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民族地区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2021-09-10施县华张杰英张树刚
施县华 张杰英 张树刚
摘要: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水平是国家科技水平和制造水平的体现。为了实现三少民族地区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合作考核等数个方面,对三少民族地区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方法和培养模式进行探究。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少民族是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三个少数民族的统称,三少民族地区主要是指内蒙古东部地区。由于该地区多民族聚集,地广人稀,各民族有自身独特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征,并且三少民族群众虽然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但动手能力强。因此结合地域和群众优势特点,与企业专家合作,重新整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一、制定培养目标
工业机器人对专业人才有多层次的需求,对于各层次的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普遍培养以德智体美和专业知识为主的高素质人才。对于专家型研发工程师,系统集成、方案设计与应用工程师,主要通过学术型高校进行培养,注重理论学习。需要通过学术型高校的理论系统学习,对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设计有独到的见解,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设计和改进现有的工业机器人,在工业机器人的使用阶段,对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进行理论指导。对于调试、技术支持工程师,操作及维护人员,主要通过技术型高校培养,与企业专家共同培养,以实际应用为主。通过自身的理论学习,能够充分将所学理论和生产实践需求相融合,从事工业机器人及其相关设备的安装、运行、维护等生产活动,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在生产中积累丰富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和调试维护经验。对于三少民族学生,高校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三少民族人民动手能力强的优势。
二、构建课程体系
高校应该对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进行沟通和调研,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企业各岗位对学生所需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根据三少民族的优势和热点,加强核心技术和职业素养的训练,构建符合学生理论知识和企业实际需求课程体系。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两方面能力,一是行业通用能力,即本专业普遍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通常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电力系统原理以及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等;另一方面是职业特定能力,即针对工业机器人行业所需要具备的特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通常包含工业机器人系统结构、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及维护等能力。高校根据三少民族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和特点,构建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一是公共课程,主要针对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应普遍具备的理论知识,包括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语言编程、机械制图基础等。二是工业机器人技术岗位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机器人技术基础、机器人视觉与传感技术、工业机器人设计基础等。三是拓展自身专业能力的课程,包括电路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控制软件及应用、特种加工技术等。
三、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要积极发挥自身办学优势,与校外企业主动寻求合作机会,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生投入实践的同时,加快企业转型和提高生产效率,避免学生的课堂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内容脱节,做到真正的培养人才,发挥三少民族人民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加强校企双方合作,有以下几点举措:第一,企业建立工业机器人专业小组。在企业中,并非所有职位的技师和专家都适合进行技能教授。企业应该积极对在职高技能人才和具有资深经验专家进行统一训练和指导,建立工业机器人专业小组,和高校课程对接,共同和高校制定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考核标准等文件,使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紧密联系。第二,高校深入开展学生生产实习实训。学生在高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内容,需要投入到实际生产中才能体现出学习成果。高校可以和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保证学生合理权益。实习实训可以由校内和校外双导师共同带领。学生在企业中实习,不仅可以加快学生理论实践的融合,还可以降低企业人力成本,保持市场就业。第三,高校企业双方共同建立工业机器人专项实验室。高校和企业要向深度合作,就需要做到开发和创新,共同设置工业机器人研究资金,开设专项实验室。为了满足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学术型和专业型人才的特點,可以让理论较强的学术型人才参与工业机器人的制造和研究,高校和企业联合申请科研项目,充分利用企业的专家和高校的学生等人力资源,丰富校企合作内容。
四、完善考核方式
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设定完善的考核方式来检验培养质量。高校应该吸纳企业参与考核评价,促进教学和实际生产对接。一方面,考核应体现学生专业水平和个人专业能力。这一部分由高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考评。可以通过试卷和实践两方面进行评价。试卷试题应该体现学生对工业机器人的理解和认识,考查学生对工业机器人故障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实践环节按照企业相关标准进行考核,考察学生能否应对生产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应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思想品格、心理素质等进行考核。在实际生产实践中,学生还应当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和纪律观念。在考核方面,高校和企业应该加大实践操作的权重,发挥三少民族动手能力强的特点。
总结
综上所述,三少民族地区的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高校和企业共同努力,针对三少民族人民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构建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三少民族地区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军,张树刚,王玮.三少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科教文汇,2019,(03):125-126.
[2]万军,杨代强.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15):190.
[3]高婷婷,沈莹吉,崔海.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
课题:1.三少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拓展大学生实践教育途径研究 NJSC14409
2.基于螺旋理论的机器人焊接相贯管的轨迹规划研究 NJZY19360
作者简介:施县华(1967.12-),女,汉族,内蒙古呼伦贝尔人,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教育。
张树刚(1966.03-),男,汉族,内蒙古呼伦贝尔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教育。
张杰英(1965.02-),女,汉族,内蒙古呼伦贝尔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教育。
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