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实现
2021-09-10李延超
李延超
摘要:高校志愿服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体现形式,也是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同时是中国梦同个人梦相结合的关键助推力。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笔者致力于研究如何将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同思想政治教育良好融合,在实现志愿服务实效性的同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体现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活动也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1]。针对高校大学生,如何将志愿服务活动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助推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是笔者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概述
随着国家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志愿服务是社会进步文明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志愿者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成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动体现。高校大学生作为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更是要通过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服务和奉献。
具体来讲,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指的是在校大学生出于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社会需要或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2]。根据此,可以了解在高校中的志愿服务活动都是大学生的自发性无偿奉献行为,不涉及到金钱和物质的交换。同时志愿服务的类型涵盖很多,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暖冬计划、义务支教、科技支农、助老助残、社区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等等多个方面。
二、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政教育价值体现
(一)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
凭借着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极高的契合度,志愿服务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载体。具体来讲,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乡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从而可以很好地借助这些外显性的行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现提供内隐性的教育。因为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其核心在于服务奉献和正向价值的引导,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现非常有效的载体和渠道。
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各高校在校党委、校团委的带领下,开展多种形式的抗击疫情志愿服务活动,让广大青年学子能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是亲身领会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力量,而这些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的有力体現和生动写照。因此,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载体,能够将枯燥而理论化的思政内容融入立体可感的志愿服务活动。[3]
(二)志愿服务活动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思路和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同专业特色、时代特征、社会现状有了更多的关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现今时代空谈理论是无法真正改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通过引导大学生真正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将志愿服务活动变成高校思政教育的活教材和体验式教学模式,做到真听、真看、真感受,在助人为乐中体验奉献的乐趣、在教学相长中感受收获的喜悦、在扶困助困中学会感恩和共情的魅力,从而利用志愿服务活动源源不断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让高校思政教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服务和奉献的过程中实现对于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引导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高校志愿服务在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虽然高校在逐步强化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视程度,但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在实现思政教育价值层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高校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心理认同感不强,导致思政教育影响力不足
虽然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和种类非常多样化,但很多高校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的看法仍然停留在表层,认为志愿服务活动就是去公园捡捡垃圾、去养老院陪老人聊天、去幼儿园给小朋友们表演节目等,再加上部分高校对于志愿服务的有效激励不足,导致高校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活动认同感不强、参与性不够。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容易形成参与人员比较固定、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哪怕某项活动的思政教育意义很强、爱国红色属性非常突出也无法形成有效辐射圈,带动大学生实现思想上的正向引导。
(二)志愿服务活动的时代创新性不足,没能紧跟思政教育新方向
经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普遍存在时代创新性不足,尤其近一年来新冠肺炎疫情的缘故,导致很多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多方受限,无法像往常一样开展形式多样、规模较大的线下志愿服务。面对新的外部环境,部分高校志愿服务组织采取半停工状态,日常实践基地也不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面对这样的新环境新挑战,笔者认为若想充分体现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要开拓线上志愿服务阵地,例如录制支教课程实现远程支教、利用网络联络偏远乡村助力完成暖冬计划、借助两微一端平台走进社区进行知识宣讲等等,新的形势下要不断开拓创新,为实现志愿服务活动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注入时代活力和青春力量。
(三)院校两级对于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专业性和特色性重视不足
院校两级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往往关注更多的是活动开展的规模性、实效性和影响力,很多情况下没有较多关注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同院系专业特色、职业规划等层面的关联度,例如理工类院校在开展志愿服务时仍然将文艺活动、义务支教作为项目特色,就无法真正实现将学生的所学知识同实践内容进行相互促进和联动,也就无法将志愿服务活动影响力和思政教育价值体现的最大化。具体来说,对于理工类院校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如果将项目特色向科技支教、科技支农、七彩科技课堂等方向发展,往往能够很好地实现因地制宜开展志愿服务,在适合的领域体现思政教育的深刻内涵和正向激励。
四、提升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对策及建议
(一)提升志愿服务有效激励,强化驱动发挥价值
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除了志愿服务内容精心设计、志愿服务渠道有效拓展外,还需要做好高校志愿者的有效激励,建立完善激励体制,真正调动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在高校,志愿服务激励更多侧重于精神激励而非物质激励,那么采取什么样形式的精神激励能够驱动广大青年志愿者乐于志愿、乐于奉献呢?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评奖评优、推选先进时很多同学不会将志愿服务相关经历写进个人简历,由此可见高校的评优体系中并没有充分重视志愿服务相关经历。尤其是疫情防控期下的今天,能够投身志愿服务的高校学子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所以笔者将高校评优体系进行研究探索,致力于完善志愿服务的有效激励,从志愿服务激励体制层面着手,细化激励手段,提升激励成效,让更多的人乐于投入志愿服务的浪潮中,进而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二)多渠道推动志愿服务同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
为充分挖掘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应该从志愿服务活动设计、内容完善、后续反馈、项目评估等多方面着手。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内涵,应着力打通志愿服务组织者、志愿者群体、院校专业课教师、志愿服务对象等群体间的桥梁,结合时代背景和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要求,对志愿服務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有效监管,真正让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能够感受到志愿服务活动的道德塑造功能、精神激励功能和价值引导功能,进而推动高校三全育人新格局的体现。
(三)提升高校志愿服务在疫情防控下的教育引导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新形势新挑战,高校志愿服务组织要充分立足实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在疫情期间主动深入社区、乡村等从事和疫情防控相关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群体,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有效激励和宣传引导。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现不仅仅在于个体的亲身实践,同时也应该体现在树立榜样典型的宣传影响中。当高校大学生看到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时,很容易逐步感受到每个人的命运都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养成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理论行动自觉,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历史脉搏,于无形中接受国家和时代给我们上的这场思想政治理论课。
总的来讲,高校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要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发挥的着力点,充分调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价值引导和正向激励的作用,于实践活动中完成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于志愿服务中实现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引导,将高校思政教育的课堂拓宽到社区、乡村和多种类型的实践基地中,进而为实现高校三全育人新格局助力。
参考文献:
[1]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 [EB/OL].http://www.cvf.org.cn/show/44.html,2008-10-08/ 2016-08-08.
[2]姜欢,杨悦.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6): 84-85.
[3]罗马亚.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