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野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施研究
2021-09-10罗晗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英语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当前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不容乐观,不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本研究从课程思政建设的视角,阐述在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理念的意义,分析课程实施的现状,并探究教学改革的方法,旨在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综合素养
自2019年起,我国迎来了课程思政研究的热潮,2019据网上调查显示,关于“课程思政”词汇的检索量能达到3401篇,同比2018年增加了2437篇。但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采用的课程思政工作文献目标指向性较高,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还较为零散。
同时,教育部于2021年3月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中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人才”。但当前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不容乐观,不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把课程思政理念引入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中是新时代全民思想政治建设的有力举措。
因此,本文探讨在课程思政的视野下高职学前英语课程的改革实施策略,旨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提供参考。
一、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理念的意义
(一)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青年人的价值观念能对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念产生影响,青年阶段是影响其价值观念的重要阶段,为此,就需要抓住这一阶段,对青年人提供正确的思想政治引导。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中,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化全球化,外国文化的传入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较大的冲击[1]。高职院校学生在社会转型、网络文化刺激等因素的影响下,容易产生“崇洋媚外”、焦虑、自卑等情绪,不利于我国教学事业的发展,甚至还可能会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行为习惯等产生不良影响。目前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存在厌烦心理,抵触思政教学的实施。
(二)促使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形成协同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是指在课程教学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概念,把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教学和实践的各个环节,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潜移默化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大学英语课程教师能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协同作用,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的发展情况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趋势,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理论中的使命与担当,利用课程思政中立德树人的核心观念,促使高职学生形成匠人精神,推进高职学生大学英语水平提升,促使其进步。
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为了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亟待培养高质量的幼师队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基地,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优化,加快高质量人才的培养。而大学英语作为高职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同样承担着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因此,如何巧妙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是英语教师需要深研的课题。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据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任何勇于寻找真理,对专业知识水平进行提升的人,都离不开优秀思想意识的培养[2]。为此,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过程中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思想素养进行引导,培养学生产生技能之魂,为学生解答思想困惑、价值困惑、情感困惑,激发其为国家学习、为民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内驱力。
(四)课程思政有利于推进大学英语课程建设
课程思政需要专业教师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内涵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将其纳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对学生的间接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素质产生影响[3]。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通过不断改善教学模式,将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方式有机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礎上有利于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从而推进大学英语课程建设。
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当前,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和教学目标存在很大的差距,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此外,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在招生的过程中,注重的是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和才艺发展,对于英语科目要求不高。同时,高职学生生源复杂,通过高考考入高职的比例下降,导致生源下降,直接影响高职英语教学水平。 因此,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的英语素养以及英语基础薄弱,其次,部分学生没有形成固定的英语思维模式,学习方式存在不足之处,不利于英语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
(二)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大学英语作为高职院校中的公共课程,大多数院校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部分英语教师将英语教材作为唯一的载体,学生只能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进行倾听和记录,教师则照本宣科的进行灌输式教学,学生在这种“填鸭式”的培养模式下,缺乏英语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部分教师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教学需求为学生制定完善的教学目标,不结合现在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恰当高效地引导。课程形式单调,乏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重语言技能培养,轻德育教育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大多重视语言讲解和技能的培养,而忽略英语知识背后隐含的思政内涵,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往往是被动接受,无法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更不用说德育教学了。同时,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部分学生参与英语教学活动的方式以及学习习惯存在不足之处,降低了学生的教学参与度,进而影响整个教学效果,因此当教师实行课程思政时,教学效果不明显。
三、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方式
(一)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扩展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
当前社会是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因此互联网时代下以“教”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教师应该以互联网为依托,建立以“学”为中心的创新教学模式,设置科学的发展目标。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4]。为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通过超星平台、微课堂、QQ、微信群、中国日报英语点评、Mooc、雨课堂等平台设置教学活动,发布任务,让学生通过在线学习、测试、作业、话题讨论、小组合作、录音、上传作业、制作思维导图、视频等方式参与到教学中,将学生对外界的认识和自身认知进行结合,并有效加强教学互动和交流,提升英语能力和交际能力。通过线上与线下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学生在课堂与课外都可以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高效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英语,师生互动随时随地都可以实现,为教师全程育人创设有利条件。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对教学活动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不仅是教学资源的数量,更是教学资源的质量。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资源选择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相关思政的素材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出发,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容易让学生接受,并能产生共鸣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强国、China Daily、CGTN、英语点津、慕课、《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用英语介绍中国地理人文》等资源搜集相关思政元素,对于一些中国文化元素,如当地文化和校园文化,教师应坚持原创图文和视频,或者是学生自己创作的视频,以自身的体会和经历去感染学生,或者鼓励学生通过线上或线下平台积极分享,从而达到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鸣。
(三)因材施教,实施分层式教学
当前高校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采用大班化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课程效率,节省师资力量,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不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为此,教师可采用分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学生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活动,实施分层设置教学任务,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5]。这样有利于合理优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结合学生专业,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在教学中适当扩展,结合学生专业,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工匠精神”。如在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上大学英语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在《新编实用英语教程1》第四单元“Concept of Time and Punctuality”,让学生就“Is that allowed for teachers to be late for work and why?”“What should we do as teachers in the future?”等话题,可以发挥学生擅长表演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英语话剧表演或辩论赛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对师德师风发表看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强调师者为师亦为范,用“工匠精神”反复操练打磨,在工作岗位上不可掉以轻心,玩忽职守。
(五)协同思政,隐形育人
“课程思政”理念下,教师不仅要注重人文教育,更要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英语作为高职的综合素养课,在育人上,要隐性育人,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人文教育贯彻到日常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在帮助学生完成英语知识积累,提升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高职英语课程真正的“育人”,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英语课应该是和思政课协同育人,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取代思政课程在思想教育上的核心课程地位,也就是说英语课可以有思政味,但是不能上成思政课。
结论:
综上所述,对高职学生进行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语用能力,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更需要通过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的方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与人沟通中善于倾听与协商,尊重他人,具有同理心与同情心 [6];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佳然.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19,297(03):96-99.
[2]吕冬英,朱月晨,甘怀敏,等.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J]. 教育评论,2019,000(004):110-113.
[3]崔戈. "大思政"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00(007):138-140.
[4]岳曼曼,刘正光. 混合式教学契合外语课程思政:理念与路径[J]. 外语教学,2020,206(06):17-21.
[5]项波,吴仰祺,杨路萍.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000(004):152-155.
[6]教育部办公厅. 教职成厅函〔2021〕4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2021年版)的通知2021,3
作者简介:罗晗,女,四川成都,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课程与教学论。
项目基金:]2020年市级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幼儿教育与发展研究专项课题”科研项目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CYJ2020YB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