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2021-09-10张文莎
【摘要】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随着“大思政”、“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全程、全员、全方位、协同化”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征、新方向、新要求。学生资助工作关系到脱贫攻坚和社会公平,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助学育人是资助工作的应有之义,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在助学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全员育人的观念还没有落实到实践中,存在重视经济资助,忽视心理和精神资助的问题,需要高校各部门统筹协作,在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内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引领,并关注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其树立自强精神、诚信和感恩意识。
【关键词】高校资助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资助育人;三全育人
一、高校资助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高校资助工作目的是减轻困难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是高校人才培养服务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备受关注的民生工程,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当前高校的学生资助服务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各类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资助工作作为高校学生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发挥其资助育人功能是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途径。资助育人是指导高校资助工作的核心思想,资助育人这一目标贯穿资助工作的全过程,从政策的宣讲、落实,到具体资助措施的制定、施行,每一个环节都能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物质上的帮扶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困难学生在奉献和服务中学会感恩,培养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个人综合能力,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资助工作中事务性的工作是基础,资助育人功能的实现不能脱离具体资助工作,随着社会转型、高等教育自身改革高校资助体系不断完善,但资助育人功能以及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实现路径仍处于探索阶段。
1.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长期缺位
高校资助工作事务性特点较为突出,长期以来,从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中的资料审核到评奖评优证明资料的整理,高校辅导员和高校的资助工作部门在事务性工作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让人们误认为资助育人的责任仅仅由辅导员和学校相关资助部门承担,这与“三全育人”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同时由于学生管理日常事务占据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时间,辅导员对于受助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难免力不从心,同时,资助工作长期以来一直徘徊于物质层面的资助,受助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健康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2.当前资助体系呈现不平衡状态
高校资助的主要功效停留在经济资助、物质帮助的层面,受助学生思想和心理方面的资助效果不明显。高校虽然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但是困难学生长期受到原生家庭经济困顿状况的影响,在日常学校生活中承受各方面的压力,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等不良心理。受助学生在得到各类资助后大部分用于维持基本生活,缺少资金支持课余拓展活动,实践能力缺乏锻炼和培养。
3.被资助学生的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缺失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现实社会中各种观念杂糅在各类文章、视频中迸发在互联网世界,影响、解构、重构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实社会中的不良示范对大学生的诚信体系和社会责任感造成重击,有些学生认为自己贫困理应受到资助,对国家、社会、学校缺少感恩之心,更有甚者存在“不要白不要”的心理,伪造困难认定的相关材料夸大事实以获取助学金。
三、高校资助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路径
1.注重协同育人,发挥不同人员的育人优势
“三全育人”理念强调全员性,全员育人意味着育人的职责不局限于某个部门某一类岗位,需要全体教职工强化育人意识和责任担当,尽己所能在自己本职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完善资助育人机制需要统筹协调教学与学生管理的各个环节。高校的管理人员在组织勤工助学工作中,不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协助做事的层面,更要依托日常工作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高校专任教师授课过程中或者课堂外与学生交流中引用阐释国家的资助政策,让学生感受到资助体系对于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体会我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2.精神资助、能力培养与物质资助相结合
高校资助工作中应重视受助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等部门协作主动关心和了解困难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掌握自主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引导其树立自尊自强自立意识。开展勤工助学的基础上,高校应当结合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就业创业等各方面为困难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社会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推进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
在诚信教育方面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树立自尊自爱的意识,认识到诚信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过程中,应当首先引导学生树立自强的精神,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更多地以有偿激励的形式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和知识获得资助,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建设的岗位、社会服务性岗位,让他们在奉献付出中收获自身的成长和感恩的心态。
参考文献:
[1]张远航,郭驰.“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的逻辑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20(07):107-111.
[2]贾红霞.高校资助工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5):99.
[3]王鑫,陶思亮,朱惠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育人角色与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0(05):87-91.
[4]魏金明.“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新使命与角色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2020(02):96-99.
作者简介:张文莎(1989.11—),女,汉族,籍贯:山东济南人,广东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硕士学位,专业:法律(非法学),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