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媒体对我国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影响
2021-09-10林冲
林冲
1 新媒体的特征概述
随着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以网络传播为代表的新技术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新媒体具有个性化、碎片化、交互性、多媒体、群体性、传播性等特点,人们只需要通过网页的搜索就能迅速获取想要的资讯,信息的交互性和便利性是吻合时代发展步伐的重要特征。新媒体泛指现代化移动互联网,抖音、快手、贴吧、微信公众号等都称之为新媒体,也称之为自媒体,是普通大众通过网络等途径向外发布其自身或喜闻乐见趣事的工具,是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介总称。
2 新媒体在现代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现阶段,运动训练的科学化与现代化得到快速发展,新媒体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也被广泛应用。高校运动员年轻、富有朝气,处在青春成长的重要阶段,同时运动成绩、课业等的压力与训练时间的矛盾,容易让高校运动员产生疲惫的心态,更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在高校教练员提倡的完整运动训练过程中,科学地利用新媒体参与到每一个训练阶段和环节,获得潮流新颖且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法,是与时俱进地提高运动员训练兴趣,满足其心理需求,同时又促使其符合时代要求、得到飞跃性提升的重要手段。
运动训练前阶段,运用新媒体搜索新颖且有趣的热身训练方式,可以积极调动运动员身体状态与心态,避免高校运动员对热身运动的排斥及运动损伤的出现,让其身体能够快速进入训练状态,专心致志的投入到训练中;训练中阶段,新媒体摄影技术现阶段经常被运用于对运动员进行记录并分析技术上的缺陷,日常训练也常运用到“keep、Nike+”等运动软件进行素质类练习,以根据队员不同的身体素质水平选择不同难度系数的动作,最终让运动员得到全面的发展;而被学术界称之为通往冠军之路捷径的训练后放松阶段,新媒体的参与也成为了让运动员身体达到松弛且舒适状态的重要工具。高校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已频繁利用抖音、微博等媒体平台收集汇总放松技巧,利用放松球、泡沫轴等进行不同方式且多样化的放松练习,从而让运动员的骨骼肌得到充分放松。
3 新媒体对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影响
由于新媒体具备的技术特征,让学生在运动、娱乐、教育中运用新媒体拥有了无限可能。因为它的特殊性与包容性所彰显的作用且无可替代,将新媒体融入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是训练创新要求与现代科技发展下的大势所趋,它对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影响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3.1 扩充体育运动训练方法,提高运动训练效果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独特而新颖的,网络平台的全方位与多角度,使得教练员与运动员多途徑获得新形式的训练方法,如弹力带、波士球、药球、水袋等,教练员可以根据运动员的特点选择有效的训练方法对运动员进行训练。与此同时,教练员还可以针对技术或者战术,进行多媒体的讲解,对技术动作、战术分解等细节部分通过多媒体的慢放、放大、暂停等功能进行详细讲解,促使学生对其充分了解并掌握,提高运动训练效果。
3.2 延伸运动训练过程
为保证运动训练的科学性,教练员对运动训练的时间有严格的把控,而在有限的时间里,一旦运动员训练状态发生浮动,训练效果就将无法理想化。利用新媒体平台的知识补充,运动员即使在训练规定时间内中未能掌握教练员传授的技术,还能通过新媒体获取大量知识进行自行练习弥补不足,通过有效的学习缩短与其他短运动员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让运动训练效果得到有效补充。
3.3 促进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沟通交流
良好的沟通是思维想法有效的传达,而传统的训练模式中运动员机械化的进行运动训练,对运动训练的想法通常未能与教练员进行有效沟通。而新媒体作为两者之间的良好媒介,通过拍摄小视频、文字、动画等,为运动员与教练员的交流途径提供了多种可能,促使双方发现自身的不足,也让教练员进一步掌握运动员的身心状况,为运动训练效果的提升提供助力。
3.4 扩充教练员专业知识,提高教练员综合素质能力
高校体育教练员的业务素质对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充分注重体育教练员业务素质水平的提升。新媒体平台的广泛性,让高校体育教练员猎取更多的专业知识,突破“闭门造车”的局面,打破时间地域的限制,为教练员提供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与线上培训的便捷,利用尽可能多的资源强化其专业知识,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
4 结语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日趋成熟,但由于高校体育教练员受传统体育教育观念及现代技术知识掌握的局限性影响,尚有不少教练员还不习惯将该媒介技术融入运动训练中,怎样优化运动训练方法、创新运动训练模式,提升教练员业务能力等都是高校体育界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高校体育运用好新媒体技术,让其在运动训练中发挥优势价值,是高校体育得到多元化发展的关键。
基金项目: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国球技法与中国精神(课题编号:HNKCSZ-2020-0630)。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