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创新路径

2021-09-10岳芬

红豆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课程创新应用型高校

【摘要】区别于传统高校注重大学生理论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应用型高校以培育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养成。相应地,作为应用型高校中人文社科类课程中的重要环节,美育课程及其体系的建构也应寻求一定的创新路径,以适应高校转型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美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思政文化、课程创新以及校城融合等三个方面,体现了应用型高校美育课程在教学方法、思想路径以及教学实践等三个层面的创新路径。探索我国应用型高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创新路径,已成为该课程建设面临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美育课程;课程创新

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的转型,不仅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亟需知识与能力复合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区别于传统高校注重大学生理论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应用型高校以培育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养成。

相应地,作为应用型高校中人文社科类课程中的重要环节,美育课程及其体系的建构也应寻求一定的创新路径,以适应高校转型的需要。美育课程体系在应用型高校的构建,除了注重美学基本理论的传授和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更应强调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活动的开展[1]。目前,我国不少高校仍存在美育课程设置缺乏体系的问题[2],全面建设并逐步完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任重道远。探索我国应用型高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创新路径,已成为该课程建设面临的热点问题。

一、融入思政文化元素

跟当前大多数课程体系构建的主流思想一样,美育课程的理论支撑和落脚点同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遵循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国家制订了美育课程循序渐进的差异化、针对性强的培育目标,高等教育阶段更加强调发展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注重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追求、铸就高尚的人格修养。

第一、教育理念融入思政元素。高校美育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3],具有承担课程思政理念、传播思政价值观、提升授课对象思政水平的重要价值,在审美学习过程中,将思政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审美现象的欣赏和文艺作品的理解中,是美育课程思政化的重要策略。相反,不具备思政元素的审美教育将成为缺乏既定目标和特色的课程体系。

第二、教学方法与思政方法贯通。课程思政和课程美育都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融入到专业课程、综合课程甚至日常生活中,美育和德育的融合协调了思政元素和美学元素,以跨学科的方式赋予思政教育以生机和感染力,同时更有利于以美育人目标的实现。美学教育的很多创新方法也有助于提升和丰富思政教育的手段,促进思政教育的拓展。

第三、教学实践体现思政目标。同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相比,美育实践和美育成果是最能够体现思政教育目标的。美育对思政的融入,最终是要落实在美育实践領域的。在美学课堂之外,授课对象必定将自己的美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中,审美能力和审美感受力同个人经验的结合,不仅体现了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化,即将特定的思想转化为特定的社会生活实践和社会活动。审美实践有利于思政理念产生广泛影响。

总之,美育课程并非孤立的课程体系,相反,它是融美学理论、美学实践、社会文化现象和意识形态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文化道德建设关系密切,它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具人文情怀的、更具生动性的方式,使之更具传播性和影响力。

二、课程设置多元化

从狭义的方面来看,美育课程主要指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艺术相关课程,从广义的视角来看,美育涉及的范畴非常广泛,既不能忽视艺术学科的重要性,又要把美育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要将道德教育、智力开发教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相互结合起来[4]。因此,在美育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应当发挥多方力量,解决目前高校缺乏完善有效美育课程体系的现状。

第一,专业类美育课程中的多元理论引进。如美学基础、美学导论、大学美育等,这类课程主要承担美学基本原理的传授、美学素养能力的提升等功能。但是,单一学科理论已经不足以支撑应用型本科对多元学科知识的需求,跨学科和跨文学理论的介入能够较好地规避单一学科自我封闭的风险,丰富美育课程的理论知识。

第二,通识类型美育课程中的跨学科方法植入。如音乐、戏剧、影视的鉴赏,大学语文等公共人文素养课程的开设,主要承担全方位提升当代大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在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开设美育课程时,还应当注重美育同相应专业之间的结合,能够适当引入授课对象所学习的专业思想、方法等,对于美育课程的展开是有很大裨益的。

第三,实践类型的美育课程创新。如实用美术、公关礼仪、服装设计等,通过审美实践的践行,作为主体的学生能够巩固并丰富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使学习呈现一种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再从实践践行中提升理论的不断循环的状态。此外,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科研创新活动与美育课程体系相得益彰,营造了丰盈的美育氛围。

总之,美育课程体系多元化建设是应用型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隶属于人文科学之内,更能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产生深远影响。能否构建一个既有利于理论学习、也有助于实践应用的美育课程,对于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三、以美育促“校城”结合

校城融合是当前应用型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毫不夸张地说,应用型高校最根本的办学定位是服务地方,其目的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应用型人才。[5]同时,应用型高校应当依据自身情况和办学需求,积极推行与企事业单位、研发机构、社会和政府等的深度合作模式,即贯彻产学研相互融合的培育人才模式。[6]

第一,美育理念与“美丽”地方建设思想相结合。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地方文化建设的潮流,美丽不仅体现在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人的审美水准和审美意识的提升。在塑造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的过程中,美育理论及其相应的审美价值观念的推广,才是保证人居环境长期“美丽”的关键。在观念上和理论上,美育理念为美丽地方建设提供了内在的思想动力。

第二,地方文化进入美育课堂。地方历史、地方文化进入美育课堂是当前应用型本科课程的一大趋势,尤其是在人文类课程中,诸如非遗文化进校园、地方文化名人讲座等形式,已经成为人文课程的重要特色。在美育课堂上,引入地方文化、推动地方文化在授课对象中的传播、提升地方文化的精神层次,不仅有效地体现了校城融合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为美育课程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具有启示性的教学路径,能够成为美育类翻转课堂的典范。

第三,公益美学或第三课堂的建设。美育实践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推动美育理论的传播和实践转化。例如,在传统的美学理论和实践课堂之外,建构“美育+公益”的“第三课堂”创新模式[7],切实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具备完美人格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美育课堂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走出去,让授课者的概念变“大”,授课者不再是单个的教师个体,而是整个社会,让美育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

总之,美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不仅需要应用型高校自身不同专业院系、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还需要依靠政府、企业、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力量的支援,真正实现和衷共济,全方位、多层次、渗透式和浸入式地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操,推动审美课程的实践转化。

结语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新时代关于学校美育工作方面的意见,该文件提出,要深化教学改革、开齐开足美育课程、丰富艺术实践活动等要求,这对于美学课程而言既是一种发展的契机和精神上的激励,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美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思政文化、课程创新以及校城融合等三个方面,体现了应用型高校美育课程在教学方法、思想路径以及教学实践等三个层面的创新路径,如果能够将这三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在突出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的基础上,将美育理念应用于校城融合的实践当中,对于授课者和学习者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范:《播美:美育理论与实践探索》,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62页。

[2]郭峥、周奕含:《高校美育理论与实践路径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19年版,第62页。

[3]杨立平:《高校美育是思政教育的载体》,《光明日报》2020年9月9日(16版)。

[4]王風雷:《高校美育课程发展及延边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页。

[5]汤旭梅:《大学美育理论及其教育实践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152页。

[6]汤旭梅:《大学美育理论及其教育实践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152-153页。

[7]刘洋:《高校“美育+公益”创新体系建构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223页。

作者简介:岳芬(1983-),文学博士,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该文属于2021年度常州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应用型地方高校美育类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xcy202108-kt-y)。

猜你喜欢

课程创新应用型高校
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途径探索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改革与创新
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力提升策略研究
七项技能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创新能力研究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创新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几点思考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创新性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