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小学高年级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2021-09-10甘霖
甘霖
高效课堂的构建历来是一线教师不断探索的教学课题。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对小学高年级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作一简要探讨,冀对相关教学工作者有所启示。
一、引导课前预习,发挥学生自学能力
学生在课前预习情况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效果。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语文素养及自主学习能力,决定学生预习效果的关键即为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一些教师虽也强调要学生在课前预习,但由于缺乏具体的引导和指导,造成预习效果不明显。就语文学科而言,由于其主体内容是由一篇篇课文构成,故在预习方面实际上存在很显著的规律性。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笔者与学生一起总结了以下一些具体的方式。
面对一篇课文首先要通读全文,掌握大意,然后看作家卡片,了解作者的大致情况,之后再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或上网搜索,以明确作者的生平、主要作品、文章的写作背景等,这样就为理解文本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着眼于文章本身去进行预习,可以先大声把课文读几遍,边读边把不认识的字标出来,之后再借助课后生字表和工具书来认识这些生字。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先把不理解的词语圈画出来,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在基本解决字词问题后把文章的大意概括出来。接着便进入对文章的自主品读阶段,主要的做法是深入细读课文,边读边把不理解的语句标出来,也把自己的收获、感受写在相应的语段旁边,同时要多在脑中形成一些问号——文中的主人公身上有哪些闪光点?文章是怎样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依照这样的大致程序通过对文本进行由浅入深的自主预习,学生一般都能对文章形成一个较深入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一起欣赏、探讨文本时,就更容易产生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二、优化教学模式,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强调教学活动应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那种灌输色彩浓厚的讲授式教学,而更加注重引导和启发,从而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具体落实上可采取问题或任务引导的方式,并注意师生间的积极互动。如:在学习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忆读书》时,笔者设计了基于本单元“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这一基本要求展开教学,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以不同符号圈划找到时间,理清作者的阅读经历,并标注数字,读懂作者的阅读体会,然后抓住矛盾处,体会作者读书的快乐,最后提炼读书方法,掌握读书窍门。在此过程中,笔者只是针对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行动所得到的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仅仅扣住启发和引导两个关键,而避免一切都由教师讲出来告诉学生,这就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了指向文章中心的内容,并使单元语文要素在本课教学中有了落脚点。
此外,鉴于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可更进一步采取所谓系统教学设计,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前以知识清单的方式布置任务,让学生完成课前任务并形成初步认知。课上教师则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教学内容框架,关联前课、后课知识,抓住主干,形成知识体系,让学生在知识体系中加深对具体知识的理解和辨识。课后则落实好梳理、检测和答疑三个方面,对课堂学习加以合理的延伸。这样,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系统设计教学,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发挥教师导学和助学作用,可以有效解决课堂被压缩、教学拓展不足、师生互动少等常见课堂问题。
三、重视课堂生成,珍视学生自我观点
所谓“课堂生成”一直是很多专家学者十分重视并不断研究的课题,通俗来讲它指的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由于这种课堂意外是超出教师预期的因此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以充分发挥教学的艺术性。比如,最基本和最常见的一种课堂意外形式,即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在课前教学设计中通常预测不到学生会犯的错误),虽然很多教师都听过这句话:“正确的解答可能是模仿,錯误的解答却可能是创新”,但却仍然不愿意看到学生在课堂中出现错误。其实,学生在学习和解答问题中出现错误再平常不过了,优秀的教师必须善于因势利导,将错误转化为契机,这可以说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而就语文学科的特点而言,课堂生成更有深层次的涵义,就拿在高年级阶段占据突出地位的文言文来说,古人在用词和作文的时候,非常讲究文章的整体感觉。我们时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每个文本的认知也会有所不同,这就会导致学生针对文本常会产生自我观点,甚至于有时候观点是与中心思想相背离的。因此笔者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对字、词的理解比较严谨,因为答案毕竟相对具有唯一性,但在对整个文本的认知理解方面,则是相对宽松和开放的,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笔者通常是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的。
如上所述,本文对小学高年级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提出了三点策略性的意见,分别为引导课前预习,发挥学生自学能力;优化教学模式,彰显学生主体地位;重视课堂生成,珍视学生自我观点。自然,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个兼具深度和广度的课题,需要一线教师结合实践不断积极探索和总结。本文一己所得,愿与同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