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
2021-09-10张伟强
摘要: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使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人们对短小精悍、碎片化的信息资源情有独钟。在此背景下,微纪录片迅速发展,该种典型的以用户生产内容为主的传播方式,使一大批受众由信息消费者转变为信息生产者,推动纪录片不断向短小、松散的方向发展。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微纪录片的含义及特征,其次分析融媒体下微纪录片的主题选择,最后探讨融媒体下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以期为促进微纪录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融媒体;微纪录片;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2-0096-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江苏省南京市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项目“融媒体时代下微纪录片的创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GRGDYX067
近年来,新媒体巨大的影响力使内容营销再次得到人们的关注,诸如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型媒介形式的介入使内容营销推陈出新,传播势头十分迅猛。新媒体环境催生了视频网络平台,开拓了传播渠道,激发了人们生产内容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创作门槛的持续降低,人们自我表达的需求愈发强烈,纪录片也紧随时代前进步伐,产生了新的创作样式——微纪录片。融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凭借其短小精悍的特征不断冲击着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并得到了一大批受众的青睐[1]。加之微纪录片具有制作成本低、题材多元化、传播便捷等一系列优势,一大批创作者加入微纪录片的创作行列。近年来,微纪录片发展如火如荼,也引起了众多媒体及电视台的广泛关注。为推动微纪录片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针对融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进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微纪录片的含义及特征
微纪录片的含义是相对于传统纪录片而言的,其强调对传统纪录片艺术创作规律的继承、发展,表现出一系列与“微”有关的特征。首先,微纪录片的“微”是指时长的“微”。微纪录片短小精悍,通常不超过10分钟。其次,微纪录片的“微”是指传播方式的“微”。微纪录片可通过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一系列移动客户端实现高效便捷传播,且可在微信、微博等“微”平台实现一键评论、转发、分享。融媒体环境下,信息的裂变速度提升,微纪录片的传播影响力也逐渐提升。同时,微纪录片的传播方式、内容,相较于传统纪录片而言,也实现了极大的转变[2]。最后,微纪录片的“微”是指制作主体的“微”。传统纪录片主要由专业团队制作,融媒体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进行微纪录片创作,创作题材多元化,拍摄设备简单,制作周期短,这使得微纪录片受到公众的广泛青睐。上述一系列特征赋予了微纪录片深厚的内涵,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管纪录片如何发展转变,其强调真实的根本特征是不会变的。融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采用各式各样的表现手法,并基于此,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叙事艺术。
二、融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主题选择
(一)主题内容单一化
融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连续表达多个不同主题,存在不小的难度。首先,这会使主题表达缺乏明确性;其次,多主题的呈现也有违融媒体环境下受众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习惯及追求简约的审美趣味。所以,融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主题内容选择应单一化,也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致力于表达同一主题,展现的主题价值应具有清晰明确的指向性。例如,央视新闻新媒体在2017年推出的系列微纪录片《初心》,每集时长6~7分钟,作为央视在时政纪录片领域的一大创新,其对“执政理念”这一广博题材进行了碎片化处理,在制作方式上没有设置画外音解说,全程由习近平总书记本人亲述或者历史经历者口述,一集专注于表达一个主题,真实质朴,新颖独特[3]。梁家河篇主要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插队的经历,并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从群众中来”这一核心理念。又如,微纪录片《十年一画》讲述了一位商人从小怀揣绘画梦想,从42岁开始闭关10年,最终创作出了令人惊叹的作品,以此展现了该片主人公不忘初心、保持自我的价值观念。
(二)符合当代审美
融媒体环境下,各大媒体受众以年轻群体为主,这决定了微纪录片的很大一部分受众为年轻人。因而在微纪录片主题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考虑年轻受众的审美需求。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拥有不同的审美趣味,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年轻人的审美趣味更多反映在对社会现实的重塑上。当代社会不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加之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部分年轻人表现出焦虑、缺乏归属感的问题,他们期望通过微纪录片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凭借乐观向上的处事态度消除自身的不良情绪,或摆脱当下的模式,展现对社会的看法,转变趋于模糊、空虚的心理状态。以央视2018年推出的20集系列微纪录片《太阳照耀》为例,该纪录片讲述了各式各样朝气蓬勃、正能量的故事,主人公有探索无人区的探险者、征服险峰的攀登者以及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舞蹈者等等,展现了一群普通人的信仰、梦想,并表达了他们对生活、对西藏的热爱。这一主题选择贴近年轻受众的心理,且通过画面与故事赢得了年轻群体的内心共鸣,并激发了他们对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的认同。
三、融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一)选材以小见大
融媒体环境下,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水平、文化程度各不相同,不同受众群体对微纪录片有不同的情感需求及价值诉求,由此推动了微纪录片题材选择的多元化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视频拍摄设备变得越来越先进、便携,除了专业的微纪录片制作团队,每个人都可以加入微纪录片创作的行列。通过应用各种便捷的移动终端,人们可对日常生活中各种喜闻乐见的事物进行记录。创作者的多元化及受众需求的多元化,进一步推动了微纪录片题材的多元化發展。近年来,除了以央视为代表创作的一系列历史人文类微纪录片,其他大大小小的媒体纷纷创作推出了社会现实类、自然风光类等类型的微纪录片。值得一提的是,在互联网浪潮中可切实赢得受众青睐与认同的往往是那些拍摄新颖奇特、有社会意义及文化价值的多元题材的微纪录片[4]。结合微纪录片内涵特征而言,宏大的叙事难以契合其内涵特征,也难以满足社会大众如今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习惯。因而,微纪录片创作人员在选择纪录片题材的过程中,应革新传统理念,尽可能做到以小见大,提升对普通公众的关注度,选择可赢得受众价值认同的题材。
(二)进行对等交流
融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信息灌输已难以充分满足人们的信息接收需求。因此,微纪录片叙事应注重对等交流,与受众建立和谐对等的关系。如央视2018年推出的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就用了与广大受众平等的姿态进行叙事。首先,采用双视角叙事模式。如在介绍战国文物“鹰顶金冠饰”时,摒弃了传统纪录片用单一视角进行叙事的形式,采用汉人和匈奴人双重视角的形式进行创新叙事,以此有效弥补了传统纪录片单向灌输的不足。一方面,可以让受众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历史;另一方面,可以让受众在审视历史时获得一定的话语权。其次,在视听呈现上迎合受众的审美。《如果国宝会说话》十分追求简洁明了的叙事呈现。如在介绍“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时,纪录片创作人员提取了战纹铜壶中的铭文,并将其设计成各式各样的动画形象呈现给观众,显著提升了纪录片的视觉观感。同时,该微纪录片还结合主题,采用了当下年轻群体喜闻乐见的设计元素,如网络流行语、动感音乐、具有科技感的线条等等,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再次,注重故事的设计。如何实现纪录片的故事性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故事性设计十分优秀,每件文物都会讲述一个故事,以此建立起与受众的密切交互。如在介绍“人头壶”时,通过对文物外形的描绘及其意义的联想,为受众描绘了一幅生命孕育的画面,令人感叹生命的伟大。《如果国宝会说话》颇具设计感的故事,赋予了纪录片深厚的内涵,提升了纪录片的黏合度,有利于与受众开展高效的对等交流。
(三)注重细节叙事
在影视作品中,细节在推进叙事、烘托气氛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微纪录片因为时长受限,再加上叙事碎片化,难以保持受众的专注度,所以在叙事过程中应注重进行细节叙事,以此提升受众对微纪录片视听表达的关注度。尽管微纪录片不及传统纪录片一般宏大、厚重,但是通过一系列细节的呈现,同样可实现对社会生活丰富且深刻的展示[5]。如获得第二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作家微纪录片奖的《插旗》,虽然只有4分钟,但通过大量的特写镜头及全景镜头,营造出了悲伤肃穆的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颇具感染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融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不论是其产生背景,还是创作环境都有别于传统纪录片。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受众身份的转变,为微纪录片叙事策略的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因而,微纪录片创作人员应与时俱进,明确微纪录片的内涵特征,遵循融媒体下微纪录片的主题选择原则,从选材以小见大、进行对等交流、注重细节叙事等叙事策略着手,实现对一个个平凡小故事的生动讲述,积极促进微纪录片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银红.融媒体时代微纪录片创作特性之变化[J].视听,2019(03):49-50.
[2] 罗华.融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叙事策略的演变与创新[J].当代电视,2020,09(10):153-154.
[3] 郭蔚.融媒体背景下微纪录片叙事策略探究[J].中国报业,2019,16(24):135-136.
[4] 游永南.融媒体时代微纪录片的创作语境与特征[J].西部广播电视,2019, 04(07):108-109.
[5] 德吉央宗,次仁央宗.融媒體时代新媒体新闻叙事策略的创新路径[J].科技传播,2020,12(03):123-124.
作者简介:张伟强(1983—),男,山东寿光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影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