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护理在新生儿湿肺经呼吸机辅助通气中的影响案例分析
2021-09-10赵幼俐
赵幼俐
一、前沿
新生儿湿肺又称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困难或第Ⅱ型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出生后出现短暂性气促,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羊水吸入综合征稍相似,但多见于足月儿或足月剖宫产儿,其症状很快消失,预后良好。本病与肺内的液体增加及肺淋巴引流不足有关。如肺泡内及间质内液体多,吸收延迟,或有液体运转困难,以致出生24小时内肺泡存留较多液体而影响气体交换,出现呼吸困难,再加上转运功能不全,这是本病发生的主要机制。常多见于剖宫产儿,因其肺泡液未被挤出,亦多见于吸入过多羊水窒息儿。患儿大都为足月儿,多数在出生后6小时内即出现呼吸加速(>60次/分)。轻症较多,症状仅持续12~24小时。表现为哭声低弱、发绀、轻度呻吟、鼻翼翕动、三凹征、呼吸急速(可超过每分钟100次)。肺部阳性体征不多,听诊可有呼吸音减低和粗湿啰音,PaO2略下降。个别病例可见呕吐。PaCO2上升及酸中毒均不常见。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多用于病情严重患者的抢救中,新生儿作为具有特殊性的群体,在刚出生时容易出现呼吸不畅、呼吸窘迫等不良现象,治疗不及时则患儿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患儿中加强患者的护理干预,对提高通气成功率具有重要价值。
二、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患儿覃诗盈毛,男,因“窒息复苏后呼吸因难5分钟”于2021-07-28,06:55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1℃,脉搏146次/分,呼吸62次/分,血压69/39mmHg,身长50cm,胸围33cm,体重2910g。足月儿外貌,神清,精神反应一般,肤红,口周无发绀,气管插管下呼吸尚顺,胸廓抬举可,未现吸凹征,双肺呼吸音粗,末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津齐,心音尚有力,无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扪及,肠鸣音未闻及,四肢活动,肌张力正常,原始反射未做。
初步诊断:1.新生儿湿肺2.新生儿窒息。患儿窒息复苏后有呼吸困难等表现,予气管插管转入我科,转入后予按呼吸机富护照同期,PC-AC模动,参数:PIP/PEEP l6/5cmH2O, FiO235%,RR 40次/分,遵嘱执行。
鉴别诊断:新生儿湿肺。
2.2 病情观察及临床治疗
(1)完善相关检查,如三大常规、血气分析、血培养胸腹片等了解内环境和感染源;
(2)患儿需呼吸机辅助通气,置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予保暖,监测生命体征、SPO2,记尿量,
(3)呼吸机辅助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
(4)羊水血性,子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预防感来治疗,适当镇静。
(5)禁食,补液维持内环境稳定,液体量50ml/kg,注急监测血糖情况。
2.3精细化护理
(1)上机前护理
在未予以呼吸机辅助通气前,需要对气管插管物品予以检查,保证呼吸机可以正常应用,同时设定呼吸机参数,做好上机前相关的准备工作。
(2)心理安抚
在患儿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要及时与其家属沟通,将辅助通气治疗的作用、内容、预后状况等信息为患儿家属详细讲解,耐心为其解答相应的疑问,增强患儿家属的认知程度与配合度。
(3)环境护理
安排专门人员对患儿所在病房进行打扫、消毒和通风,适当调节室内的温度与湿度,做好患儿的病房分区,避免院内交叉感染的出现。
(4)体位护理
及时对患儿的体位进行调整,将床头抬高15-30°,避免食物反流的发生;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可以对患儿的四肢、背部进行轻柔,促进其体内血液的流动,做好压疮、褥疮等并发症的预防工作。
(5)病情监测
对患儿进行24h心率、血压及无创性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并注意观察胸廓起伏是否对称、有无自主呼吸、人机是否合拍、患儿反应、皮肤颜色有无发绀等。每2h记录1次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呼吸机各参数。如发现血氧饱和度下降,首先检查血氧饱和度传感器悬否松动,其次检查呼吸机各连接管是否漏气、气管是否移动﹑脱落、是否痰液阻塞等,及时给予处理,如患儿有人机对抗现象,在排除以上问题后,患儿症状仍无改善,应及时报告医生,必要时按医嘱给予安定、鲁米那钠镇静或用肌松剂处理。做好基础护理,保持静脉通畅,用输液泵24h均衡输入,经常巡视,并做好记录。
(6)吸痰护理
对于患儿口腔内部的分泌物,护理人员必须要及时处理,在出现痰鸣音、呼吸困难、气道峰压升高现象时,可对其进行吸痰处理,防止呼吸道感染的出现。震颤排痰:依照前胸–背部-双侧腋下顺序,手掌紧贴患儿胸壁,在呼吸末施加适当压力,控制力度,轻柔的上下抖动,各部位重复7个呼吸周期,促使患儿排痰,每次排痰持续12min。机械吸痰:在排痰后听诊,若伴随痰鸣音,或气管内有痰液涌出,皮测血氧饱和度SpO,下降等,给予机械吸痰,坚持浅层吸痰原则,管头端与呼吸机Y型管及气管插管连接,持续机械通气下吸痰,每次5s,注意:吸痰管避免高于器官插管末端(0.5cm),依照患儿需求重复数次吸痰,完毕后将吸痰管退到冲洗口,以控制阀控制注入生理盐水,冲洗吸痰管。
(7)口腔护理
做好患儿的口腔清洁工作,对于部分出现口腔感染迹象的患儿,还需及时借助碳酸氢钠溶液对其口腔内部进行护理,以此来达到祛除黏附细菌的效果。
(8)气道湿化
在呼吸机上装配加温加湿装置,对患儿气道湿化,保障温度控制于36℃左右、湿度控制于65%左右,以无菌生理盐水、氨溴索为湿化液。
(9)撤机后护理
患儿病情稳定后,按照医嘱拔管,为减轻水肿,可以在拔管前予以花儿静脉滴注0.3mg/kg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保证气管内痰液完全清除后予以拔管处理,在拔管后要继续对患儿的基本体征予以监测,保证患儿的安全。
三、结果
观察至2021年7月28日09时0分,患儿在呼吸机辅助通气下,氧和及呼吸困难都较前好转,监SPO2>95%,抢救成功,继续观察治疗。抢救的同时已电活通知家属,家属对抢救工作知情, 并表示积极配合抢救治。
四、讨论
新生儿湿肺又称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困难或第Ⅱ型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新生儿的机体发育不完全,所以抵抗力差,且没有表达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生儿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期间的难度,基于此,医院相关领导人员必须要从儿科护理工作人员入手,加强其工作技能与个人素质的培训,从而有效的降低各项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时,取得良好疗效,却也导致各种严重并发症,影响了患儿预后,甚至威胁患儿身体健康。常规护理是临床最为常用的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主要针对患者的病情予以相关的护理措施,从而促进病情的改善效果,但是随着临床医学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需要量的增加,常规的护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临床的护理需求,因此寻找可以满足人们需求的护理模式一直是临床探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常规护理干预,多使用开放式吸痰,容易导致呼吸机通气中断,无法持续通气,影响通气效果,严重时甚至导致呼吸暂停、气胸等严重并发症。精细化护理,通过心理护理、环境护理、震颤排痰、机械吸痰、口腔护理、气道湿化等,在保障呼吸机持续通气的同时,提高吸痰效果,弥补传统吸痰时的缺陷,增强患儿通气功能,避免了通氣中断可能导致的各种并发症发生,改善了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湿肺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过程中,采取精细化护理干预的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降低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