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立德树人
2021-09-10欧建柱
欧建柱
摘要: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有大量能够培养学生良好价值观念的知识,为了在传授学生小学语文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开展德育教育,老师应该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价值观念,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对此,本文分析小学阶段语文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渗透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方法;实践途径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在该阶段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语文课程具有一定的育人作用,老师将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充分结合到一起,可以推动学生自身德育素养的优化以及完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问题
(一)忽视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
在如今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老师过于重视学生自身的考试成绩,忽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以致于大部分学生性格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一些学生在看待问题的过程中,过于偏激。大部分老师认为,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需要借助思想道德课程,而语文课程只需要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即可。在对学生开展评价的过程中,一般会将考试成绩当做评价学生的标准,这种做法会导致学生忽视自身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影响学生今后的成长[1]。
(二)老师教学素养存在缺陷
俗话说得好:“为人师表”,老师自身的言行举止以及思想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学生会学习老师的行为以及思想,若是老师自身道德品质方面存在问题,那么将会影响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效果。一些老师认为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以及精力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上,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以及精力用到学习上,只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或者在课余时间适量为学生传授一些德育教育知识即可。因此,老师需要意识到自身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思想会为教育带来的影响,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对自身的要求,确保为学生带来有利影响。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措施
(一)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自身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小学阶段学生自身的生理年龄比较小,其自身心智还没有完全发育,对小学阶段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念以及是非观念,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品格,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约束自身行为习惯的意识,推动学生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譬如,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经常会无法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大部分老师采取的主要措施为对学生开展批评以及惩罚,导致学生逐渐对老师产生恐惧以及逆反心理。老师在遇到这种问题的过程中,不应该直接对学生开展批评,而是需要了解学生无法按时完成作业的主要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以布置背诵课文为例,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需要学生进行背诵,但是一些学生无法很好的背诵这些文章,经常是前一天背诵完,第二天便忘记,在老师检查学生背诵情况时,往往是很多学生无法熟练背诵下来,这时,老师会对学生进行批评,要求学生抄写课文。这种做法会导致学生丧失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在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过程中,如果很多学生无法熟练背诵,那么老师可以询问学生是否有按时完成作业,是哪些原因导致第二天就忘记背诵内容,帮助学生找到背诵课文的正确方法,带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背诵课文;还有一些学生无法积极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针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时,老师可以告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主要目的,让学生明白自身的行为是错误的,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够感受到老师对自身的尊重,又能够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在日后的生活以及工作中能够积极站在他人角度上思考和看待问题,而不是通过自身主观观念去看待各种问题,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借助教材提高德育教育水平
语文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育人作用,小学阶段语文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元素,并且将各种元素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进行展现,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语文课文中优秀良好品质的影响,实现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以及行为习惯的目的[2]。
譬如,在根据《吃水不忘挖井人》这节内容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把社会中的一些热点新闻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针对社会上的热点新闻开展讨论,学习其中蕴含的德育教育知识。如今社会中遇到他人需要帮助时是否需要伸出援助之手,是一个深受人们关注的问题,很多学生认为不需要帮助他人,防止侵害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有一些学生认为需要帮助他人,乐于助人是我国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其次,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模拟一个真实的场景:一位老人摔倒,是否需要将其扶起。在模拟该场景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和看待问题。最后,老师可以为学生渗透乐于助人精神,使学生明白要学会感恩他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可开展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及道德品质。
(三)开展实践活动建立良好道德品质
小学阶段语文老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以及感受我国优秀的傳统美德,并将这种感受转变成信念,为自身的行为举止进行指导,充分发挥出语文课程具有的德育教育功能[3]。
举个例子,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组织“帮助他人,深入养老院”的活动,让学生在进入疗养院帮助孤寡老人的同时,学会尊敬老人以及爱护老人。首先,老师可以提前和养老院工作人员确定好时间人数等一些活动内容,其次,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等对学生开展分组,把学生分成劳动组、表演组等。其次,在分好组后,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养老院开展实践。最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自身的感想。在社会实践活动完成后,老师可以为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表达出自身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了哪些感想,一些学生认为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明白,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一天,要对老人充满爱心以及尊重,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给予老人一些帮助,建立和谐友善的社会。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和爱护老人,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三、总结语
在小学阶段开展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意识到利用该门课程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以及道德品质,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提高对德育教育的重视,挖掘教材中德育教育内容,优化学生自身思想道德观念,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以及文明水平。
参考文献:
[1]曾东凯.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与实践途径[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0,(8):1-1.
[2]谭洪根.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与实践途径[J].女报:家庭素质教育,2020(2):178-178.
[3]刘良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9,(9):9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