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原副校长邬大光:后疫情时代在线教学改进谁做主?
2021-09-10
2020年,由校企协同构建的全员在线教学运动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来说不仅是一次考验,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在经历了全员建课、全员应用、全员评价等数个阶段后,在线教育终于实现从“单声道”向“多声道”的转变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真正落地。大规模在线教学从2月初跌跌撞撞的摸索到如今被纳入教学新常态,教学质量保证是核心要义和重中之重。如何保證在线教学质量、如何有效衔接线上线下教学、如何使在线教学改革与传统教学实质等效,都已成为当前众多高校面临的新问题。
疫情倒逼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2000年前后很多未来学家曾提出,这可能会导致现代大学的式微甚至消亡,有的未来学家还给出了相应的时间点。最初,我觉得这一预测有可能发生,但现在我认为它只会丰富我们的教学方式并促进教学方式的改进。厦门大学在2015年进行审核评估后提出了一个口号——用教育技术倒逼厦大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那时天天讲“倒逼”,“倒逼”了五年,好像也没“倒逼”成功,反而是一场疫情就把我们“倒逼”了。一夜之间,疫情让互联网走进高校教学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位教务管理人员。对高校的教学来讲,我们真正进入了深水区。倒逼教学改革就是一个概念、一个口号,是这次疫情改变了我对教育技术的看法,使我总体上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面对后疫情时代,我们都在思考:下一步如何做到线上和线下结合、如何实现混合式教学。作为一名研究者,至今我依然拿不出一套科学的数据和方法来证明在线教学的效果。所有高校的月质量报告、周质量报告中,都会提到这周开了多少门课、有多少老师上课、有多少学生选课、选课的总人数是多少等等。数据都很完整,但我想知道这学期开的课和去年同期相比,学生的出勤率是多少、课程门数和开课率是多少、开课的门次是多少?对比之后才更有意义。希望能看到这方面的对比数据。
“停课不停学”的背景掩盖了在线教学的许多短板,似乎只要不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就是成功的。实际上,不停课、不停学是在线教学最低的要求,尚未达到在线教学的高标准要求。后疫情时代,为了让在线教学做得更好,我们必须关注在线教学的留痕,真正的在线教学技术服务一定是有痕迹的。
从三方面看在线教学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从师生的教学准备来看在线教学的阶段性特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在线教学师生人数分别为20%和45.39%。只有20%的老师开展过在线教学,80%的老师没有接触过在线教学,不具备在线教学的素养,让他们一下子做到在线教学,这可信吗?不可信。为防止自己成为“马路杀手”,我把过去录制的课程放到网上供学生自学。
第二,从教学平台支撑来看在线教学的阶段性特征。据统计,中国的大学和老师使用的技术平台多达200余个。一类是政府和高校建设的平台,另一类是市场化的民办平台。在中国网络技术平台中,最优秀的课程资源在政府的平台上。在这一特殊时期,大部分未接受过培训的老师更看重的是平台对课程的服务能力,而不是课程内容的好坏。我认为,未来的教育技术一定是以某几个平台为主,一些小平台会被陆续淘汰。此外,在线教学的不同主体对技术的支撑能力和教学的满意度差别很大。后疫情时代,是采取在线教学、面授教学,还是混合式教学,三个主体的判断同样存在巨大的差异。从我们给教师、学生以及教务管理部门设计的关于在线教学的问卷来看,应该以学生问卷为主。
第三,从师生对在线教学的改进意见来看在线教学的阶段性特征。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是不一样的。管理者认为这不是管理的问题,而是学生自律的问题;老师认为要加强培训,最值得改进的地方是学生的自律问题;学生则认为,最需要改善的是平台建设、技术和网络设备等。
最后,我做几点总结。第一,关于在线教学走向常态化、计划与市场资源配置的关系。截至2018年,我国共颁发了8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5个教育技术项目获教育成果特等奖。从国家级设奖和获奖数量层面来讲,教育技术获奖比例不到百分之一。
二是硬件建设与教学能力的关系。当我们中国大学的硬件、校园内的网络建设基本完成后,教师的网上教学能力提升就成为核心。现在有一个术语,叫做数字能力的提高,这是最关键的。
三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大学新生入学报到时,有多少学生没有来报到,我们称之为流失率。经历此次“停课不停学”,我们要关注有多少学生无法进行在线学习。因为教育的理念是“一个都不能少”,在线教学也必须做到“一个都不能少”,这就是今天在线教学伦理的公平问题。
四是后疫情时代,我们要以谁的判断作为下一步改革的基础,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对同一问题判断的反差反映出哪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以上精彩观点根据长三角地区高校“在线教学质量保证与实质等效研讨会”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整理/新媒体撰稿人 韩明晓)
责任编辑: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