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研究进展
2021-09-10周慧明
周慧明
摘要:幽门螺杆菌已经被证实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感染源,并与肝胆病、高血压有一定的联系。近些年来,对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不在局限于西医,国内中医研究工作者热衷于探究如何利用中医药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相关性胃病,而国外对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发病机制的研究愈加深入、多元化,业内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机制及其个体化治疗,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本文主要是针对国内外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研究现状、治疗方法等展开论述。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研究进展
不少临床学者、专家看重中药抗幽门螺杆菌的临床、药理、治疗研究,已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发现单味中药、中药复方都对幽门螺杆菌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如大黄、大蒜、清热解毒类中草药等。并且,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相关性胃病,比对临床直接采用抗生素治疗,其副作用更低,对肝肾功能无碍。所以,近些年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重点,逐步从病毒菌株感染揭示发病机制,转移到中医药治疗方面,以下是主要是研究进展综述:
1国内外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发病机制、治疗研究情况
从1982年的首次成功分离幽门螺杆菌到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将幽门螺旋杆菌列为第1类致癌原,再到中医药研究幽门螺杆菌及胃病治疗,国内外对于幽门螺杆菌以及相关疾病研究就从未停止。
1.1国外发病机制、治疗研究现状
国外在证实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病的病原菌后,致力于揭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病的发病机制,明确具体的感染途径,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病发病病因之一,在治疗胃病时往往会采用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作为根除Hp治疗方案,问题在于这种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明显、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因而国外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发病机制的研究,集中在揭示菌株自身致病性、致病菌株及其机制上,旨在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便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例如,Cao等利用幽门螺杆菌诱导蒙古沙鼠黏膜发生神经内分析,来揭示胃病的发病机制、幽门螺杆菌引起的病变机制,发现接种幽门螺杆菌后胃粘膜随即出现了萎缩、肠化生等情况,但并未观察到任何胃部肿瘤,由此证实不同幽门螺杆菌菌株感染的发病机制不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菌株自身致病性不同,临床治疗应筛选幽门螺杆菌致病菌株,再采取相应的抗生素进行三联或四联疗法。
1.2国内发病机制、治疗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早就从分离、培育幽门螺杆菌转变为探究其中医药发病机制上,立足于中医、蒙医理论对幽门螺杆菌引发相关性胃病进行阐述,现如今公认的说法是在中医范畴,幽门螺杆菌是“邪气”的一种,且具有一定“毒”的性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病理、症状契合中医疮疡理论;在蒙医范畴,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属于“粘病”,蒙医药治疗“粘病”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及蒙医学者、专家们已经证实了,部分草药具有明显的抗幽门螺杆菌、提高免疫功等作用。基于中医药(蒙医药)研究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发病机制,多是从中医疮疡理论入手,探析幽门螺杆菌对人体的影响、抑制幽门螺杆菌有效的中草药及复方。
例如,周曾芬为了验证单味中草药对幽门螺杆菌的抑制作用及效果,就采用大蒜、大黄开展了体外抑菌实验,将实验结果与常用的西药抑制幽门螺杆菌效果进行对比,证实了大蒜制剂的抑菌效果是高强度,大黄煎剂液的抑菌效果则是中等强度,且浓度越高则对幽门螺杆菌的抑制效果越强。阿拉腾图雅从蒙药疗法入手,探究蒙药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临床疗效,发现以蒙药传统制剂(状西-6,如达-6,巴特尔-7)三联药物辨证施治,比对传统三联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胶囊),临床疗效愈加突出,且無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2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病研究展望
国内对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多是从中医、蒙医视角入手,且中医药(蒙医药)研究逐步兴起,无论是体外实验研究,还是临床疗效观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单味药或是复方用药,都能有效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特别是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复方药。与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治疗所存在的不良反应、易反复、长期使用损害肝肾功能等问题相比,中药(蒙药)或是中医药(蒙医药)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其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效果更佳。
如斯庆图娜拉等选用蒙医临床上最常用的两种蒙药-五味清浊散和十味黑冰片,通过体外抑菌实验发现具有明显的抑制Hp作用。曹杨等围绕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比较西药与中西药结合治疗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结果证实西药与中西药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无论是清除率、根除率两者差异不大(89.14%vs 87.15%,83.10%vs82.11%)但中西药结合治疗未发现不良反应,还能用于青霉素皮试阳性患者,认为中西药结合治疗副作用低、适用范围更广。因此,今后对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多是从中医、蒙医与西医结合治疗入手,寻找有效、副作用低的用药方案,对抗幽门螺杆菌的中西药治疗方面展开进一步研究。
结语:总的来说,比对国外对幽门螺杆菌感染途径、作用机制的研究,我国更热衷于从中医、蒙医理论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发病机制、治疗有效方法、临床疗效展开研究,学者、专家们也非常关注中药、蒙药与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差异,以明确其发病机制以及个体化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沈丽莲.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中医药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015(007):257-259.
[2] 牟杨龙, 张振华, 辜丽军,等. 祛菌通幽汤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临床研究[J]. 微生物学通报, 1991(5):283-286.
[3] 柳云恩, 袁媛. 蒙古沙土鼠不同幽门螺杆菌菌株感染相关性胃病的研究进展[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1, 019(023):2467-2472.
[4]毛艳,王炜娇. 中西医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1):256-258.
[5]陈秀珍.中医药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07):71-73.
[6]斯庆图娜拉,李咏梅,刘磊.蒙药五味清浊散和十味黑冰片散抗幽门螺杆菌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09):1546-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