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趣味教学法增强职高数学教学实效
2021-09-10甘晨阳
甘晨阳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不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数学都是一门必修课程。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学习数学可以训练一个人的思维,培养其理性的思考方式,还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推理、逻辑、计算等能力,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进入职高的一些学生存在知识基础差、学习能力弱等问题,在面临数学学习时,表现出怕学、厌学的心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最大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数学知识是由一个个抽象的符号构成的,对部分学生而言,学习数学无聊且枯燥。鉴于此,教师应借助有效的手段,利用趣味的教学方法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激发其学习兴趣,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引入趣味教学法,让学生慢慢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逐渐收获数学带来的成就感,进而喜欢上数学,实现数学能力的发展。
課程导入故事化
对部分职高学生而言,数学抽象且复杂,在遇到各种应用题和解答题时,需通过一遍遍的练习才能做好,且必须和各种数字、公式、定理打交道,过程繁复。有的学生体会不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趣味,久而久之,便不胜其烦。如果在课程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将有趣的数学历史故事穿插其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等差数列求和》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数学王子”高斯求和的故事,也可以在导入《等比数列各项和》这节课时,先为学生讲述“印度国王的赏赐”的故事,介绍聪明的大臣请求国王赏赐麦粒的智慧之举,以及管粮大臣利用睿智将其化解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该故事感受到数学中的趣味和魅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内容生活化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源于生活,而回归于生活。”数学教育亦是如此。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在职高阶段,数学教育更应倾向于生活化的运用,使学生能将数学知识有效用于自己的实际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大环境中。因此,教师在教材内容的教学中,应注重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对自己的生活和将来是非常有用的,从而产生对学习数学的需求,进而主动学习。
例如,在教学“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相关内容时,介绍完“印度国王的赏赐”这个故事后,教师可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情境,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如设计一个与学生今后求职相关的问题:“为了得到一份工作,一个人自作聪明地对老板说:‘这是我第一份工作,只是想锻炼一下自己,对工资的要求不高,我先做半个月,第一天您只用付我8角,第二天付我前一天工钱的平方倍,以此类推。’老板想了一下,爽快地答应了。到领工资的那天,老板只发了这名员工几块钱,他很费解,老板却说是按他的要求发的工资,甚至还多发了。你们知道其中的缘由吗?”实际上,这个问题不难解决,老板是这样计算的:8角=0.8元,0.8元的平方是0.64元,0.64元的平方是0.384元……照这么算,这名员工的工资只会一天比一天低,到最后自然没有多少钱了。但是,如果当初他在跟老板提要求的时候,要求以角为单位来结算工钱,那么工资就是一笔巨款了。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看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严谨及实用,由此激发其探究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游戏化
职高学生大都处在青春期,喜欢新鲜感和有趣的事物,喜欢玩游戏。学生通过玩游戏可以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满足自身爱探索的欲望。很多生活中的小游戏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如七巧板、荡秋千、跳棋、象棋等游戏。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游戏,可以让数学知识变得直观而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概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抛掷两枚同样硬币的小游戏,算出硬币正面同时朝上的概率,或是抛掷若干质地均匀的骰子,得出某数字或某几个数字同时出现的概率。通过这些小游戏,让数学知识更形象生动,学生在“玩一玩”中便清楚地理解其中的原理。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得愉快,还能让教师教得轻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发现学习数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学好数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摒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应根据职高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知识结构基础,采用适宜、适当且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打造一个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同时,教师需将数学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并引导学生将数学理论知识变成具体实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由此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使其有计划、有目标地学习,能够学以致用。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昆山第二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