方法(如引导学生能说出,学习本国文化,参与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在对外交流中积极表达代表本国立场的观点和主张,关注生态环境等)并进行展示,让积极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化,并逐渐形成行动,有效推进了知行合一。
三、优化课堂反思,提升深度学习的价值引领
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观念内化的过程,在践行和反思中形成。因此,部编版道德与法治课程努力搭建教和学的脚手架,通过设计与贴近青少年生活的活动,在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探究、情境体验以及展示分享中形成思维,提升能力,涵养品格。
因此,发展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我们必须学会反思,时刻准确把握育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标准,引导学生在学习动机和心灵、学习态度和意志全面参与的心脑合一的学习中,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提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着力提高教学反思建构能力,并在学习中学会主动诊断、自我修正,完善人格,做负责任的公民。
(責任编辑:周玮凌)
广东省江门市陈白沙中学 吴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