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中小学教师师德培养的价值导向

2021-09-10胡媚珂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10期
关键词:价值导向教师

胡媚珂

摘要:师德对于塑造教师职业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师职业行为的规范引导。本文首先对中小学教师师德培养“价值导向”问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进行简要地分析,针对论文提出背景具体提出三点内涵,进一步地,论文从两方面出发提出几点针对性建议以帮助中小学教师师德培养的价值导向的实现。

关键词:教师;师德培养;价值导向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0-198

引言

作为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建设与培养对于建设高水平教师团队以至于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十分重要。作为我国初等教育的建设者,中小学教师的地位及作用不言而喻。随着时代发展,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出现一些不规范、道德缺失的现象,本文首先对价值导向的内涵进行阐述、重点对中小学教师师德培养途径进行探讨。

一、中小学教师师德培养的具体价值导向

道德无时无刻不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出现,要么以内心规范的形式,要么以外界规则的形式,然而道德本身并不是统一层次的集合体。对于道德层次不同的人,社会应当持有不同的要求。从职业角度来说,作为一种工作,教师应当通过道德规范的培养来实现职业目标;作为一个个体,教师应当自觉培养自身道德来提升人生高度。由此,中小学教师师德培养不应是一刀切的。首先,师德的建设培养需要树立根本的道德目标。诸如认真教课、拒绝腐败、诚信第一等。其次,社会不应当以时代楷模来对所有中小学教师进行道德绑架,但是也应当鼓励那些拥有更高理想的教师对于自身道德的要求。因此,在中小学教师师德培养时,对于教育工作者全身心奉献、以自己的生命照亮学生们的人生的要求无可厚非。然而,社会大众更应该尊重各个层次的师德标准,将个体的本我需求放在首位,意识到两者是可以相互融合而不是相互排斥的。

二、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实现价值导向的途径

(一)树立职业责任感和职业自豪感

教育工作者职业理想的实现离不开职业责任感。教师的职业自豪感能够为教师实现人生理想提供动力。在现代的中国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教育地位愈加突出与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职业责任感及自豪感下降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明显。作为对人类知识文化传播及文明延续的重要工作,教师与生俱来便承担有教书育人,为国为社会培养有德之才的责任。中小学教师职业责任感和职业自豪感的建立应当基于对教育职业的认同感之上。中小学生处于未来光明但未知、身心均需要全面发展的阶段,教师不仅仅对于他们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行为极为容易被中小学生模仿。因此,中小学教师需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师表,以堂堂正正、知识储备进行知识的传播。作为一个能随时与各种鲜活的个体沟通、学习的职业,教师以人为本,将关怀人的成长、进步与价值作为关注的重点。这份职业不仅仅是对别人进行教育的过程,在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师也能够从中反省自己的不足,提升自身知识储备自己思想高度,因此说这份工作是两两相益的。基于以上论述,教师这份工作可以帮助别人各方面价值得以实现。作为一位教师,应当为自己的职业而感到自豪,社会也应该帮助中小学教师树立这种自豪感,从而获得职业成就高和人生幸福感。

(二)教师道德要实现由“外铄”到“生成”

传统儒家学者在论及道德时认为道德非由“外铄”,应该“内求”,贵在自得。外铄,强调道德的生成主要是一个外力模塑和价值引导的过程。当然,这也是必要的。但是,“道德生成还是一个道德主体‘自我觉解’、‘自主建构’的过程”。本文认为道德可以由内而外地生成,“内求”、“外铄”和“生成”不是非此即彼或者水火不容的,而是互动、相生、互为基础的。教师作为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个体,有实现基础性价值和超越性价值的自发需求。一方面,教师本身存有对自我的道德期许和为善的能力,加之以职业教育,易于凭借理性接受、践行教师职业道德;另一方面,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能够激发教师的道德理想,由“外”感“内”,转为“内养”。教师道德要最大程度上实现由“外铄”到“生成”要特别重视教师主体性的自觉和发挥。教师是师德培养的主体,具有主体意识。中小学教师师德培养要重视高扬道德主体的自觉意识、主体意识,自求自得,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教师对师德的追求不应当是源于外界的期许,而是基于自我对于道德的要求。如此一来,师德培养才能在真正帮助教师对自我内在品质的追求与完善。总体而言,作为教育的发展方向,价值导向理所应当成为中小学教师就师德培养的重中之重,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教师自省自查、自我成就,通过职业潜能的激发帮助教师群体实现职业价值及人生理想。

(三)师德培养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中小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政府和人民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標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集中体现着全体国民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荣辱观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应当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此,它具有普遍性。作为当今时代有知识储备、有责任理想的群体,教师的道德培养必然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道德实践必然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此一来,才能更好的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基础、为国家、社会培养、输送一批批有德之才从而实现国富民强提供动力。

结束语

中小学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步,有知识、有能力、有道德、有担当的青年学生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极为重要。教师应当把职业道德培养渗透进自身生活的方方面面,言行举止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全面地、认真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指导其教学工作,将学生培养成有文化、有思想、有民族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马海霞.简论中小学教师师德培养的价值导向[J].才智,2013(15):81-82.

[2]褚晓伟,周宗奎,谢和平,等.中小学教师师德的社会期望与评价-基于公众与教师视角的实证调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储招杨.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学生期望与现状评价——基于学生视角的师德建设实证研究[J].教育观察,2019,008(033):P.66-68.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乾西乡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价值导向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高中政治的教学要求探析
基于价值链导向的会展旅游产业链提升研究
秋天在哪里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价值导向分析
《琅琊榜》浅评
美育教师
教师发展
强化社会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