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投影技术在博物馆展览展示中的应用浅析
2021-09-10纪烁
纪烁
摘要:在博物馆展览展示中,展示手段多变万化。随着新技术不断的推陈出新,全息投影技术也将在博物馆展览展示中被廣泛应用,为博物馆展览展示添加了新的展示手段。虚拟、逼真、梦幻般的展示效果使得静谧无声的博物馆动起来、活起来,能够让更广大的参观游览者感受到历史沉淀的同时享受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趣味性,互动性。
关键词:影像学;全息投影;应用技术
一、全息投影技术的概念和原理
全息投影技术(front-projected holographic display)也称虚拟成像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记录和再现的技术。
全息投影技术其第一步是利用干涉原理记录物体光波信息,此即拍摄过程:被摄物体在激光辐照下形成漫射式的物光束;另一部分激光作为参考光束射到全息底片上,和物光束叠加产生干涉,把物体光波上各点的位相和振幅转换成在空间上变化的强度,从而利用干涉条纹间的反差和间隔将物体光波的全部信息记录下来。记录着干涉条纹的底片经过显影、定影等处理程序后,便成为一张全息图,或称全息照片。 其第二步是利用衍射原理再现物体光波信息,这是成象过程:全息图犹如一个复杂的光栅,在相干激光照射下,一张线性记录的正弦型全息图的衍射光波一般可给出两个象,即原始象(又称初始象)和共轭象。再现的图像立体感强,具有真实的视觉效应。全息图的每一部分都记录了物体上各点的光信息,故原则上它的每一部分都能再现原物的整个图像,通过多次曝光还可以在同一张底片上记录多个不同的图像,而且能互不干扰地分别显示出来。通过高流明的投影机把事先经过精心制作并具有立体效果的画面或者视频均匀对称的投射于亚克力板的成像膜上。在经过光的衍射和折射,物体成像于空中。整个过程就完成了。
二、全息投影技术在博物馆展览展示中的应用:
在博物馆展览展示中,如何吸引参观者的眼球全息投影技术便成了展览的制胜法宝。针对展览展示制作360度虚拟成像系统,将三维画面悬浮在实景的半空中成像,营造了亦幻亦真的氛围,效果奇特,科技感十足。为博物馆展览展示开辟了新的展示手段。
1.适用虚拟场景及景观的展示
全息景象是指观众可以在一圈内看到幻像,全息投影系统将三维画面悬浮在实景的半空中成像,营造了亦幻亦真的氛围,效果奇特具有强烈的纵深感,真假难辩。时尚美观,有科技感;顶端透明,真正的空间成像;色彩鲜艳,对比度,清晰度高;有空间感,透视感,形成空中幻象;中间可结合实物,实现影像与实物的结合。
博物馆展览中,以往的景观表现形式多采用全景式、半景式。
360°全景展示多为地中场景展示, 270°和180°箱体展柜多为半景式展示,展示主题场景手段主要是衬景加模型、人物雕塑和场景道具组合而成。空间感的营造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而全息投影技术的纵深感强、色彩鲜艳、对比度、清晰度高等技术优势,恰恰弥补了实景制作的不足。
2.适用精品文物的展示
展柜在文物展览中起到隔绝外部环境保护文物的作用,同时展柜的多功能设计也增强了文物展示效果。例如简单的文字介绍,文物细节的着重表现等等。
全息投影技术是全息摄影技术的逆向展示,本质上是通过在空气或者特殊的立体镜片上形成立体的影像。不同于平面银幕投影仅仅在二维表面通过透视、阴影等效果实现立体感,全息投影技术是真正呈现3D的影像,可以从360°的任何角度观看影像的不同侧面。适用于虚拟数字文物展示。例如网上虚拟博物馆中的文物展示,可让观众足不出户也能欣赏到精美的文物。
全息幕采用独特技术开发的投影仪用背投式薄膜屏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贴在展柜玻璃及透明亚克力板上使用。适用于展柜的文字介绍、细部特写等视觉展示
3.也可配加触摸屏实现与观众的互动。
如今的博物馆展览展示更加注重观众的感受,参观的同时增加互动环节,让观众有参与感、认同感。
大量文物信息经3D技术的有效录入、编辑处理后,通过触摸屏更利于观众最大量的获取文化信息。通过动作系统和三维游戏引擎等技术,将传统的静态空间转换为全新的动态互动空间。在互动空间里,人们可以通过身体摆动、走动、手势等动作和虚拟空间进行互动。互动技术打破传统了静态空间模式,将人们也融为空间的一部分。
三、设计的目的和影响
全息投影技术可以将人物或物体的影像悬浮至实景中成像,其成像如3D效果,氛围似真似幻,不但效果独特,且科技感十足。将其应用于博物馆中,不仅可以使得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们能够毫无障碍的充分了解历史,与历史进行沟通,且还能够使得博物馆的‘古与现今时代的‘新相结合,碰撞出新鲜的火花。
结 语
通过多媒体技术打造的博物馆,不但提升了博物馆展示水平,而且丰富了展馆,使博物馆更具有吸引力。先进的设计理念,再加上高科技多媒体展示技术,用更好的方式、更科学的手段来满足人们的鉴赏需求,带给人们全新的参观体验。
参考文献:
[1] 王思超. 论全息投影技术在展示空间中的应用[J]. 现代经济信息, 2015,(24):318.
[2] 刘涛, 王彦入, 凡正波. 共享型博物馆的全息投影设备[J]. 中国新通信, 2018,(11).
[3] 王舒晓. 浅析全息技术、裸眼3D、虚拟现实技术的区别[J]. 电子测试,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