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村上春树的作品出发谈后现代日本文学创作

2021-09-10张超南

百花 2021年1期
关键词:作品分析村上春树

张超南

摘 要:村上春树的作品当中展现了战争、历史等多种因素,而这些因素都是能够给人带来巨大冲击而又唤起人们共鸣的因素。村上春树的作品正是由于具有这一特点,才能有效地打破异质空间与现实世界之间特有的阻碍,使得其作品呈现出全球化的特色。基于此,笔者在本文中着重从村上春树的作品出发,着重分析了后现代日本文学创作的特色,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村上春树;作品分析;后现代日本文学

村上春树的作品为许多人所喜爱,不仅仅是因为村上春树的作品非常细腻,具有个性化的特色,更重要的是他与现代日本文学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全面地展示了后现代日本文学创作的特点,其作品属于现在日本文学创作的一部分,人们能够通过阅读他的作品了解后现代日本文学的创作。

一、具有全球化色彩的作品

村上春樹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全球化的色彩,而这不仅仅是村上春树的作品的特点,也可以说是后现代日本文学的特点。

我们在分析村上春树的作品特色的时候,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来分析。村上春树的作品与大江健三郎等人的作品的重要区别在于大江健三郎的作品的思想基础是法国的思想,他创作的作品与法国文学联系非常密切[1]。当然,他也积极地从世界文学中吸取一些有益的部分,但是这一部分所占的比例却是非常小的。而相较于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的作品就更为独特,也更加具有吸引力。他的处女作《且听风吟》为村上春树后来的作品奠定了基础,这部作品虽然是由村上春树写成的,但实际上给人的感觉却像是日本人所写的美国文学,其中美国文化的气氛非常浓重。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虽然是日本神户,甚至具有一定的传记色彩,然而,在翻译成英语之后,读者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却难以判断故事的发生地。人们没有办法清晰地辨别他所写的故事是发生在日本还是美国,甚至有部分读者会认为这部作品的发生地就是在美国。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许多人众说纷纭,但是不可辩驳的是村上春树的作品具有全球化的特征。

村上春树不仅自己进行创作,他还会翻译大量外国作家的作品,甚至还不远万里去见了卡福和欧文,并与他们相谈甚欢。村上春树正是因为与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具有非常明显的全球化的视野,他的作品也因此就更加偏向全球化。他的作品不只是给日本读者写的,甚至不是给亚洲读者写的,而是给全世界的读者写的。不同国家的人们都能够从阅读他的作品的过程当中获取自己的体验,找到与自己的国家有着密切联系的内容。

有人说,村上春树是“做美国文学的日本作家”,但是却没有人清楚这里的“美国”在村上春树的作品当中究竟是什么[2]。村上春树根本没有在美国生活过,这句话中的美国文学不会是美国的风土人情。然而,让人们疑惑的是村上春树的作品又确实有着明显的美国文化特征。笔者在分析村上春树的这一创作特色的时候,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了解到更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品,而全球化又是以美国为中心的,所以人们接触到的文化实际上都有着美国的特色。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的独立主权被我们无视了。从这种角度上来说,美国实际上是全球化的牺牲者之一。比如说,《且听风吟》这部小说虽然是关于“生”和“死”的青春小说,但是它却现视力村上春树在进行一种全新的尝试,他在尝试着借助日本这个舞台来书写通俗的、适应于全世界的青春小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且听风吟》的主题就是现在所说的全球化,而村上春树所创作的也就是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文学。

村上春树曾经将奥布莱恩的作品《核时代》翻译成日文,而这部作品讲述的主要内容则是出生于冷战时期的主人公对避难所产生的强迫症似的执着。虽然作品中的男主人公对他的家人有种奇怪的、难以忽视的厌烦感,但是他还是在自己的地下室里建造了避难所作为另一个家,甚至不断地尝试着对其进行改良,使其称为真正的安全的家,在家里再建一个作为家中之家的核避难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疯狂的产物。而村上春树在翻译这部作品的时候就可能会受到这一部作品的影响,会尝试着述说人们身上的矛盾与违和,所以他也有大量的作品是用来表达强烈的违和感。比如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这部作品对于“世界尽头”的看法更加偏向强调的是心的有无。他对人类追求高科技,并且不愿意回归自然的现代社会产生了强烈的担忧之感。但是这部作品中的“家园”又并不是典型的日本式的家园,在这本书中的家园中有独角兽,也有手风琴,还有火炉和打火机,这些东西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西化的世界,或者说至少是日式和西式融合的世界。而通过这一角度,我们也可以认识到这部小说实际上也是全球化的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的典范。

村上春树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会尝试着将真实的历史背景进行尽可能的虚化,虽然这种方法会受到评论家的批评,但是却能够使得自己的作品走向世界,受到更多人的喜爱与关注。所以这种写作的方法实际上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它给村上春树提供了一种独有的创作思路。而村上春树的这一创新性的写作方法实际上也对后现代日本文学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二、对宏大主题进行探讨

在村上春树写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之后,他又创作了《奇鸟行状录》以及《海边的卡夫卡》等作品,这些作品从结构上看都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故事有机交替展开的,这是村上春树在创作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3]。比如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实际上是由《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两部分构成的,这两部分的故事结构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但实际上它们自身的意义及他们自身的内容却不同。然而这种观念却可能是无法通过相对具体的方式来进行有效地表达和展示的,但这种观念又确实是存在的,它非常神秘而捉摸不透,但我们并不能说它没有关系。而正因为村上春树的作品存在这一结构,所以会导致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出现误读的情况,《世界尽头》篇以及《冷酷仙境》篇存在的关系实际上是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的。我们在寻找答案的时候,可能根本寻找不到合适的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而这却也是村上春树创作作品的一个重大魅力。比如说,村上春树的《1Q84》讲述的是在1984年的日本存在着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的日本与日本过去的历史以及自身的过去未来存在于不同的平行世界中。村上春树的这一创作方法,实际上与石黑一雄的作品有着相似之处。

村上春树在创作《灵魂的来往之路》这部作品的时候,描述的实际上并不是真实的1984年,而是生活在1Q84年的在这个世界当中的人。谁都无法在现实中实现的东西都能够在这个世界中实现,村上春树在有意识地尝试着理解和分析这个1Q84的世界。他认为奥姆真理教事件已经完全暴露了日本人甚至世界性的精神危机。他将现代社会的伦理问题展示给世人,认为一念之差可能会失之千里。人们所认为的犯罪的人实际上和没有犯罪的人的距离非常小,假设中既有现实,现实中也有假设。而村上春树在创作的时候,也会有意识地将现代社会的整体写成小说,他尝试着精心的去塑造每一个人物,给每一个人物一个名字。

《灵魂的来往之路》时间设定在1984年,在日语的中数字9和英文字母Q的发音,是非常相似的,奥威尔的《1984》虽然被称为未来小说,但实际上批判的却是斯大林的集团主义统治,其未来意义根本不明显。但村上春树的作品与奥威尔的作品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小说中的人物不知道哪个世界是真是假,而村上春树则认为这是非常自然的,真假其实并不重要,每个世界实际上是相似的。村上春树创作的青豆是一个让自己封闭起来的女孩,她勇敢自由,想要突破束缚。然而青豆脑海中的思想却根深蒂固,人们难以摆脱自己小时候被植入的思想。人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发现真理伴随着强烈的痛苦。所有人都在渴求来到这里,然而来到之后却非常痛苦。人们需要尝试着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最终找到了宗教,然后借助宗教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实际上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结束语

村上春树是后现代日本非常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够代表后现代日本文学作品的特征。村上春树的作品乃至后现代日本文学作品会更加强调全球化和探求更为深刻的、困扰人们的话题,具有着非常明显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沈俊:《日本后现代文学空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年。

[2] 牛梦鸽:《村上春树的后现代日本文学创作》[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40期,第96-100页。

[3] 王莉:《论现代日本文学的原发性在村上春树作品中的成熟》[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年第9期,第43-44页。

猜你喜欢

作品分析村上春树
长大的瞬间
村上春树和他的阳子
村上春树:相信爱情, 这是一种勇气
论述《沁园春·雪》的艺术表现及情感的处理
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指挥版本比较
莫扎特钢琴三重奏作品分析
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
浅谈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及表达
谈歌曲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村上春树和他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