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羽毛球技战术分析理论研究热点与展望
2021-09-10孟靖峰
孟靖峰
随着我国羽毛球运动的兴起,技战术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全面到全面、由全面再到快速灵活多变。对羽毛球技战术分析理论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总结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其发展脉络。
1 我国羽毛球技战术分析理论研究历程
通过对羽毛球技战术理论研究发文特征分析,将发展历程划分为:起步与探索(1992之前)、成型与深化发展(1992-2008年)、综合立体化发展(2008至今)等三个阶段。
1.1 起步与探索阶段(1992之前)
羽毛球运动在我国经历了起步、赶超世界水平、徘徊发展、低谷辉煌交替几个时期,对技术和战术的研究处于初步探索状态。早期以赛后总结双方技术表现为主,着重强调战术指导思想与“快、准、狠、活”技术风格的形成。战术研究主要为定性描述和经验分析,并在“稳、准”传统战术打法基础上,提出“坚持快攻、发展快攻”的战术概念,形成“以我为主、以快为主、以攻为主”的战术风格。后期出现一些宏观、零散的定量分析与简单的视频统计,在分析内容与深度上呈现扩充深入之势。例如,在1990年我国利用先进的微计算机技术设计出“技战术统计及反馈系统”,可以在每局比赛结束后提供双方技战术使用统计结果,包括每局得失分的技术、球路、击球点与落点统计,但是数据统计的精确性不够高。与此同时,也零散出现以跨学科理论知识对羽毛球单个技术动作的分析研究。总体而言,在起步与探索阶段我国对羽毛球技战术分析理论的研究较为浅显,投入力度小,研究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
1.2 成型与深化发展阶段(1992-2008年)
羽毛球正式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后,世界羽毛球运动的发展产生新变化,在羽毛球技战术研究方面呈现新特点。例如,潘前(1992)首次运用自行设计的临场统计方法,通过数据反映出我国优秀少年女子运动员单打技战术,在攻空挡区能力、隐蔽攻击能力、强攻能力、拉吊突击能力的特点,讨论分析其薄弱环节,为技战术训练提供依据。彭美丽(1993)通过统计抽挡、挡网、挑球等技术的成功、失误率及次数,对男子双打守中反攻技术进行初次探讨分析。戴金彪(1998)对男子双打运动员“发接发前四拍”与“攻守技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陶志翔(2002)对持拍隔网对抗项群男子单人项目基本竞技单元过程进行研究,仲达(2005)对男子双打羽毛球第三拍技术进行探讨,李森对中外优秀选手在发球落点变化性,接发球技术效果以及第三拍击球的技术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成型与深化发展阶段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是2002年陶志翔对持拍隔网对抗项群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研究,系统地描述了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组织结构、竞技过程阶段特征、基本单元竞技过程多拍结构。认为羽毛球比赛胜负的关键在于双方运动员相持阶段的争夺,制胜规律表现在发球战术系统和接发球战术系统的得分实力均高于对手。
1.3 综合立体化发展阶段(2008至今)
新规则实施和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进一步推动羽毛球技战术研究的发展,新学科、新理论、新技术快速向技战术研究领域渗透。技战术追求全面,注重变速进攻能力,强调进攻下压,网前球的竞争对抗更加激烈,攻防转换节奏加。羽毛球技战术分析开始朝着综合立体化发展,多维的研究思路、系统的研究内容、立体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更加综合、学科交叉更加紧密。技战术分析理论在不断更新,研究成果的实用性不断升级,利用传统态势分析法可以分析每一拍在比赛中所处的态势,利用阶段分析法可以更加精细地划分技战术统计结果,对乒乓球等优势项目技战术评估方法的借鉴,可以开拓研究思路,利用多种理论模型深化技战术分析层次,与计算机视频技术有机结合,发挥计算机视频技术操作速度快、可视性强、功能强大的特点,丰富、拓展并深化羽毛球技戰术分析研究的范围与深度,逐步构建起羽毛球技战术分析研究理论体系,将羽毛球技战术分析研究推入新境界。
2 我国羽毛球技战术分析理论的研究热点
通过对科研文献的整理分析,在羽毛球技战术分析内容方面,对男子运动员的关注度高于女子运动员,对单打的关注度高于双打,对前场技术的关注度高于中后场技术;在技战术分析理论方面,主要包括常规的数理统计,数据挖掘分析,评价模型构建,和计算机视频分析处理等方法途径。
3 对我国羽毛球技战术分析理论研究的展望
我国羽毛球技战术分析理论在不断发展完善,形式多样。在进行技战术分析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比赛类型与情形选取合适的技战术分析方式,需要更加注重分析方式的系统性和比赛选择的有效性,需要宏观结合微观全面总结技战术分析模式。以多学科理论为基础的技战术分析方式有待深化发展,需要重视运动员比赛技战术使用与心理变化的相关性分析。对羽毛球技战术分析的新认识、新理念以及对优势项目技战术评估方式借鉴的适用性、有效性与实用性有待进一步检验。利用计算机视频分析技术应与比赛实践紧密结合,在深刻把握羽毛球技战术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设计理念和操作细节,使利用计算机进行技战术分析更加科学化、智能化。
(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