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水色路为媒
2021-09-10邹孝听
邹孝听
180多公里环太湖公路,串起吴中文旅生命线
“太湖风光美,精华在吴中”,吴中是最端庄秀美的江南,壮阔的太湖,绮丽的东山、西山,共同呈现出一个山水如画的诗意所在。在这里,春有时雨纷飞,桃红柳绿碧螺香;夏有莺歌燕语,正是青梅煮酒时;秋有丹桂满枝,江南佳果缀碧树;冬有雪倾万岭,梅花凌寒独自开。
于苏州人而言,太湖更像是一幅富含风雅的画卷。太湖的美是干净的,碧波荡漾、万顷良田,小桥流水、村落人家,遍地是带有自然底色的田园景象;太湖的美是复杂的,一抹愁绪,一丝淡然,一份坦荡,都在无尽的烟波、西沉的太阳中浅浅晕开。
近年来,随着苏州吴中区环太湖公路的升级改造,长达180多公里的太湖岸线,将原先不通达的西山、东山孤岛串联带动起来,成为苏州吴中区文旅产业、农民致富、乡村振兴的生命线。如今的太湖,多了几分现代的风骨。现在的它,安谧中带着一些浩然,澄澈中有了更多底气,有许多别样的颜色。让我们沿着这条律动的脉搏,去领略太湖山水的四季之美。
夏山如碧,秀美吴中。
山的高远,水的深厚,
涵养着对太湖所有的眷恋。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交通人赋予大自然诗和远方。
芳菲歇去何须恨,
夏木阴阴正可人。
走近夏天,走进太湖风光的第二季,
触摸一缕清风,深呼吸,
去聆听悦耳的蝉鸣,
去感受心灵深处的共鸣。
“孙武文化路”
层峦耸翠 福地洞天
“吴郡名山第一山,翠微心在碧霄间。”被称为“苏州第一名山”的穹窿山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登高远看,既能感受江南山川浑厚柔美的共性,又能领略石骨嶙峋险峻伟岸的大山之势。相传孙武曾隐居此处,作兵法十三篇,即广为后世流传的《孙子兵法》。“孙武文化”令风光旖旎的穹窿山更添几分“智慧”神韵。
夏日游览穹窿山景区,“孙武文化路”无疑是最清凉的选择。这条蜿蜒的道路由兵圣路和松海路组成,沿途融江南风光、文化体验、史迹寻究为一体,于无声间细数着历史的恢弘。沿着道路慢慢走,目之所及皆是绿意,听着蝉鸣数着叶影,似乎内心也随之清凉下来。
驻足细品,会发现属于穹窿的绿意是富有层次的,200余种植物在山中、在路边、在山泉水处悄悄随夏日的风摇摆。在这里,既有名贵树木,也有拐枣、苦槠、榉树等乡土树种。在这里,不用急于赶路追风景,走慢些,你会发现,路本身也可以是最美的风景。
“最美乡村路”
生态绿园 诗梦乡里
“素霭生巘崿,练光带虹霓。”与云霭和霓霞相伴的这片美景位于旺山。在这里,有水光山色,有田园村落,有淳朴院落,移步皆景,不负“江苏最美乡村”的盛誉。
这里也是苏州人心目中最熟悉最亲切的“诗与远方”。疲惫于两点一线的紧张工作节奏后,仅需一个周末的短途出游,在旺山找一處心安之所,尽情徜徉,肆意行走,便可滤去一切浮躁。
游览旺山,当地人会建议你弃车行走。在这个总面积仅有7平方公里的村落中,绿色山林占了一半以上,每一份青翠都值得用脚步细细丈量。游走于曲径幽幽的旺山村路,屏息倾听,你会发现属于旺山路的绿意是清净澄澈的,浸润着叆叇岭的树丛、潺绕着九龙潭的溪水。其中,竹林是旺山路上最有诗情画意的风景,沿着路越走越深,让自己被树海竹林扑面而来的绿意所淹没。仅需深吸一口气,你就会明白这种气息正是久违的“乡愁”味道。
“苏州最长山体隧道”
千山一碧 渔洋胜境
“花光湖影,弥漫相接,烟云往来其间,欲动欲定。”自古以来,渔洋山便是欣赏太湖景的绝佳位置。每每登顶,三万六千顷的太湖美景尽收眼底,吸引了无数风流雅士相聚于此,沐风品茗,临湖酌饮。而近几年,随着苏州最长山体隧道——渔洋山隧道的贯通,“渔洋胜境”被赋予了更有科技感的意境。
驱车行驶到孙武路的尽头,伴着一片浓墨重彩的绿进入渔洋山隧道,随着车辆的飞驰,周围一切仿佛都放慢了速度、降低了音量,心情也跟着清凉许多。
忽然间,眼前仿佛被魔法师切换了场景,秀丽又不失豪迈的太湖景色豁然映入眼前。原来,从现代都市到宁静渔村,从“喧闹嘈杂”到“安宁静谧”,也只需这短短几十秒的时间而已。隧道的建成系统性解决了节假日太湖大桥拥堵的顽疾,也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让人感受到吴中人守护“绿”的赤诚之心。
“中国内湖第一长桥”
碧波浩渺 水天一色
“莫愁怀抱无消豁,缥缈峰头望太湖。”太湖之中,有个地方踮起脚尖就能触碰蓝天,这便是洞庭西山主峰缥缈峰。
西山处于太湖中央,坐拥太湖风光最为旖旎的精华,登缥缈峰俯视太湖,沐日浴月,烟雾无际。这份美,因为与陆地的“疏离”而增添了几分神秘;这份疏离,却也往往在旅游高峰期令游人望而却步。古时,才子沈周就曾有过“长虹引南北,横截太湖流”这样的深切期盼。
古人们的愿想,在现代交通人的奋斗下早已成为现实,甚至更加完美。2017年通车的太湖大桥复线桥与老桥比肩而立,两座桥梁浑然一体,满足了日益增长交通流量的需求,也连接起更多细水长流的故事。
夏日的天空总带着几缕云淡风轻的舒朗,伫立在桥边看风景,从日光粼粼等到红霞旖旎,变化的是水面的百转千回,不变的是桥的那端、西山岛上的碧绿漫山。
苏州“小镰仓”
青翠欲滴 渔舟唱晚
“光流碧汉轮飞度,影入湖波魄共来。”行走于东山,并不需要刻意寻找某个景点驻足,只需沿着环岛公路肆意走走,看湖水澄澈、抚远山苍翠,每一帧画面都值得被定格。这里有江南水乡的秀丽柔情,也有依山傍湖的大气开阔。这里建筑物的气质都是被千百年来文人名士的诗句和神韵浸润滋养的,一如紫金庵、雕花楼、陆巷古村,又如岱心湾大桥和丰圻大桥,虽建造的时代不同,却都体现着东山人对于艺术品位的“极致讲究”。
被誉为苏州“小镰仓”的岱心湾大桥和丰圻大桥是近年游人心目中的“网红”,它们的美似乎适合任何季节、任何时间,不过夏日的傍晚最为深情。当白天的暑气从湖面上方逐渐消解时,大桥华灯初上,此时驻车桥边,凭栏远望,看湖面银光浮动、水鸟低飞,骤一转身,远处傍山的农家院落蝉鸣鸡啼,和远峰层叠融成了一幅画,再疲惫的心也会瞬间柔软起来。在这里,桥不仅是作为交通的连接,更是一道风景、一份诗意、一幅作品。
一湖潋滟,是旅途最优美盎然的片段
一树绿荫,是路人最深情关切的守护
遇见吴中,遇见太湖
让热情的夏天拥抱你
随凉爽的夜风亲吻你
你听,你听,
蛙声四起,稻花香里说丰年
诗歌作者:吴中区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张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