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主流电影的创新与突破

2021-09-10张洋

红豆教育 2021年12期

张洋

【摘要】在数字媒体强烈的冲击下,受众的观看方式、观看习惯,接受信息的感官模式都已渐渐发发生改变。对电影创作者而言,一味的以传统形式呈现影像的模式已经不足以吸引住伴随着新媒体时代而成长的观众目光。因此,在面临互动电影、VR电影、吸引力电影等新电影形式的兴起时,传统主流电影也迫切的需要突破和创新。本文以《我和我的家乡》为例,探讨主流电影的创新与突破。

【关键词】主流电影;小品化电影;影像创新

《我和我的家乡》这部影片由张艺谋导演担任总监制,由宁浩、徐峥、陈思诚、闫非和彭大魔、邓超和俞白眉几位导演共同执导得五个短篇故事,分别是由葛优等演的《北京好人》,王宝强、刘昊然、黄渤等饰演的《天上掉下个UFO》,有范伟、杨紫等饰演的《最后一课》,闫妮、邓超等饰演的《回乡之路》,以及沈腾、马丽等饰演的《神笔马亮》。影片以短片集的形式在传统的电影院上映,无疑是开创了先河。在现当代以短、精、快为主的视听习惯下,以短片集的形式出现迎取观众的芳心,一方面是创作者们别出心裁的尝试,另一方面也是在向观众的喜好靠拢。但以短片组合的形式在传统的影院模式中呈现,是否可以很好的与当代媒介文化相融合则是研究者们需要去探讨的问题。

一、碎片化所致的短片集合

伴随着新媒体科技的出现,人们的生活变得越发碎片化。在以往人们单纯的日常生活的实践中,人们的工作实践已经渐渐的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实践中,生活和工作的界限变得模糊。智能手机的普及讓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处于工作状态,生活与工作混为一团,但人们却乐在其中。这样的生活实践早已变成新媒体时代受众的一种惯习,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更是强化了受众的视听习惯。人们已经没有太多的耐心去观看90分钟的电影,他们更希望通过抖音的短视频的讲解,在几分钟以内了解到整部电影的内容。人们也不太愿意去看长篇大论的文字,更愿意选取用短小、精炼的文字取而代之。微博、微信的文本中,短文字加短视频的形式无疑是最受在互联网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的欢迎的。

《我和我的家乡》正是乘坐了当代受众变化的班车,迎合了碎片化时代年轻人的习性。五个短片都能在有限的时间条件下,讲完故事,抓住观众的共情之处。其中《天下掉下个UFO》以快节奏、欢快的方式,搭配黄渤、王迅、王宝强、刘昊然等一众演员让观众在有限的短片时间中品味无限的快乐。虽然是以短篇的形式出现的表达方式,但演员们的表演却依然按照电影的规格进行,这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演员极强的修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虽然电影是以短篇的形式出现,但是创作者们的艺术要求依然是希望达到极致的。

这种以短片集的形式呈现的主旋律电影被网友们戏称为找到了正确的打开方式。他们以小品化的形式,加之简短、轻快的节奏,将八十年代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上的喜剧小品,以短片集的形式,搬上电影的舞台。而我们将这种形式称为“小品化电影”。对于小品化电影来说,从新世纪开始逐渐被观众看见。而近几年短视频的转向更是让小品化的喜剧短片频频出现在个大平台。这种类型的电影渐入佳境,甚至有成为喜剧电影的亚类型之趋。

二、小品化电影的再呈现

《我和我的家乡》中的几个短片在叙事方式或者语言的表达技巧上都与喜剧小品中的表达非常靠近。喜剧小品中常常会使用幽默的表达方式,或者利用轻松、诙谐的形式去呈现社会正面临的问题。它会用敏锐、独特的视角选取现实生活中具有时代意义的,具有典型性的现实问题作为故事的题材内容。在讽刺和批判的同时,让观众在欢笑中思考近在咫尺的社会问题。比如沈腾曾今出演的小品《投其所好》,以老人碰瓷为主线的小品《扶不扶》等。这里的《北京好人》、《天下掉下个UFO》、《最后一课》、《回乡之路》和《神笔马亮》虽然不与舞台形式或电视形式呈现的小品完全相同,但其故事的核心矛盾、故事的结构、故事的主题都是从小品中衍生而来的。而五个短片都以“骗”作为串联的主线,《北京好人》中张北京骗医院,用自己的医保卡给表舅看病。《天下掉下个UFO》黄渤试验的发明家为了心中难以忘怀的爱人,将发明快递机谎称是UFO。《最后一课》为了帮助患病的父亲,徐峥出演的小范联合父亲曾经任教的乡村,演绎了一出时空穿越的戏码。《回乡之路》中邓超饰演的角色更是以骗子身份贯穿其中。《神笔马亮》中的沈腾欺骗妻子说自己在俄罗斯留学,实则去乡村扶贫。

这五部短片都以“骗”作为主线串联起每一个清洁。它们都选取了高度戏剧性的生活片段进行表达,用这些片段建构情境。比如《神笔马亮》中莫名其妙被卡断的视频信号,《最后一课》中小朋友无意掉落的手机。《回乡之路》中直播带货的网红等,这些都是发生在观众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小事,五个短片都用这些生活中细小、琐碎的片段构建出小品化的情境。而后依靠特定情境中的人物特性,让他们运用幽默、喜剧的台词,或者夸张、滑稽的动作,用喜剧的形式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比如《神笔马亮》中妻子为马亮织了一件毛衣,想要通过视频看看衣服时候合身。而视频中的马亮却用画笔给自己画了一件只有正面,没有背面的毛衣。在妻子提出检查毛衣背面的需求时,马亮又和“同屋”扮演起了网络不畅通的情境。或者妻子以丈夫出国留学为傲,在家里专门设计了一个空间为丈夫办画展,并且要求每一位来到家里的客人,甚至是完全不懂艺术的快递员展示自己丈夫的作品。这些夸张又不寻常的情节设计,配合人物诙谐幽默的语言、动作让影片不断反转,且频频达到喜剧效果。

三、小人物大情怀的再运用

《我和我的家乡》中的五部短片都紧扣“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时代的议题,每一个短片都回归乡村。《北京好人》中从农村来到大城市的表舅贯穿于短片中,让全片自然而然的关联到家乡这一符号。《最后一课》从瑞士回乡村寻找记忆的范教授,《神笔马亮》中沈腾扮演的马亮扎根茴香村,《回乡之路》中成功人士衣锦还乡,《天下掉下个UFO》中两个乡村青年的爱情都是通过小人物的事件,讲述家乡的变迁。无论是物质层面的变化,如茅屋翻新、乡村美化、农村医疗设施等都展现了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描绘出了一个新农村的景象。这些视觉符号展示的不仅仅是人们小康社会憧憬的实现,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现代化理想的实现。

在《神笔马亮》中马亮放弃去俄罗斯留学的机会去茴香村振兴乡村,一点一点改变着茴香村的一切,从墙上的画,到花田、眺望台,这些物质的改变也一点一点的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催生出了乡村的一种新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世界感染着当地人和外地人,当地人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干净、清澈的笑容,外地人如马亮的妻子及其朋友闻声而来,他们被乡村扑面而来的新气象所感染。她在花田里呼吸,看墙上的绘画,感受乡村人的热情。这是物质于精神的互动。《我和我的家乡》中的五部影片都让我们看到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

综上所述,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创造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的新兴电影形式,用小品化电影的呈现手法满足碎片化的受众审美,不仅在主题选择、叙事技巧、人物塑造上与时俱进,也在语言的使用上贴近乡村预设,五部短片为了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现实的社会,大胆使用当下最热的词语、最流行的音乐,用地道的方言炮制通俗的幽默,这种平易近人的幽默感拉近观众距离的同时,制造了极好的喜剧效果。该片的大胆尝试无疑是成功的,为主流电影后续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崔梦丽.中国内地小品化喜剧电影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