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2021-09-10陈日佑
陈日佑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适当的劳动教育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融合这劳动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有帮助,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为学生更好地实现梦想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阐述了如何将劳动教育更好地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以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劳动教育;策略探究
教育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任何阶段的教育,其目的都是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培养高素质人才。劳動意识与劳动精神是人才素养的考核标准之一,因而,提升小学生的劳动素养成为小学教学目标之一。语文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之一,小学语文中的课文都是劳动精神的重要载体,因而在培养小学生劳动精神这一方面,小学语文承担了更多的教学任务[1]。
一、劳动教育的概念
劳动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教师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影响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劳动意愿、劳动习惯等。劳动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正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形成,劳动最光荣观念的建立;认识到劳动不分贵贱,尊重任何行业的劳动者,热爱劳动;具有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劳动技能,并且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教育的重点是,除了对文化知识进行系统研究以外,还使学生能够学习,参与劳动实践,培养劳动意识[2]。
二、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符合现代化教育目标的要求
通俗来讲,人的社会属性,直接决定了人的劳动属性。从某种特定的意义上来讲,没有劳动,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产生,要知道,是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整个社会,创造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民族复兴的未来力量,小学生也是未来国家、社会的建设者、主力军。如若说小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未能养成正确、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就会导致自身缺乏基本的劳动能力,在未来的生活中,也定会有诸多的不便。从这个角度来说,强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是小学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与任务,更是培养优秀的国家栋梁的重要途径。劳动的教育就是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上,通过具体、科学、合理、实施性高的方法,引导小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劳动观、人生观、世界观,让学生不论在哪种情况下,都能够依靠自己来分析、处理问题。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生的生活劳动能力,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使小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开朗性格,培养多样化的内部价值体系,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强化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
(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本质意义就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学生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素质,为学生更好地做人、做事、生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还能够令学生在学习中明白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创造了国家,让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明白劳动于自身而言的重要性,学会在劳动过程中独立思考,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学会积极探索,通过探索积累经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营造良好的劳动环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引导小学生在劳动中学习,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劳动能力、学习能力,还能够拉近小学生与教师、同学、家长之间的距离,将劳动教育中的薄弱部分通过语文教学进一步强化起来,进而使学生个个养成爱劳动、会劳动的行为习惯。。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掌握未来就业的劳动技能,了解自己的未来需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对自己、家庭和国家承担责任。
三、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理念,深化劳动教育课程
教师作为小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在学生的语言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将课本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结合相应的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念,为未来学生生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补充、完善和优化语文课程,而且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应把握自身“引导”的教学作用,作为积极承担劳动教育的一部分,需要落实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最终目标,培养能够为社会工作的优秀人才。如果未来进入公司的人才没有工作能力,就意味着学生的教育生涯彻底失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将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教育,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帮助学生以健康快乐的方式成长和学习。
(二)把握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的载体
小学语文教学有识字、阅读等许多组成部分,这些部分构成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多种载体。只要教师有心,就能发现其中存在的能够渗透劳动教育的细节点。在识字环节,教师在进行生字教学的时候往往会联系偏旁部首让学生进行记忆。学生在自主观察生字时,也能很好地关注偏旁部首,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机会,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走月亮》一课要求学生会写“稼”和会认“穗”,那么教师便可联系“禾”这一偏旁,引导学生明白“禾”与谷类植物有关,“稼”和“穗”都与农业有关,再让他们组词“庄稼”“稻穗”等,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其种植过程,加深学生的记忆。在阅读环节,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正是教授学生阅读方法的过程,学生通过抓关键词、体会关键句等,慢慢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领悟课文的主旨。这一环节中同样也存在不少能够开展劳动教育的部分。比如,在教授《蟋蟀的住宅》时,教师可以抓住“伟大的工程”这一关键词,让学生去寻找蟋蟀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
(三)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在将劳动融入于教学的同时,还要能够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多关心爱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将时间都利用起来,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对劳动的理解、感悟。例如:在语文写作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课,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强化小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与理解。教师可以从家庭劳动教育入手,给学生布置回家帮助父母洗碗、扫地、拖地的作业,从这些具体的劳动中渗透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还可以组织带领学生去敬老院,帮助有需要的人们,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实践过程,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
结论
总而言之,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这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教育社会属性的体现,是我们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选择。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把握自身学科特点,利用并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因素,将劳动教育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一,引导学生知晓劳动意义,珍惜劳动成果,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1]谢玉梅.基于素质教育背景探究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语文建设,2019(10).
[2]康翠萍.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旨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