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应急演练研究与应用
2021-09-10郭力
郭力
摘 要:本次演练旨在检验应急救援机制及应急救援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举措,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是加强和做好安全生产事故抢险救援工作的需要,对检验应急救援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救援队伍处置事故的能力和从业人员对事故危险性的认识和处置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应急演练;防汛;预案
1 应急演练目的
通过开展综合应急演练,发现并修改应急预案和执行程序中的缺陷和不足,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应对防坍塌、防汛所需的应急队伍、物资、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准备情况,发现不足及时予以调整补充,做好应急准备工作;提高应急响应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确保发生事故时应急救援工作响应及时、有效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进一步加强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应急职责的理解,理顺工作关系,完善应急机制;普及防坍塌、防汛应急知识,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应急逃生、自救互救能力。通过开展综合应急演练,加强相邻标段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人员、物资、设备等协调互助能力。
2 工程背景
A车站明挖基坑长340 m,宽60 m,基坑支护采用维护桩+锚索支护体系,基坑已开挖深度6 m。基坑北侧是萧太后河分洪渠,河床宽度15 m,常年河水深度1 m,水面距河堤顶3 m,基坑边缘距河道边缘距离为10 m。由于持续大雨,降水量达到70 mm,基坑北侧土质松软,由于大雨长时间浸泡及冲刷,基坑一道腰梁处出现明显渗漏水,并伴有泥砂流出,监测数据反馈围护桩水平位移值达到29 mm(达橙色预警状态),桩间土体被水流持续冲刷剥离,情况危急,基坑渗水部位涌砂量明显变大。监测数据反馈,桩顶位移逐步增大,且地面出现较大裂缝,事态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当日下午桩顶位置开始大面积塌陷,坍方长度约5 m, 宽约2 m,高约3 m范围内约20 m3土方从桩间滑入基坑,且第一道钢腰梁出现明显变形,导致锚索呈松动状态,应力消失;随着桩间土体被水流持续冲刷剥离,基坑北侧距萧太后河河道从10 m缩短为8 m,且河道水位在持续上涨,河堤有溃决的危险,情况十分危急。
3 演练内容和效果
(1)施工单位专职安全员发现险情后立即吹响紧急疏散哨,组织人员撤离。通过演练,检验了吹响紧急疏散哨组织人员疏散的高效性、快速性。
(2)险情发生后从安全员开始逐级上报:安全员报告生产副经理;生产副经理報告项目经理、驻地监理;项目经理报告业主、施工单位指挥部、驻地监理报告了总监办;业主向各委办局报告等。通过演练,检验了各级单位(岗位)对事故上报的程序和时效。
(3)基坑与河道位置关系、险情发生位置情况、险情扩大情况、抢险方案完成情况等通过BIM模拟技术展示出来,使抢险指挥人员及专家组成员能准确直观了解险情情况、险情特点,为快速准确制定抢险方案提供条件。通过演练,检验了BIM模拟技术在应急抢险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4)基坑塌方的应急处置:险情发生后采取的应急处置以堵、截、排的方式,既对塌方顶部上方堆砌砂袋围堰,截断地表水和水沟内水,防止其继续窜入基坑内,待稳定后再对坑内积水进行抽排。抢险过程中对险情部位及周边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反馈监测情况。通过演练,检验了应对基坑塌方时的反应能力、应对能力,人员、物资、设备筹备及调配能力等。
(5)险情部位河堤加固的应急处置:险情扩大后,启动A级应急预案,根据技术保障组制定的抢险方案,在基坑与河道间施作双排小导管双液注浆进行河堤加固,并在河堤边缘堆码砂袋,防止河水漫入基坑。通过演练,检验了在险情发生变化时各单位紧密配合,快速、高效的制定出对险情有针对性作用的技术措施。
(6)在抢险过程中出现人员、物资、设备不足时,后勤保障组从临标借调20名抢险人员、500个编织袋和40根小导管。通过演练,检验了A级预案中人员、物资、设备等调配能力。
(7)险情发生后,信息发布组及时撰写简报对外发布,设置接待媒体工作人员的工作室,将险情信息正确的传达给媒体工作人员。通过演练,检验了信息发布的准确定、及时性,并模拟在险情过程中接待媒体工作人员,共享实时信息。
4 结论
通过本次演练,从险情初期启动施工单位应急预案,到险情扩大后启动A级应急预案,通过对各级应急预案执行,使现场险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保障了人员安全,避免次生灾害发生。通过演练,证明各级应急预案具有一定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现场事态能进行有效控制。
对于抢险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要加以重视,如演练中采取的技术措施中,基坑坍塌部位侧壁应进行回填反压,从而对应对基坑侧壁位移变大。在防汛期间将抽水泵、防汛沙袋等物资、设备分布在施工现场各重点防汛部位,从应急物资室进行调配。提前准备好应急抢险用电,确保抢险过程中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在今后应对突发事故制定方案时应进行更加的讨论和分析,增强抢险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胡小敏,贺园园.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8(11):267+274.
[2]赵振江,祝蕾,张宁,等.基于信息流的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7,30(6):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