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思考

2021-09-10魏蓓周凯凯

科技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博物馆人才培养

魏蓓 周凯凯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物价值的认识水平日益提高,文物保护工作以其特殊作用而备受重视。通过分析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让馆藏文物得到更妥善的保护。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温湿环境;人才培养

文物是先民智慧的结晶,精神的物化,也是人类发展历程的见证。由于文物自身材质和埋藏环境等原因,很多文物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如不及时抢救保护,这些珍贵文物自身特有的历史信息将愈来愈少。对此,博物馆应将文物保护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确保文物长期妥善地保存下去。

一、博物馆室内温、湿环境现状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的发展,大量热量、废气的排放致使大气中臭氧层的破坏、二氧化碳含量增大,正因为此温度效应打破了气温的规律性,出现气温非周期性变化。尽管大多数国有博物馆配备了空调设备,可以调控博物馆室内温、湿度,但仍有不少博物馆没有设置空调,完全依赖自然调节,这类博物馆的室内温、湿度会随室外的变化而变化。对有些文物而言,保存环境温度、湿度的剧变是非常危险的。

二、博物馆室内光线辐射现状

采光照明是参观、研究博物馆文物的基本要求。因而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很难避免光的辐射。紫外光对有机高分子质地材料文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光降解、光氧化、光敏感化、光催化氧化及大气污染成分引起的光化学反应等;紫外光对金属文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文物的氧化、锈蚀破坏。红外光对文物的破坏虽远小于紫外光,但仍然对文物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作用。

三、博物馆文物修复人员现状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截至到目前,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到5058处;全国备案登记博物馆5535家[1];我国共有55处世界遗产,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遗产大国[2]。如此庞大的文化遗产资源,历经岁月更迭,历史变迁流传传承至今;与之相对应的文物保护机构和从业人员数量虽在逐年增加,但还是无法从根本上满足文物事业发展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需求,文物修复人员严重缺乏。再者文物修复人员长期以来被视为研究辅助人员,自身发展很受限制,薪酬水平低下,文物修复行业一直存在着后继乏人、传统修复技术濒临失传等问题。尽管很多高校已经陆续开设了文物保护相关专业,但从实际工作来看,一些刚毕业的学生虽然经过了专业训练,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显得“眼高手低”,实际操作能力不够,难以胜任文物修复工作。这些问题都需要逐步缓解和改善。

四、建议对策

(一)控制博物馆室内温、湿环境

由于馆藏文物种类繁多,并且都有着自己适宜的温、湿度范围。为了控制好博物馆室内的温、湿环境,需要根据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以下称措施:

安装空调系统。保证库房和展厅的温、湿环境恒定在标准范围之内。

减缓室外气候的干扰,掌握室内气候的规律,在气候不宜的季节,库房尽可能紧闭门窗,展厅开放时尽可能减少空气对流和日光辐射;在气候适宜的季节,库房和展厅都可以通风散温降湿。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控制室内温、湿环境。

使用密闭性能好的文物柜和展陈柜,尽可能封闭严密,避免柜内温、湿度的剧烈变化,减缓室外温、湿度剧烈变化对文物的影响。

使用调湿材料。以改善柜内的温湿环境,这是控制文物保存环境最常用、最简易、最有效的方法。

(二)防止光线损害馆藏文物

大多数博物馆库房选址地下,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紫外线直接射在文物上。少数博物馆因自身空间限制,只能通过涂刷反射系数大的白色材料,减少外墙吸收太阳辐射能,安装遮阳板、百叶窗或悬挂厚窗帘来遮挡阳光。博物馆照明光源的选择对防止馆藏文物的色变和劣变有着重要的意义。应选择有防紫外线功能的无紫外线荧光灯,或者使用带有紫外线滤光器的荧光灯,也可以在普通荧光灯或者玻璃罩上涂布紫外线吸收剂。目前博物馆照明主要倾向于人工照明光源,这种人工光源便于控制而且稳定。既能确保文物的安全,又不影响展陈的效果。

(三)重视文物修复人才培养

文物修复工作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加强专业人才的吸纳与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修复团队迫在眉睫。

1,搞好“传、帮、带”。

老一辈的文物修复工作者通过多年的文物修复研究、实践,总结、掌握了许多传统的修复技术的关键和要领,在文物修复实践中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些都是文物修复中极其宝贵的财富。然而年岁的推移,许多掌握传统修复技术的老同志逐渐离开岗位文物修复岗位,传统工艺面临失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博物馆通过返聘老专家、老师傅,以“传、帮、带”的方式,培养年轻的文物修复人才,使优秀的传统工艺得以传承。

2,联合培养。

博物馆和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与上海博物馆合作为例,2008年起,该学院开设了学制5年的文物修复专业,首批28名毕业生在高校毕业生普遍遭遇“就业难”的情形下,这批科班文物修复人才却在“热销”,奔赴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浙江省博物馆等多家文物研究和陈展机构[3]。这样既可以解决高校毕业生实习、就业等问题,还可以为博物馆提供精准培养。

3,在职培训。

近年来有不少具备扎实专业知识背景的科班人才走上文物修复岗位,虽然他们年轻、有热情、积极肯干,但缺乏实际的文物修复工作的锻炼和经验。参加这种在职培训,无疑是短时间提高业务能力的最好途径。培训主办单位利用国内外优质的专业资源,为培训人员提供多层次的在职培养和职业资格培养机会,为博物馆输送能“挑大梁”的复合型文物修复人才。

五、结语

文物保护工作是博物馆发展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随着文物保护队伍的逐步壮大,文物保护研究成果的日益丰富,文物保护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让文物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局宣办.数读这五年——砥砺奋进 文物事业增速不断加快.中国文物报,2017年9月8日(01版)

[2]吕舟.从苏州到福州:中國遗产保护的不平凡之路.人民日报,2019年07月27日(05版)

[3]张晓彤,詹长法.万古传物百年树人——浅谈文物修复人才现状及教育.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1)122-125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博物馆人才培养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博物馆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