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琴背后的故事

2021-09-10苟世建

音乐世界 2021年1期
关键词:古琴

〔摘 要〕述说古琴背后的故事,“敷咏天渊”说“龙璈”。对“四唐琴”之一的“龙璈”琴的渊源一探究竟。

〔关键词〕古琴;“龙璈”琴;背后的故事

一、因缘

2020年3月初,青年古琴演奏家郑晓韵博士来电,告知她的系列古琴讲座“晓韵谈琴”即将在四川大学博物馆设坛开讲,作为前期准备工作的一部分,馆方请她入库探访馆藏古琴,她诚挚邀我一道赴四川大学博物馆访琴,对此因缘,我欣然随喜。

近几年,因为学琴,连带对琴史、琴人及传世古琴有所了解,写过一些文章,特别是有关著名琴家裴铁侠夫妇史事的《文物背后的故事——“引凤”百衲琴及“双雷”的玉碎》在琴界和学界产生反响,厘清了过去坊间一些不实的说法,被广泛引用和转载。

以前我对四川大学博物馆馆藏古琴的整体情况了解不多,因为写裴铁侠夫妇的缘故,只知道当年被裴先生目为“四唐琴”之一的“龙璈”琴,是川大博物馆馆藏八九张古琴中的佼佼者。能有机会一睹此琴,实在心向

往之。

二、身世迷离

关于“龙璈”琴,可以说它是一张命运多舛的古琴,也是一张身世扑朔迷离的古琴。它是如何入藏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学界及馆方甚至裴铁侠的后人皆语焉不详,只笼统地说是上世纪“50年代征集”。不像四川博物院收藏的裴铁侠的其他四张琴——“引凤”“竹寒沙碧”“寒玉”“醉玉”——“这是由我父亲裴墨痕(元翰)于1951年捐赠给省博的”(裴小秋(家荥)《我的祖父裴铁侠》 )那样流转清楚,究竟它是如何入藏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到目前为止,仍然还是个谜。

蜀中著名琴学家唐中六老师在其大作《巴蜀琴艺考略》中,记述巴蜀传世名琴甚详,几乎每张琴都“有图有真相”,谈到这张琴时,是这样说的:

四川大学博物馆今藏古琴一床,名“龙璈”(原文误为嗷),仲尼式,紫红色,十三徽全,为螺钿质,琴体完好,琴身通体裂断纹,附件齐全,保管甚佳。该琴在20世纪50年代前由裴铁侠收藏,裴氏生前将“大雷”“小雷”“古龙吟”“龙璈”(原文误为嗷)并称为“四唐琴”。现考证“龙璈”(原文误为嗷)为宋琴。此琴什么时期、在怎样条件下被四川大学(博物馆)收藏,无从知晓。

至于该琴铭款、形制的其他细节及照片等,唐老师的书却付之阙如,令读者诸君如我者,满是遗憾和期待。

要知道,当年这张琴可是裴铁侠最为看重的“四唐琴”之一,“四唐琴”中的“大雷”“小雷”已于1950年6月4日随裴铁侠夫妇惨烈“玉碎”,“同登仙界”(详见裴小秋(家荥)《我的祖父裴铁侠》及拙文《文物背后的故事——“引凤”百衲琴及“双雷”的玉碎》,裴氏夫妇和“双雷”玉碎的具体日子,近日已被学者、书法家向黄先生精确考证为公历6月4日),而“古龙吟”流落上海,具体琴况不详。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都琴人雅集,每于裴府和喻绍泽、喻绍唐故居举行琴会。琴会中,除不能演奏的“大雷”外,就数“小雷”和这张“龙璈”最为有名了。请看古琴名家喻绍唐的一篇雅集记录:

民国三十六年(1947)正月十一,社友等应裴君之约于裴宅首次琴集。午前十时,李燮和(璠)和伍洛书均已先到。日中马瘦予、绍唐、绍泽联袂而至。伍君攜有新斫仲尼式琴一张,色深赭,体甚修伟,为近年所见大琴恐未有出其右者。面青桐,底老杉。休息片时绍泽即用该琴奏《高山》一曲,音甚洪大,巍巍乎,子期之听或亦类此大琴乎!夫元明之时斫琴者已多不合法,若近代更瞠乎其后矣。伍君考古证今悉心研究提倡造琴之兴趣,良非斟也。裴君亦出其先年所斫仿大雷琴式一床,音亦洪松较之伍所斫有过之而无不及。裴君继用所藏龙璈古琴奏《秋鸿》操。社友等久未闻裴君鼓此操,故皆悚耳静听,聆一室之中除琴音外不闻有一点其他声音,一时觉鸿雁来宾,恍若置身于霄汉之间……

雅集中,裴铁侠用“龙璈”古琴演奏《秋鸿》,竟让喻绍唐等“久未闻裴君鼓此操”的社友们,“皆悚耳静听”,“一时觉鸿雁来宾,恍若置身于霄汉之间”,这则琴会记录除了说明裴铁侠的琴艺高妙外,“龙璈”古琴的音声之美,自不在话下。

三、一睹芳容

3月9日,郑晓韵博士来电,说已经和博物馆约好,11日下午两点整去访以“龙璈”琴为首的四川大学博物馆珍藏古琴。经过几天漫长的等待,好不容易等到了11日。午后,和郑晓韵博士及川大古琴社的王心嫄等三位小友按时赶往四川大学博物馆,心里免不了还是有些激动,像是要去见一位心仪已久终于可以见面的朋友时的心情。

接待我们的是库房管理部的达瓦扎西老师,他说,霍巍馆长亲笔批示,只允许郑晓韵博士和我两人可以进入藏品库内亲炙宝贝,琴社的三位小友则只能在库房外面。对于这样难得的机缘,我心中充满感恩。

达瓦扎西老师非常专业,办完严格的签字手续,按照规定要求我们将所有背包存在库外后,便带领我们只携上两架相机进入了戒备森严的库房。他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打开库房藏品柜,取出珍藏的古琴,一张一张让我们认真细看、拍照。除三四张琴做工较精致外,其余不足观,甚至有一张充其量是道具琴,琴身轻而薄,琴首作夸张的双髻状,像个米老鼠的头,做工粗俗,是行内俗称“家具琴”者。在看过六七张明清各式琴后,扎西老师遗憾地说,为配合非遗系列讲座,前两天陈展部已经将“龙璈”琴陈列到一楼大厅的展柜中,我们今天只能隔着玻璃展柜一睹芳容了。

一楼展厅不太显眼的位置,“龙璈”琴静静地立在展柜中,在冷光灯的烘托下,清晰可见残存的三根丝弦稍显松弛地挂在琴面上,七枚青玉轸歪歪斜斜地挤在轸池中,全靠着绒剅的牵扯才不至于掉落下来。十三徽不像螺钿质的,而是金徽,只因年代久远,间有修葺、蒙尘,金徽有些黯然甚至剥落。琴底琴面均有数处朱漆补髹的痕迹,青玉雁足也是精致的镂雕花卉纹饰,透露出些许华贵、雍容。而整张琴就像一条饱经风霜、历尽磨难的老龙,不声不响地蜷曲一隅,默默注视着变幻莫测的人世,有几分无奈,几分落寞,更似有一声“弦断有谁听”的沉重叹息。然而毕竟是身世不凡的宋琴,那满身的蛇腹断纹和细密的牦牛断纹,依然从经典的器形、精致的做工和斑驳的漆色中展现出少有的美丽风华。诚如网络语言所形容的,“和你只隔一厘米远,却不能轻抚你的容颜”,此刻伫立在展柜外端详这张名琴,正是这种感觉。

仔细分辨琴底板上的琴铭,颈处龙池上方是非常整饬、精致的阴刻篆书琴名“龙璈”两字,龙池两侧齐肩处从右至左是两行阴刻楷书铭款:“飞龙九五,敷咏天渊;大璈大夏,兮哉圣贤。”(标点为笔者所加),结体谨严,笔力精劲,颇具唐贤楷书的法度。

要读懂这段铭文,就不得不说到《易经》。“飞龙九五”中的“九五”一词源于《易经》的首卦——乾卦。乾者象征天,因此也就成了代表帝王的卦象。乾卦由六条阳爻组成,是极陽、极盛之相。从下向上数,第五爻称为九五,九代表此爻为阳爻,五为第五爻的意思。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乾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最佳一爻了。这里的“九”本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判别数字阴阳属性的符号。九五固然是乾卦中最好的一爻,但九五代表至尊倒也不全是因为它最好。实际上每个爻位都有特定的代表意义,第五爻本来就是君位,这个位置代表的就是帝王,在乾卦中阳气在这个位置达到最盛,代表的是广施德行,慢慢积累,从初九到达这里,恰恰是最中正刚健的好位置,这个位置就是帝王之德的象征,别的身份不可能配得上这一爻。所以《易·乾·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九四)。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九五)。”孔老夫子也解释为:“圣人作,而万物睹。”

再来看《辞海》 “九五”条,释文如下:“ 《易经》中卦爻位名。九,阳爻;五,第五爻。《易·乾》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疏:‘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飞龙在天……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后因以‘九五’指帝位。”(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2002年版缩印本第871页)

我们可以这样来推断:“龙璈”琴的原主人定是身居帝王之位,琴上铭文既喻示了其九五之尊的地位,也是对圣人作(琴)器由衷的赞叹。试译成白话即:飞龙高居九五之尊,布施咏唱于天渊之上;伟大的乐器伟大的华夏,啊,伟大的圣贤!

正因“四唐琴”的地位尊崇,裴铁侠才没有像他收藏的其他琴那样,再在琴底上镌刻自己的名款、印章。因此,此琴如果断为宋琴的话,其原主人当在宣和殿(北宋皇宫著名宫殿,前后经历始建重建,后称保和殿,用以藏书藏画,北宋皇室三大藏书处所之一。著名的《宣和书谱》《宣和画谱》都与此殿关系密切。北宋末年,宋徽宗在宣和内府设“万琴堂”,广罗天下古琴神品于其中)里求之。

拙见只是抛砖,究竟如何,仍有待学界、琴界的继续挖掘和研究。

(本文照片由苟世建、郑晓韵提供)

参考资料 :

①唐中六:《巴蜀琴艺考略》,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

②杨晓:《蜀中琴人口述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第1版。

③绍南文化:《易经》,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猜你喜欢

古琴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最“孤独”新生火了!这个专业被他一人承包了
琴类投资有升值空间
浅析古琴文化的现状及展望
寻访千年古琴
三千岁传统乐器的新生态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古琴艺术的发展
蜀派古琴的当今演绎
广陵古琴沪上琴箫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