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游戏提升特殊儿童生活自理能力
2021-09-10马宁
特殊儿童由于自身身体条件及智力水平的因素,很难同正常儿童一样通过模仿照顾者或自身学习掌握生活自理能力。有的院舍内照顾者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往往会直接帮他们进行洗脸、刷牙、洗脚、叠被子、穿衣服等本应自理的活动,这就使院舍内一些特殊儿童在生活中对照顾者或志愿者的依赖性较强,独立生活能力不足,有的甚至无法完成基本的自理行为。帮助院舍内特殊儿童提升自身的自理能力,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照顾好自己,是院内特殊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院舍内特殊儿童将来进入社会的基本保障。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的自发性活动。游戏对于儿童的教育,远远比单纯课堂学习更加高效、全面。儿童能够通过游戏的方式了解世界、认识自己、结识同伴,能够通过游戏行为轻松愉悦地获得基本认知、交流交际、情感体验以及身心发展等方面的提高,且游戏对于院舍内特殊儿童同样有效。本文将通过开展有目的的游戏,帮助院舍内特殊儿童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为其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影响特殊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因素
影响特殊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因素分为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
外界因素包括福利院机构、福利院工作人员、环境。第一,機构。福利院作为特殊儿童的保护者,承担着他们的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及特殊教育的各种职责。机构更多地把工作交给护理人员,如儿童能够自身完成的洗脸、洗脚、洗衣、叠被、扫地等,都由护理人员高标准、程序化完成。
第二,人员。其一,照顾者。由于每个班次会有规定的交接班时间,时间紧张,工作内容繁多,造成照顾者没有时间和精力指导特殊儿童自理。且一个照顾者同时需照顾6~8个儿童,造成了照顾者往往无法给予其足够的自理的机会。同时,照顾者的工作内容会成为考核其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儿童的内务和个人清洁卫生直接反映了照顾者的工作,个别照顾者为较好地完成工作,较少给予儿童自理能力的提升机会。此外,随着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很多志愿者会帮助特殊儿童完成居住环境清洁等工作,但少部分志愿者却没有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教授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以上种种原因造成照顾者有时无法像家庭生活一样向儿童提供提升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其二,特教教师。院内特教班的教学通常采用的是大课堂的方式,对于有个性化需求的儿童,有时无法做到一对一进行讲解或辅导,对于其长期无法掌握的自理活动,有时也会替其完成。
第三,环境。根据儿童的生长特点可知,当他们自己独立完成一项任务时,会产生很大的成就感。此时照顾者和身边同伴如果能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鼓励和认同,将会提升他们的自信,并使其形成良好的个人认同,从而增加其面对困难的勇气。院舍内特殊儿童有自尊心,做好一件事很需要得到周围人的肯定,此时如果没有得到积极反馈及认同,其会感觉被忽视,从而降低自我认同,降低自信心。部分照顾者和同伴有时忽视了儿童此方面的需求,不常给予积极的认同,降低了儿童的积极性。
自身因素。特殊儿童学习技能时,需要将整体活动细致地一一分解,由简到难、由单一到复杂地进行学习和练习,需要照顾者给予教授和指导,或者同辈之间进行模范学习。院舍内特殊儿童由于自身特殊的情况,机构和照顾者都希望其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为其衣食住行提供了细致的服务。在院舍内生活的部分孩子,习惯有他人包办代替,当自己有意识地去做一点能够做的事情时,往往会因为没有经验无法达到标准。
用游戏提升特殊儿童自理能力的方法
第一,开展动作模仿游戏。动作模仿是儿童参与游戏活动的最基本形式。通过动作模仿可以直观地、简单地形成记忆。在游戏模仿的过程中,儿童可以通过观察自己和照顾者、同伴之间动作的异同,对自身进行纠正及强化。例如,可以让特殊儿童模仿照顾者或者教师的动作完成刷牙这个活动。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和尝试,特殊儿童慢慢地会掌握此项技能,久而久之形成习惯。
第二,开展角色扮演游戏。角色扮演游戏会为儿童营造一个游戏的场景,每个参与者会有不同的角色分工,结合儿童日常观察或教师绘本故事的讲述,制定一定的游戏规则。在游戏过程中,参与者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角色扮演。如在模拟课堂游戏中,教师的扮演者会通过模仿擦黑板等动作,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学生的扮演者会通过模仿扫地,擦桌子等动作,提升自己的自理能力。
第三,开展竞争角力游戏。通过组织竞争角力比赛,能够激发儿童的好胜心,以赛促学,调整儿童的积极心态。如夹豆子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儿童使用勺子盛出盆里的玻璃球到碗中,看谁完成的多,从而锻炼他们的精细动作,提升他们独自完成吃饭的能力。比赛不是为了评出优胜,而是让儿童通过榜样力量建立目标,提升自己。照顾者应该利用比赛结果,强化正确的方式,让儿童修改自己曾经不正确的活动。
(马宁,女,硕士,研究方向为特殊儿童社会问题,单位系河北省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