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寨人家

2021-09-10陈顺祥

乡村地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吊脚楼西江先民

陈顺祥

苗族是一支古老的民族。距今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部落在向北扩张的过程中,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了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舜帝即位后,“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北和西南地区迁徙。向西北迁徙的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入“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另一部分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战国时期,秦灭楚以后,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到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力。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年)到中平三年(186年),汉王朝共12次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沿武陵山脉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溯沅江水系,从湖南西南部,深入贵州东南、西南和广西境内;另一部分则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唐末、五代及北宋年间,苗族又经历了一次较大迁徙,一方面“五陵蛮”继续迁入贵州各地,另一方面,原来迁入贵州的苗族又向西迁徙,贵州各地、桂北、川南及云南都有苗族迁入。元明清时期,苗族继续经贵州或由贵州西迁滇东北、滇东南及滇南。最终,贵州成为苗族的主要聚居区,湖南、云南、广西、四川、湖北等地都有苗族聚居。

就贵州而言,黔东南苗族人口超百万,是最大的苗族聚居区。松桃苗族与湘、鄂、渝苗族连成一片,为另一大聚居区。贵州中部、西部的苗族分布比较分散,多住在高山和几县接壤的偏僻地区,与其他民族杂居相处。就苗族建筑而言,黔东南因聚居人口较多,顽强地保留着特征较为明显的苗族吊脚楼民居,其中雷山郎德、西江,从江岜沙,台江九摆、反排等最为典型。这些村寨还被列入了2012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郎德上寨位于雷山县报德乡,是贵州最早列入保护的民族村寨。郎德上寨系苗语“能兑昂纠”的意译,“能兑”即欧兑河下游之意,村以河名,“昂纠”即上寨,郎德上寨因属郎德上方,故名。寨内苗民的服饰以长裙为特征,又称“长裙苗”。寨子四面群山环绕,村前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流入美丽的丹江。有五条花街通向寨内,名曰“花街”,实为鹅卵石或青石镶铺的路面,图案具有浓郁的苗家生活气息。上寨东、西、北有木构瓦顶寨门,不甚大,是进入村寨的标志。寨中吊脚木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吊脚木楼一般面阔三间、四间不等,层数多为两至三层,两山有带披厦。寨中有两个铜鼓坪,为迎送宾客、唱歌跳舞、议事祭祖的重要场所。寨边河上原有风雨桥一座,为纪念咸同年间上寨的苗族抗清将领杨大六而建,称“杨大六桥”,后被山洪冲毁,现存风雨桥为20世纪80年代重建。上寨对面有养牛坡,每逢农历三月马日,雷山、凯里、麻江、丹寨四县交界的苗族男女青年,在此举行爬坡活动,游方、对歌、赛马,是为“爬坡节”,盛极时达万余人。另外,农历七月吃新节、十月苗年,还有13年一次的牯藏节,均是苗家比較重要的节日。

西江苗寨号称“千户苗寨”,位于雷山县西江镇,是中国最大的苗族村寨。源于雷公山的白水河,绕寨蜿蜒流淌,将西江苗寨分为两部分。河东为平寨、东引、也东、羊排;河西为乌嘎、也薅、南贵、水寨。沿河两岸是大片稻田,往山上为梯田。吊脚楼民居则依山搭建,鳞次栉比,远观若片片鱼鳞铺陈于山峦与梯田之间,气势恢宏,蔚为壮观,恍若与世隔离的世外桃源。西江,原称鸡讲,清雍正八年(1730年)置鸡讲司,乾隆二年(1737年)丹江厅设左右二营,鸡讲司为右营。民国33年(1944年)置西江镇。现有居民约1100多户,6千余人,有13姓氏,均为苗族。

吊脚楼其实是在南方地区延续多年的干阑式建筑的发展变化。雷公山地区潮湿多雨,木构干阑式建筑比较适应这种气候。由于地处山区,稻田尤其珍贵,经苗族先民的改革创新,发展出依山搭建的角吊、半吊、全吊等不同形式的吊脚楼。底层用以圈养牲畜,堆放杂物,上层住人,既充分利用地形,又节约建设投入。不过,随着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之后,苗族民居逐渐沿街布置,原来的稻田及河岸平地被吞食,失去了原来田园山居特色。吊脚楼民居布局一般以堂屋为中心向两边拓展,开间三间、四间、五间均有,均为穿斗式梁架。明间为堂屋,作祭祖、迎客和餐厅用。两次间为卧室,房间宽敞明亮,干爽透气。在堂屋(明间)往往设有可登高望远和休憩劳作的美人靠,苗语称“逗安息”。屋面多为悬山顶,也有部分歇山顶,有的民居带偏厦。苗族吊脚楼一般不注重装饰,门、窗雕饰均比较简单。近年,受旅游的影响,民居门窗趋于复杂。

除了郎德、西江,黔东南雷公山地区还保留着不少环境优美的苗族村寨。在贵州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中,雷公山地区苗族村寨占有相当的数量。另外,在黔东南月亮山区还保留着一些建筑形式更古老的村寨,如高排、脚车等。虽然单栋苗族民居的建筑及景观价值并不高,但当山、水、田园、建筑、植物这些看似无序的元素被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俨然一体文化景观时,你不得不佩服那些不知名的“景观大师”杰出的“规划力”。这是一种人与自然长期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景观,是需要时间累积和岁月雕凿才能形成的人类杰作。如丹寨的大簸箕,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显得小巧玲珑,别样精致。再如从江加榜,虽然在气势不凡的梯田面前,村寨毫不起眼,但当春耕时节,漫山的田埂如玉带铺陈,片片稻田水如镜面,倒映着似梦似幻的缤纷色彩时,你会由衷地佩服人类对大自然巨大的适应和改造能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究竟是一种落后的生存方式,还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

贵州其他苗族由于散居各地,民居大都融合了当地建筑风格,也有一些特色。如天柱三门塘村,苗族受汉文化影响较大,既有汉式封火山墙民居,还有宗祠、寺庙等建筑。松桃寨英村也与此类似。它们是因商而富的代表,但并不能代表典型的苗族民居。倒是松桃正大乡新寨村的苗族民居,外墙及巷道均有片石累砌,很有特色。其他,位于黔西北地区的苗族民居多覆草顶,建筑外墙多用夯土;位于黔南、黔西南、北盘江水系的苗族民居,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民居建筑也十分简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至今都还可以在粮仓上看到干阑式建筑的孑遗,与南方地区汉墓出土的干阑式陶仓几乎一致。这些建筑仿佛穿越了两千年的时间隧道,来到你面前,让你感觉如此悠长的岁月竟恍如昨日。 (责任编辑/黄莎莎)

猜你喜欢

吊脚楼西江先民
Stilted houses in harmony with nature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吊脚楼
西江千户苗寨
山城吊脚楼
西江千户苗寨
航拍貴州西江千戶苗寨
汉晋先民的丧葬观:以“魂瓶”为中心的考察
镜头下的良渚: 还原先民的日常生活
奇妙的博物馆
苗族民居吊脚楼的再生设计
吊脚楼“直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