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优势效应及路径探究

2021-09-10郑玉洁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15期
关键词:有机融合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郑玉洁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办好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推动思政教育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本文以整合二者的优势效应为目的,贯彻“课程承载思政”、“思政融入课程”的理念,探索二者有机融合的路径方法,在知识传播中赋予价值导向,在价值导向中促进知识传播,建设各门课程协同联动的大思政格局。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有机融合

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等院校必须把铸魂育人作为全部工作的根本落脚点。

一、高等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根本任务

育人先育德,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内在本质,明确了教育的使命任务,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是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必要课程,深入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心工作是要探索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而二者融合的根本首先在于明确“为何教”和“教什么”的问题,回答这些问题背后的关键在于立起“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和根本标准,力求把思政教育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和基础环节,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既然“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无论课程的外在表现形式如何,它在落实这一根本任务上都是一致的,因此,各门课程之间好比志同道合的盟友,要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使课程本身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德育属性,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课程育人合力。

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以思政课程为主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思政教育奠定了坚实的根基,而近年来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探索是对传统思政教育理念新的突破,能实现教师队伍上的扩充、教育载体上的延伸、教学内容上的丰富和方法上的创新,有利于回归“立德树人”的本质,促进各门课程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职能的不断发展,为思政教育守正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优势效应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形势和新问题,从课程体系来看,高等教育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远远超出思政课程所占比例,单纯依靠开展思政课程抓德育的“孤岛效应”已经脱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大思政格局。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激发协同育人的叠加效应

“思政课程”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的课程体系,由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政治理论课组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政治理论课程有相对完整的课程资源、有成体系的教学内容和明确的教学要求,课程思政则是一种学科德育,通过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有机分解到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社会科学课程等不同类型的课程中,为各门课程赋予价值引导功能,兼具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不是简单的完成课程内容的叠加,也不能一味重德育轻智育,追求二者融合的实质不是对各门课程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功能的消解,而是在专业知识传授上彰显出各门课程的育人价值。只有充分叠加每一门课程的育人资源,建立良性共生、同频共振的教育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问题,发挥协同育人的叠加效应,实现合作共赢,彻底实现过去思政课程“唱单簧”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管齐下”效用的转变。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催生协同育人的联动效应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就是以二者协同联动和整合贯通为目的,最大限度地整合二者的优势资源。思政课程在立德树人上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天然的优势,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具有直接作用,但思政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固定性,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课程思政可以弥补思政课程的知识局限性,用方法论和科学素养引发学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育人实效。

催生二者的联动效应,就是要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显性课堂与课程思政作为隐性课堂的育人作用,在知识传授中寓意价值塑造,在价值塑造中促进知识传授,促进两者育人价值上的结合,实现跨专业的资源整合和跨课堂的资源联动。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路径探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是一项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高校需将“立德树人”的精髓融入教育教学全流程之中。当前,从实践维度看,存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联系不紧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联系不紧密,存在“两张皮”现象,结合过程中存在形式化、机械化、标签化等问题,教师往往陷入了将思政教育视为完成任务的思想误区,没能充分激发教师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目前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迫切需要走出实践误区、革新教育理念、完善顶层设计。

(一)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实现“思政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资源的有机结合

打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系统工程的关键和基础在课程,将思政课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等作為课程思政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要将意识形态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又要立足各个学科的独特视域、创新课程话语体系。

在课程教学体系中各类课程的理论架构虽有不同,比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差异性,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简单对照,但二者也有共性,都具备相同的价值特征。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创新理论等。课程思政中同样饱含了与之相对应的思政元素,如哲学社会科学中蕴含了的道德伦理、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德育符号,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中涉及了伦理价值、理性思维等方面的德育元素。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对所授内容深入分析,充分利用教师人格资源、教材背景资源、课堂情境资源等,深入挖掘深藏于知识表层和内在结构下蕴含的德育元素,将定理公式与国家时事结合在一起,将本学科、本专业、本课程相关的科学精神、价值取向及伦理道德转化为育人养料,以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播撒给学生,将教育内容从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向价值维度延伸。

(二)努力探索教学方法,实现“思政课程”显性教育与“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有机融合

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好比提味增鲜的调料,最佳的方式是将调料自然溶解在食物中直至充分吸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就是要在“放调料”的技术和艺术上下功夫,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从青年学生的本质需求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立足学科优势进行系统设计,坚持与时代发展同频,与学生需求共振,与使命任务对接。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简单将课程思政理解为在课程中增加政治性标语或讲话等问题屡见不鲜,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设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教学设计迫切需要找准突破口,努力探索形成集情境创设、问题思考、信息获取等多重交互于一体的、融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一是积极探索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中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课堂话语体系,提取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课程思政中同样可以运用案例教学、启发教学、问题链教学,使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通过角色互换、情感体验等情景,引导学生实现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二是探索实践性教学模式,把思政小课堂同时代大课堂连接起来。课程思政中同样可以通过参观调研、讲座演讲、辩论研讨、模拟法庭、情景扮演、主题教育等载体,协同课下实践活动与课上教学活动,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三是探索网络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构建“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利用互联互通、实时交互的智慧教学工具打破面授教学的封闭围墙,通过视频直播、智慧课堂、电子教材、PPT共享、弹幕互动、VR虚拟体验等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边际效应。

(三)大力完善评价体系,实现“思政课程”教师与“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有机整合

教师处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一线,是亲历者和实施者,高等院校教师的教学活动管理是教学流程的关键环节,也是高校实现以德育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和前提,要充分发挥各门课程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价值引导,情感传递和道德示范的作用。

高校架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体系,必须首先建立畅通无阻的教学活动保障机制。其一,要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作为基层教学组织的“规定动作”,加大思政工作室等平台建设,以工作坊的形式开展思政课堂建设、课程交流研讨、精品课程创建等活动,从教学活动管理上为教师提供专业化指导;其二,要强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将课程育人指标纳入师德考核、教育教学业绩考核范围,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中的重要内容。为此,应建立和完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评价体系,合理规划教学活动中业务评价与思想政治评价的比重;其三,要加强教学督导,定期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工作实施情况进行全流程监管,保证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及时反馈问题,吸取经验教学,抓关键少数,以点带面、辐射全员。唯有明确将课程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要求纳入教师队伍的评价、考核和监督体系,才能形成倒逼效应,反向激励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总结:

高等院校建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是一项集系统性、长期性、专业性于一体的工程,应当把新的教育理念、实际的融入举措与常态化推进机制相结合,做到全员发动和全课程渗透。围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同的目标任务,不断整合学科优势、探索建立學科特色鲜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有机融合体系,通过体系内部之间的分工、协调、联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打出“组合拳”,画出“同心圆”,最终实现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 何红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6

[2]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交互融合 陈艳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1

[3]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的四维综述 万力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武警警官学院 610000

猜你喜欢

有机融合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论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中信息页的应用
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社会责任有机融合研究
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民族舞蹈介入音乐课堂教学的途径探微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