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2021-09-10姚亮
姚亮
数感指人对数字的敏感程度和反应,这是一种主动能力,类似于直觉,同时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学生如果掌握了数感,就能很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并进行数字计算,进而有效地提升综合数学能力,对培养数学思维也有很大的帮助。
培养数感的意义
很多数学问题都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关系,生活中涉及的距离、温度、数量、价格等都包含数学。如果学生能增强对数字的敏感度,就能更好地认识现实生活。例如,500个水果,学生会觉得很多;5000米高的山,学生会觉得很高;38℃的天气,学生会觉得很热等。
培养数感时遇到的问题
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量不足,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更多地集中在对数字的理解上或计算能力上。一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但在教学中未与生活建立良好联系,导致学生逐渐对数学失去兴趣,进而影响了数感的培养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方法
第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培养学生口算能力。教师要创设和应用生活化教学情境,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形成紧密联系,让生活作为数学知识教学的背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联想到实际生活,从而提高对数学的理解能力。教师一方面要将数学问题设置在生活的背景下,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感受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数学问题。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教师需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字有一个切实的感受。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一共有29个苹果,一个篮子只能装4个苹果,请问至少需要多少个篮子才能装下苹果?”这个问题能检验学生对二年级上册中学的《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知识学得是否扎实,之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得出“29÷4=7……1”的结果。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大胆地口算,最终得出“需要8个篮子”的答案。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答案应该是7个篮子,而忽略了剩下的一个苹果,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明白,在计算数学题的基础上需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生活中一些基础知识的辅助得出答案。这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总之,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现实生活情境,为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数字的意义。部分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觉得数字较为抽象、枯燥,对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视角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对自己的重要性。在复习引入新知识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学习相关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这种欲望转化成为学习需求。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分数的认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动手平均分10个苹果或者20块橡皮。学生在已经理解“平均”概念的基础上,会产生如“几种分法、平均成几份、一份占整体多少”等的问题。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体验解题的过程,同时也能意识到平均分不仅可以是平均分一個物体,还可以平均分几个相同的物体,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一些数量单位,并且也可以将其联系实际生活,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对于分数的认识,在提高数感的基础上提高概括能力。
第三,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展学生数感。在学生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后,教师应将这些问题与生活相结合,设计一些开放的数学题目,尽可能让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乐在其中。例如,在教学《认识方向》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为自己居住的区域设置一条合理的快递投送路线;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解决停车问题,让其学会最大化地发挥空间。教师需要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丰富对数字的认知。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重视对小学生数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字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和反应能力。学生通过数感,能自己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有效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