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腹腔镜技术在肝胆外科临床应用中的体会
2021-09-10张义攀瑜万祖友张欣蔚罗晗
张义 攀瑜 万祖友 张欣蔚 罗晗
摘要:目的:探究肝胆外科治疗中采用三维腹腔镜技术具有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间本院肝胆外科收治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实验对象,根据试验要求将50例患者实施均分成两组的措施,划分的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且各为25例。对照组治疗中采用的方法为常规手术方案、观察组治疗中采用的方法为三维腹腔镜手术方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镇痛药物使用率、满意度、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都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胆外科在治疗患者中可将三维腹腔镜技术应用于手术治疗中,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并大幅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肝胆外科;三维腹腔镜技术;治疗效果
在手术治疗中采用三维腹腔镜手术治疗模式可以显著降低手术治疗对患者机体产生的创伤,并且在手术中具有出血量少的优势,还可以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1]。目前,三维腹腔镜手术治疗已经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治疗中,特别是肝脏手术治疗与胆囊手术治疗中应用此技术可以实现提升患者术后恢复速率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间本院肝胆外科收治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实验对象,统计资料:平均年龄为(47±19)岁、男性与女性患者人数各为27例与23例。其中,属于肝囊肿疾病的患者人数共有13例、属于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共有21例、属于血管瘤疾病的患者共有7例、属于胆管癌疾病的患者人数共有9例。根据试验要求将50例患者实施均分两组的过程,划分的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且各为25例,对比两组资料数据未表现出明显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治疗中采用的手术治疗方式为常规方案,具体手术过程为:麻醉實施硬膜外麻醉模式,帮助患者处于仰卧位状态,选择患者腹直肌部位并实施钝性纵向分离过程,将患者腹膜有效切开后结扎与牵引胆囊管,分离胆囊动脉并实施切断与结扎的过程。运用电刀实现胆囊游离并对胆囊管理进行结扎,将胆囊切除后运用电刀进行止血。观察组治疗中应用的手术治疗方法为三维腹腔镜方案,具体手术过程为:麻醉与对照组麻醉方式相同,将3D腹腔镜置入患者体内辅助手术治疗,实施囊肿开窗措施并采取引流与切除囊肿的过程。在治疗胆结石病症患者时应用胆总管切开措施,运用3D腹腔镜探查患者胆道发生病变的部位,引流中应用T型管处理存在的胆道梗死与感染。在治疗胆管癌患者时,利用3D腹腔镜辅助病灶切除过程,将健康的肝脏有效保留。在治疗血管瘤患者时,利用3D腹腔镜辅助手术将血管瘤有效切除。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应用不同手术方案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镇痛药物使用率、患者对治疗具有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手术中的各项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将各项观察指标输入SPSS19.0统计软件内实施分析与统计过程,展示数据时分别应用均数( )与(n,%)表示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并分别前实施t检验与χ2检验验证结果。若SPSS19.0分析与统计后给出的数值低于0.05,表明两组数据对比具有明显化差异并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镇痛药物使用率与满意度的对比
从下表统计的数据可知,观察组患者镇痛药物使用率与满意度方面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的对比
从下表统计的各项手术指标数据可知,观察组手术各项指标要明确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
从下表统计的两组并发症发生人数并计算发生率后,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数据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在外科手术治疗中已经普遍采用了腹腔镜技术并充分发挥出了腹腔镜技术的作用,能够实现手术过程达到精确化要求,主要是将腹腔镜置入患者体内病变位置,治疗医师通过观看腹腔镜即可精准的找到病变位置并进行切除治疗[2]。
本次研究针对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肝胆外科手术治疗中的疗效进行了实验研究,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患者镇痛药物使用率、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手术中各项指标都显著优于常规手术治疗方式,原因是通过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可帮助治疗医师精准的找到病变位置,只需要针对病变位置进行治疗,显著降低了患者手术治疗创伤及出血量,因创伤小而显著降低了疼痛感,在治疗后无需采用镇痛药物,并且同样因为创伤小而显著降低了住院时间等,提升了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肝胆外科手术治疗中可广泛应用三维腹腔镜手术治疗措施,可精准并清晰的找到与观察病变位置,在保证手术治疗有效性的同时促进了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参考文献:
[1]张珂诚,陈凛.三维腹腔镜应用于胃癌手术的评价和展望[J].中华外科杂志.2018,56(08):583-585.
[2]朱立,周菁楠.三维腹腔镜技术在一体化手术室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12):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