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课程思政线上实施策略

2021-09-10罗国仕

红豆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线上实施课程思政

【摘要】2020年春季学期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而采取的线上教学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兴起的课程教学新形态。课程思政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如何在线上教学过程中付诸实施,以守好线上教学这段渠,种好责任田,这是急需解决的现实课题。文章结合疫情防控期间高职线上教学的实际,分析了课程思政线上实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打造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打就德育赋能的线上课程、打磨两用并举的线上课堂”的策略。这对推动课程思政全覆盖和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课程思政;线上;实施;策略

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普遍实施和深入推进,广大教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课程思政,用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书写了一份份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的答卷。相关研究方兴未艾,课程思政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一大热点。

一、课程思政研究现状暨问题提出

在课程思政研究方面,现有文献主要从课程思政的内涵与价值、必要性以及实践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是内涵与价值。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强化育人功能的重要举措。其本质内涵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并将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起来,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施课程思政,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政治思想觉悟,筑牢思想防御堤坝。能够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分析的科学性和判断的正确性。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促进课程改革,拓宽育人渠道,丰富和优化育人内容,促使在校师生的政治思想素质普遍提升,进而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家庭、对社会产生辐射效应,推动整个社会健康发展。在职教领域中,课程思政的价值体现在政治、思想、教育和社会诸方面[1],要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须有“立德树人”的高度和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与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这“两个体系”相贯通的深度,以及“三全育人”的广度[2]。

二是必要性。当代大学生置身于信息化环境中,急需正确有效的价值引导。否则,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态势下,难以应对多元多变文化的冲击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形势下,高校要担负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貫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以改变思政教育单一灌输的局面,实现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基础课,或者是实践课,都必须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换言之,就是任何课程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育人导向,都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协同思政课进行育人[3]。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当前高校加强课程思政是对教育本质的理性回归,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创新之举。它是时代赋予的重托和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4]。因为课程思政通过发掘自身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方式容易为学生接受。同时又能弥补思政课单一教育在思政资源和时间空间方面的不足,增强育人的针对性和亲和力,达到显性与隐性结合,育才与育人统一。

三是实践途径。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课程是载体,思政是灵魂。要增强育人效果,使课程思政落地生根,则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与学生认知及成长的规律[5]。要以思政为统领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改革,确保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这是首要的环节。然后,要结合课程特点和专业实际凝练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育人元素和育人方法[6],使课程思政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内容和适合学生的方法。

再次,要开发各学科的思政资源,改革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章立制,对课程思政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同时要研究并弄清高职院校与研究型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区别所在。如此方能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有学者以高职《旅游学概论》为例探索了浸润式思想教育的路径[7]。这在如何实现思政教育途径由单一的思政课向所有课程转变,以及思政教育方式由显性简单的灌输向隐性的自然传播转变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案例。

总之,已有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对课程思政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课程思政逐渐深入人心,并普遍实施。但线上教学中如何实施课程思政相对而言涉及很少。这与“三全育人”的要求显然存在差距。而线上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形态,在2020年春季学期疫情防控背景下的教学实践中优势尽显,业已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结合高职线上教学实际,探讨课程思政实施策略,促使课程思政线上线下全覆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线上课程思政实施瓶颈

2020年春季学期,高职院校虽然完成了疫情防控时期的线上教学任务,但线上课程思政处于起步阶段,且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队伍缺乏线上课程思政素质

在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教学侧重于传授知识和培养职业技能,出现了育才与育人相分离的现象。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以能力为本位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思维定势。虽然其中也点缀了“如何做人”的教育,但对课程思政的内涵与价值还缺乏必要的认识。未能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高度运用课程思政的理念来指导教学改革的实践,突出育人的功能。而教师向课程思政设计者、主导者的角色转变也有一个过程。

教师队伍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够强。结合我校实际来看,2019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职学校。近几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在湖北省高职院校中也名列前茅。但全员全程开展线上教学始于2020年春季学期。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紧急状态下,也有不少教师因为运用信息技术较少而不熟悉信息化教学方式。在平台的选择、内容的组织、方法的运用等方面都具有临时性。教改成果未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到线上课堂。加上疫情防控时期师生均被隔离在家,教师无法通过现场观察、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容易导致德育目标缺失。即使有课程思政意识,一时间也难以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导致线上教学过程中育人功能被忽略。因此,如何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来落实线上课程思政,实为广大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而难的重大课题。

(二)高职线上课程资源不足

高职线上可资教学的优质资源不多。从慕课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异军突起,后来居上,目前的数量居全球之首。但国内的慕课建设与发展不平衡。数据显示,经教育部认定并公布的的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90门,其中高职高专只有22门,仅占5%;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01门,其中高职高专111门,占14%。

高职院校中省级、校级精品课程数量也相对较少。以我校为例,目前46个专业中,开设的思政课、专业课、公共基础课多达数百门,其中评定的省级精品课程寥寥无几。经学校验收合格的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只有13门,项目化课程不到50门。并且这些为数不多的线上课程基本上都是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发布之前建设评定的。除此之外的线上课程都是教师自建或2020年春季学期应急状态下老师们突击建设的。

由于线上课程绝大多数是教师应对疫情临时建设的,匆忙中缺乏长远考虑,课程资源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且微课、自测题等资源不足,用课时捉襟见肘。更值得注意的是匆忙中未能从课程思政的高度进行建设,导致课程思政特色不鲜明。因此,在三全育人的新形势下,高职课程建设急需融入大思政的框架中进行改造升级。

(三)线上课堂教学缺乏育人氛围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各行各业都受到严重影响。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正常开展,教育部发出了“停课不停教”和“停课不停学”、广泛开展线上教学活动的通知。全国师生积极响应并认真落实。但线上教学毕竟是第一次,很快就暴露了一些问题。以我校为例,老师们情急之下“披挂上阵”,就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有的教师不熟悉网络平台的特点和功能,不善于运用信息化教学工具。课堂教学过程中在钉钉群、Q群和超星学习通等平台之间跳转,使学生中途流失,知识传授不连贯、不流畅。教师根本无暇顾及课程思政。后经及时诊改和交流,才固定在一个网络平台上课,线上教学逐渐步入正轨,课程思政逐渐提到“议事”日程并走进线上课堂。

二是有的教师“旧病复发”,目中无“生”,顾教不顾学。如线上采用直播方式,一边展示课件一边进行讲授,独霸网络课堂,根本不给学生时间和机会,双边交流完全被省略了。這实际上是过去的“满堂灌”在线上的翻版。线上听课的老师感觉任课老师在上课,而学生是否在线、是否听讲,却难以知晓。这与突出学生主体的教改初衷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在这样的课堂,老师即使贯穿了课程思政,也不可能有实效性。

三是有的教师忽视线上教学管理。一方面线上教学任务书因课程资源缺乏导致资料引导自主学习的功能缺失。一些学习自觉性不强的学生难免退回到玩手机游戏的状态。另一方面是推送资料缺乏学习的可检测性,甚至没有设计考评环节,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比学赶帮成为一句空话。

上述种种情况集中说明了一点,就是当下线上教学中,教师队伍急需提升课程思政素质;课程建设急需开发课程思政资源;课堂教学急需营造课程思政氛围。

三、高职线上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针对当前高职线上教学中课程思政实施中的问题,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对策:

(一)打造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018年5月2日,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这是对人民教师新时代从事教书育人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和殷切希望,对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打铁还需本身硬。要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教师自身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做到育才之能与育人之德相统一,达到德艺双磬的境界。具体来说,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技艺、专业基本功和必备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作风,这些只是教师素质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则是高尚的师德。也就是说教师要能够履行育人之责,成为育人的导师。因此,要基于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制定并完善教师培训制度、课程思政考评制度,按照“双高”的标准即高超的技能、高尚的师德打造一支课程思政设计能力强和线上实施水平高的教师队伍,确保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每个教师都能从立德树人的政治高度,从思政工作体系和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双向融合的深度,从无限拓展时空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广度,按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时代要求,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深入探索线上课程思政的教学规律。通过言传身教传播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与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无比热爱,以及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服务学生的敬业精神融入到教书的义务和育人的责任之中,涵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如此,教师渊博的学识使人仰慕、信服,高尚的品行令人敬重、佩服,方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耳闻目染,于潜移默化之中得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而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完成了由课程教学向课程思政角色的转变,则能助推突出“三全育人”的思政大格局形成。

(二)打就德育赋能的线上课程

与思政课程全程集中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不同,课程思政是通过充分发掘课程自身的德育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并达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以实现课程德育赋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根植于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中,随“课”潜入“心”,润“生”细无声,让学生自然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如此,则育才与育人有机统一,相辅相成。而所有课程协同育人,形成合力,方能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

首先,线上建课是前提。所有教师都要善于学习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手段。人人都要具备线上建课能力,都能参与到线上建课活动中来。

其次,采取思政课、专业课、公共基础课分类推进,互补共融的方式,由教授或专业带头人牵头,组建以骨干教师为中坚,思政课教师代表参与的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团队,以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最后,其它团队学习跟进,定人定任务,列出时间表,努力经建设贴近学生实际和切合专业特点的实用SPOC,使线上建课全覆盖,为线上课程思政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学习先进,总结经验,向标杆看齐。努力促使课程由校级向省级、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不断晋级。从而将课程思政实施建立在高质量的线上课程基础上。

另外,要坚持统筹协调原则,避免各自为政。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基础课,都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努力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促进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与思政课融通,以提高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育人效果。

(三)打磨两用并举的线上课堂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渠道。在线上课堂中,教师要独具匠心,两用并举。即用心施教,用情沟通。要在与思政课保持同向同行的前提下,发掘课程自身特有的思政元素,开展线上育人活动。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这是用心施教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如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不能靠说教式的生硬要求,而应注重身教。从教师自身做起,每次课提前一周发放学习通知、学习任务指导书以及线上自测题等;提前5——10分钟组织学习通签到。这样持之以恒,形成惯例,才能彰显教师身教的感人力量。学生耳闻目染,自然习以为常,养成守时守纪、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同时,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在线上教学中展示出来的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等等,也是通过努力打磨自身而不断提升,然后使学生在“身教”的真实感受中获得情操的陶冶和人格的升华。

其次,要自然融入。课程思政不能与思政课程混淆、等同。它具有隐性教育的特点。课程思政有如踏水无痕,方显用心的功夫。如线上课堂中的案例方面,教师要选用鲜活的具有敢于担当、顽强拼搏、尊重规则、团结协作、正视挫折、用于创新、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精神的典型案例,使课程思政如盐在水,无形而有味,自然而然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再次,要切合实际。课程思政接地气,也是用心之所在。在2020年春季学期线上教学中,广大教师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灵活运用课程思政,体现了鲜明的时代色彩。对增强学生的疫情防控与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学习信心,对促进学生自我调节,克服困难最终顺利完成线上学习任务等都具有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最后线上课堂要有情感色彩。教师要有情、倾情。不能走过场而流于形式。要防止内容单调枯燥和语言简单干瘪的现象,避免将课程思政说教化、枯燥化。否则学生势必难以接受,甚至产生反感情绪。教师用情沟通,才能避免“打卡即睡觉,中途还溜号”等现象发生。才能感染学生、抓住学生,进而激情激趣,使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读书的雄心壮志。以更加投入的姿态融入到专业学习和课程思政教育活动中来,不断增强做事的本领,提高做人的水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全社会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整体跃进。

综上所述,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所有课程都承担着育人的历史使命。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的共性要求。网络无限,往事无边。用课程思政占领网络阵地,守好线上教学这段渠,是课程思政全覆盖的题中之义。实践证明,加强线上课程思政是强化线上教学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借助互联网+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伴随课程教学从线下向线上覆盖,并融合推进,才能汇入“三全育人”的时代洪流,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促使育人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程舒通.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诉求、价值和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5):73-75.

[2]韩宪洲.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EB/OL],2019年8月18日,http://edu.people.com.cn/n1/2019/0818/c1006-31301443.html.

[3]楊晓慧.关于高职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9(09):82.

[4]王丽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路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8):72.

[5]王石,田洪芳.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8(14):16-17.

[6]程德慧.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9(02)上:74-75.

[7]何勇.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浸润式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以《旅游学概论》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72).

基金项目:宜昌市2021年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基于人城共进的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三共’助推机制研究”(编号:ysk21kt079;负责人:罗国仕);湖北省教育厅“百校联百县——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计划(2021-2025)”项目“乡镇企业文化建设”(编号:BXLBX1344;负责人:罗国仕)。

作者简介:罗国仕(1964-),男,宜昌人,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所负责人,研究方向为高职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

猜你喜欢

线上实施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
浅谈O2O对传统零售业的影响
基于SPOC的混合式英语教学模式建构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非法集资已进入“线上”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