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主义视角下“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探究

2021-09-10户松芳

传播与版权 2021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构主义课程思政

户松芳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命题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开展课程思政,是“新闻学概论”课程目标的内在要求,二者目标指向一致,内容显性统一,育人路径有机融合。建构主义以“学”为中心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为“新闻学概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三位一体”课程育人体系提供了参照性框架。

[关键词]建构主义;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价值内化

建构主义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尽管其理论驳杂、流派纷呈,但是基本形成了以“学”为中心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顺应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变革。课程思政的育人路径与建构主义教育的核心思想有诸多相通之处。因此,本文从建构主义的视角探究“新闻学概论”在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实践。

一、“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建构

当前,我国正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关键。“本科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阶段”[1]。高校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构成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但为了避免思政课程对学生价值引领的“孤岛效应”,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基本形成了课程思政的理论雏形。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命题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从2014年起,上海等高校开始自发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体现了二者在课程育人方面价值指向的一致性、实现方式的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3]。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既有统一性的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又充分考虑不同专业课程的特殊性,标志着课程思政建设进入升级与深化的关键期。《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的目标,“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课程思政以效果为导向,着重过程育人,注重学生潜移默化的生成性建构,实现政治认同、价值引领和文化认同。从建构主义视角看,课程思政即是重视课堂教学主渠道,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知识技能与价值导向相融合的学习体系。

二、“新闻学概论”中的课程思政特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是新闻学专业的育人使命。“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三位一体”的新闻传播育人体系,成为新时代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方向。

(一)目标指向一致

“新闻学概论”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课程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灵魂,价值引领是课程目标的内在要求,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高度一致。课程内容本身属于价值观的范畴,引导学生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5]。高校要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推进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进教材、进课堂,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并重,培养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是课程的应有之义。面对媒介多元化、传播全球化、思想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格局,“新闻学概论”要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新闻舆论在引领主流价值、凝聚社会共识、凸显中华文化自信上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从事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价值认同与责任使命。

(二)内容显性统一

新闻与政治关系密切,“新闻学概论”的知识体系本身蕴含价值构建,因此,与其他课程思政注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二者在内容上是显性的统一。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命题,“新闻学概论”课程聚焦“新闻及其本源、新闻事业的性质功能、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新闻工作的服务对象、新闻从业者的基本素养”五大主题,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新闻传播现象,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既是“新闻学概论”课程内容更新的核心部分,也是学生主体性价值建构的重要来源。

(三)育人路径有机融合

“新闻学概论”课程的知识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水乳交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专业学习与社会认知结合

反映社会变动是新闻的首要功能,新闻专业的学生需要建构校园与社会的有效链接。大一学生普遍缺乏新闻实践,因此,媒介接触和社会调查是了解中国国情、提高政治洞察力和历史洞察力的重要路径,以新闻专业眼光分析媒介热点话题,理性看待网络舆情,切实感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治国理政、定国安邦”上的高度价值引领。专业学习与社会认知结合,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又彰显新闻理论的学习价值,深化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知识体系及价值观构建。

2.专业学习与日常生活互渗

当前,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微博热搜、朋友圈、公众号、APP等使用频率较高,网络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接触偏向较为突出。而这一情形恰恰是引导新闻学专业学习的重要切入点,所以,对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学习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更为模糊。“生活即學习”,大学生日常媒介接触能够及时捕捉社会热点,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及理解,切身领悟媒体融合时代“网上网下同心圆”的新闻传播及舆论引导。此外,大学生在日常中要有意识地以新闻人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价值,在现实语境中培养新闻敏感能力。另外,“新闻学概论”课程要从新闻学专业角度引导学生拓宽媒介接触的结构、类型及内容,理性甄别、参与媒介化现实,多侧面、多角度认知社会。

3.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互嵌

新闻学基础理论本身蕴含价值规范。坚持真实性原则,不仅是新闻专业的基本要求和职业操守,也是社会化媒体时代民众信息传播的底线。脱贫攻坚的系列报道案例不仅诠释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典型宣传引领社会主流舆论导向,凸显时代精神和家国情怀,能够对学生的人生规划与职业选择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脚力、脑力、眼力、笔力,既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在要求,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俯下身、沉下心的心理定力,自觉抵御泛娱乐化的文化消费主义思潮。“后真相”时代网络舆情事件反转频发,探究情绪遮蔽事实的传播机制,思考新闻的事实本质及实现困境,既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知识内化,也能够促使学生反思新闻人的专业素养。

三、“新闻学概论”的课程思政教学建构

开展“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加强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从教育目标上看,需要在价值塑造、理论建构和情感培养上进行创新;从教育内容上看,在宏大理论、现实问题、批判方法上进行创新”[6],具体表现在课程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构建。

(一)知识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在具体的情境脉络中被创造出来的,强调知识的建构性、知识形成过程的社会协商性”[7]。“新闻学概论”课程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理论框架及其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事业根本性质、工作原则及其运行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和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位、性质、职责、使命、方针、原则、任务及队伍建设、媒体发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作出全面科学总结”[8],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立足中国基本国情与时俱进,顺应国家发展和新时代的信息传播格局,不断充实、完善、创新的发展过程。理论思维与实践经验结合,扎根中国具体语境,既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动力,也是学生建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知识体系的逻辑起点。

(二)学习观

建构性学习具有“积极的、建构性的、累积性的、目标指引的、诊断性与反思性”六大核心特征,在此基础上可演化出“探究定向学习、情境性学习、问题定向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社会性学习、内在驱动学习”等多种学习类型[9]。建构性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注重学习者的先进经验、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因此,某种意义上,建构性学习呈现的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是人们探索、认识、发现世界的方式。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结合知识生成的情境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现实认知融入“新闻学概论”课程学习。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传播展现了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四全”媒体融合的图景,相关舆情事件呈现了新闻事实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元性,需要从系统论的角度把握局部真实、过程真实与整体真实间的关系。主流媒体讲述中国抗疫故事,积极开展正面宣传和典型报道,引导社会情绪,营造稳定的舆论环境,彰显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围绕疫情信息传播的国际舆论战则显示我国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高校教师要糅合案例教学、问题讨论、校园新闻策划小组实践、读书分享会等多种学习策略,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知识层面的知晓到合乎逻辑的“阐释”,继而实现价值内化,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观点、立场、方法分析新闻传播现象。

(三)教学观

教学观与学习观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师生互动,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引導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和建构者,“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提出好的问题”[10]。从课程目标和预期学习结果出发,“以终为始”逆向进行教学设计,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情境。教师可以将知识教学与合作探究结合,选择典型新闻案例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表自我见解,辩证看待网络舆情中的不同声音,学会把握主流基调。教师要注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知理解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及其价值内化,引导学生从“知”到“思”的能力进阶,从“思”到“用”的价值转化。

四、结语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开展课程思政是“新闻学概论”课程目标的内在要求,二者目标指向一致,内容显性统一,育人路径有机融合。建构主义以“学”为中心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为“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参照性框架。基于教育的育人本质和学情特点,“新闻学概论”注重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生成性建构、价值塑造与情感认同交融,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的“三位一体”,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Z].2018-10-08.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许硕,葛舒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辨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06):84-8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Z].2020-05-28.

[5]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EB/OL].(2016-02-19)[2020-12-1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9/c_1118102868.htm.

[6]胡钰,陆洪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创新思路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11):5-17,126.

[7]郑太年.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三个层面[J].全球教育展望,2006(05):32-36.

[8]《新闻学概论》编写组.新闻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

[9]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J].外国教育资料,1999(01):35-39.

[10]欧阳芬.多元智能与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构主义课程思政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