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现实意义
2021-09-10范成杰
范成杰
摘要: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观点为基础的,从人的生存方式去理解实践,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去发展实践哲学,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现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体性及其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學;文化道路;文明交流互鉴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内在思想逻辑
马克思是通过走进黑格尔、批判黑格尔、走进费尔巴哈又走出费尔巴哈,最后创立自己的哲学。通过理论的研究、理论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又重新回到理论,当理论和现实产生矛盾的时候,他反思自己的理论,同时也进行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的批判,其实本质就是如何看待人类自身的历史及社会发展问题。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系统的文化哲学理论,但是他的哲学观点和学术中,始终贯穿着人的自由、解放及全面发展,这就是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核心。只有紧抓这一核心内容,才能透彻理解及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及其对当代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符合中国文化发展道路
由于各个国家与民族的地理性差异,发展各不相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走过了70多年风雨历程,在实践的过程中,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研究与中国社会发展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吸取优秀思想,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中国化理论新时代。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2]。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背景下,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探索发展繁荣昌盛的文化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文化不仅要凝心聚力,还要丰富人们精神生活。随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推广和普及,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精神面貌。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体现在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等等,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能故步自封,应当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各家之所长,结合自身实际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始终坚持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后实现文化超越。文化超越具有客观性,文化的历史沿革的局限性决定着文化具有超越的必然性。局限性容易导致文化传播停滞不前,所以势必要进行文化创新再超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文化创新也是要贯彻互利共赢、文明互鉴等原则,提高文化主体思维创造力,构建创新性和超越性。文化领域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表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理念,在艺术、网络等方面宣传引导使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人民幸福感提升。
三、文化哲学下的文明交流互鉴
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坚持交流互鉴是从尊重文明多样性出发,以超越文明隔阂、化解文明冲突等观点,认为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实现不同国家文明交流的共赢共享。
首先,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文明互补的基础。文化具有多样性,多样性是由于各个文明具有差异性,在差异的前提下吸取对方优异的文化,差异的部分越多,互补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产生新的文化。相差异的事物互相补充才可能不断发展和完善,达到互利共赢,如果没有吸取和借鉴,那么文化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消失。新文化的产生是由于新旧文化交替,相同文化重复叠加达到高峰,不同文化互相补充不足,具有互补性,取之所长,补之所短。所以各个文明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借鉴。
其次,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产生新的文明。“任何人也不会否认,首创性乃是人类事务中一个有价值的因素。超越文化差异、文明隔阂是文化前进的动力,一种文化的产生经历了文化本质的冲突,在基于本身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而产生的,所以交流是产生新文化的必经之路。对文化的交流就如生物多样性一样必不可少,纵观历史,多元文化共存的地区都是文化繁荣发达的地区,比如黄河流域文化,是源于不同种族在实际生存中逐步摸索得出的,落后地区的文化都相对单一,具有保守性,没有交流的基础,所以导致文化发展相对缓慢,社会经济也随之较慢。因此,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以交流为基础,开放、包容的文化具備与时俱进的特征,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再次,文明交流互鉴是构建文明和谐发展社会的重要措施。建立开放、包容、美丽、和谐的社会是现今全球化治理的目标,各个文明和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性、科学性,具有研究价值和推广价值,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优势,发展文明和谐的社会。在不可再生资源逐渐匮乏的现在,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及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文化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可以加大力度弘扬,发展旅游业、知识产业、带动周边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会等等。中国国土辽阔,文化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可以使其他各国了解我国风土人情,增强对我国文化的认同及尊重,同时还可以带动文化产业升级,利于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最后,文明交流互鉴离不开包容互鉴。包容互鉴是文明交流的内在发展动力,交流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文明冲突,在不同类型冲突之间要做到互相包容,不能让文明冲突成为影响交流合作的因素。文化包容将是构建文明交流的重要因素,不同文明交流会产生冲突是必然的,但是文化包容才是文明长远发展的基础,可以促进多样文明的发展创新,利于人文基础发展,建立开放包容的社会。发展和而不同的理念,化解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冲突主张尊重差异性,发展多样性谋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肯定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在交流中共同发展。因此,互相包容、互相借鉴是文明交流的内在基础。
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为指导思想,结合中国文化发展实际,从大视野、多角度思考和推进中国文化文明,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发挥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力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建立互联互通的文化交流机会,为构建新时代文化理念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1(1).
作者简介:身份证号:341182199809012234
安徽新华学院 23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